柴桂退熱顆粒,說明書寫的:發(fā)汗解表,清里退熱;用于小兒外感發(fā)熱;癥見:發(fā)熱,頭身痛,流涕,口渴,咽紅,溲黃,便干等。 成分為 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黃芩、白芍、蟬蛻。 柴桂退熱顆粒可以類比柴胡桂枝湯:桂枝 黃芩 人參 炙甘草 半夏 芍藥 大棗 生姜 柴胡。適合太陽少陽證,或帶陽明。說明書所說發(fā)熱是太陽沒解,兼少陽了;頭身痛、流涕是太陽沒解;咽紅太陽的正常生理或少陽的上焦阻滯;口渴、溲黃、便干或帶陽明了。 這個中成藥很多醫(yī)生都是只要發(fā)燒就會開,這是不對的,必須判斷是太陽少陽,就是有少陽,或帶陽明才適合,否則會引邪入里,雖然也可能暫時起到退燒作用。 如果只是太陽少陽證無陽明,用蔥白淡豆豉加小柴胡顆粒更好,或者風寒感冒顆粒加小柴胡顆粒。 關于六剛辯證,社區(qū)課程有更多的討論 再來分析藥物成分。 柴胡,苦涼。主治心腹腸胃中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桂枝,辛甘溫。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jié),補中益氣。 葛根,甘平。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葛谷,主下利十歲以上。 浮萍,辛寒。主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須發(fā),止消渴。 黃芩,苦寒。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 白芍,苦涼。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蟬蛻,甘寒。散風除熱,利咽,透疹,退翳,止痙。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 (藥物數(shù)據(jù)查自 中醫(yī)點評網云平臺) 柴胡桂枝湯出自傷寒論。 組成:桂枝(1.5兩)、黃芩(1.5兩)、人參(1.5兩)、甘草(1兩)、半夏(1.5兩)、芍藥(1.5兩)、大棗(6個)、生姜(1.5兩)、柴胡(4兩)、 常用四五歲小兒用量(可根據(jù)病情和年齡調整為一兩2-15克): 桂枝9克 黃芩9克 黨參9克 炙甘草6克 半夏9克 芍藥9克 大棗3個 生姜9克 柴胡24克 柴胡桂枝湯 相關條文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宋146) (發(fā)熱怕冷四肢痛說明太陽未解,嘔是少陽的) ■發(fā)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wèi),以通津液,后自愈。(病發(fā)汗后證篇) (這個譫語沒到陽明,是沒有陽明證據(jù)的情況) ■《外臺》柴胡桂枝湯方 治心腹卒中痛者。 (卷六 辨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之腹?jié)M之寒疝 金匱要略) (少陽的腹痛,還有太陽) 把藥物成分畫到四象五行圖中,可以進一步幫助認識這個藥,這個圖的具體含義見中藥治病是什么道理? 這是柴胡桂枝湯。 這是柴桂退熱顆粒 (注:藥物填到哪個位置并沒有絕對的標準,目的只是為了認識藥物處理問題的大方向) 回目錄:常見小兒病如何根據(jù)辨證結果做處理? |
|
來自: 圣賢教育666 > 《中醫(yī)育兒中成藥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