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是我國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于梳妝打扮和整理衣帽的必備品之一,截止到目前為止,銅鏡的發(fā)展歷史已經有四千多年,且先后經歷了早期、流行期、鼎盛期、中衰期、繁榮期、衰落期六個時期的不同變化。 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曾經制作過一些銅鏡,然而,鏡面的造型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特點,尤其是在銅鏡發(fā)展歷史最輝煌的時期——唐朝,更在造型設計方面擺脫了漢代以來的拘謹和呆板,轉而向側重于自由寫實的風格進行過渡。在這一歷史時期,銅鏡的制作工藝不僅嫻熟精良,而且富有藝術魅力,各類飛禽走獸、植物花卉,都在外型上表現得非常明顯。 近日,國內著名的拍品公司——上海金堂拍賣有限公司就展出了一面直徑為17cm、帶有神秘色彩的海獸葡萄鏡。據介紹,這面海獸葡萄鏡的造型十分引人注目,形制為圓形,底部有兩個小腳,用以托住鏡面,主要圖案由葡萄和海獸組成,內區(qū)是三只海獸互相追逐游戲的場面,外區(qū)為葡萄藤蔓枝紋飾,整個圖畫充滿了神秘色彩,仿若一幅美麗和諧的飛禽奔走畫卷,內容十分精彩豐富。 據介紹,之所以將此藝術品稱為“海獸葡萄鏡”,其原因來自于清代梁詩正所編纂的青銅器譜錄——《西清古鑒》,該書就將具有這種外貌特征的藝術藏品命名為“海獸葡萄鏡”,當然,歷史發(fā)展到今天,王黼編纂的《宣和博古圖》,以及魯迅的作品中,也曾提到“海馬葡萄鏡”,更有一部分學者將這種藝術品稱之為“葡萄瑞獸鏡”、“葡萄海獸鏡”、“葡萄天馬鏡”、“葡萄鸞獸鏡”等名稱,叫法上均比較相似。 本次上海拍場展出的這面寶鏡,無論是雕工技術還是細節(jié)刻畫,都表現出極其為精湛的技術水準。形制以高突棱為界分成的內外兩區(qū),內區(qū)是主紋飾區(qū),浮雕塑制大伏海獸,這些海獸姿態(tài)各異,或匍匐,或臥下,或嬉戲,或調皮玩耍,均勻地雕刻在葡萄藤蔓紋之上,可見其技術的高超!外區(qū)則禽鳥、瑞獸相互纏繞,紋飾圖案異彩紛呈,使得這面出土于唐代的海獸葡萄鏡自身攜帶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內區(qū)的浮雕,配上外區(qū)的紋飾,使得這面海獸葡萄鏡更在諸多藏品寶藏中顯得別具一格。對于許多愛好收藏藝術品的朋友們來說,投資于這樣一面海獸葡萄寶鏡要比那些精工雕飾的現代藝術品更具有前景和價值。本件藏品可以說是集藝術價值、考古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人文價值為一體,更適合那些對藏品帶有特殊愛好的人對其收藏或者拍賣。 此前,北京拍場和上海春拍也曾展出過海獸葡萄鏡,并以數百萬元的天價進行現場成交。而這面被奉為“銅鏡中的明珠”的海獸葡萄鏡,做工精湛,保存完美,歷經千年歲月依然光彩照人,實屬罕見將在未來的拍場上發(fā)揮黑馬級別的實力,成為保值的大咖級藝術珍寶。想入手的朋友們可要提前準備哦! 表單提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