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普世價值觀以儒家經(jīng)典為根源,通過宗族、家長、社會人倫代代相傳。 應(yīng)該銘記兩個人,往圣:孔子、孟子。
所謂仁,愛人。作為長輩對小輩講一個仁愛,強者對弱者講一個憐憫。 所謂義,尊人。對兄長、有賢德的人,尊重謙讓。再進一步開去,平輩的人,好兄弟,講義氣,彼此欣賞,彼此關(guān)心。 所謂禮,是一個人行仁義之事之后的自然行為結(jié)果。無論長輩對小輩的仁愛,還是小輩對兄長的尊重,平輩間好兄弟講義氣。彼此之間,互相都尊重,有個辭讓的心,自然有了禮數(shù)。 到孟子時,將孔子的思想進一步延展“仁義禮智”。后世董仲舒,就那個在漢代,獨尊儒術(shù)的家伙,又加了個信字。 孔孟之道,中國家規(guī)祖訓(xùn)的根
孟子四心說 孟子說:心發(fā)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對應(yīng)“仁、義、禮、智”四字的思想根源。你修得圣人也就是從這四端開始。 惻隱之心,講一個同理心。換位思考,體恤他人感受。關(guān)心愛護他人。發(fā)善心,講仁愛。特別是長輩對晚輩,強者對弱者。 羞惡之心,明白什么樣的事是羞恥的,是會讓人厭惡的,很重要。不尊重兄長、驕橫跋扈,對兄弟不講義氣,落井下石,背后陰人,這些都是不講義氣。 辭讓之心,對人不尊重,處處自己為大,自我為中心。地球都得圍著你,好東西都是自己的,便沒了敬畏心,毫無謙讓,最后,也就失了禮數(shù),不懂禮節(jié)。 是非之心,能夠知曉什么方向是對,什么是錯,在大是大非面前,懂得取舍,做出正確判斷。認的準,選個好老公,人說這女子有智慧有眼光;做個正確決策,人說這人有大智慧,戰(zhàn)略眼光。 中國的道德準則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 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 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謙遜; 忠心、孝悌、廉潔、羞恥、勇敢; 人是社會性動物,在社會上生活,多少都要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儒家處世經(jīng)典,說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年輕時候不需管,年級大了就越來越顧忌了。但道理應(yīng)該從小就知曉,所以才有家教很重要。 做個有愛心的人,做個對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忠義的人,做個懂禮數(shù)的謙讓的人,做個有大智慧的人,做個誠實講信用的人;做個溫和的不急躁的人,做個善良的人,做個恭敬謙和的人,做個節(jié)儉,不被物欲沖昏頭的人,做個謙遜禮讓的人;做個忠心耿耿的人,做個孝順的人,做個廉儉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人,做個知羞恥明事理的人,做個勇敢不畏艱險的人。 做到這些,人就算不會功成名就,也總是可以平安精彩的過此一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