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時空 有觀點。有深度。有情懷。 懂得了人的本性,即懂得了天命。 親愛的同學(xué)們!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還好嗎? 今天我們進行《孟子》第二十二講:你讓人放心嗎?中國人的修身就是自我教育的下半部分。上一堂課,我們講了修身在孟子思想體系中的坐標,今天這一堂課,我們要講的是修身的任務(wù)、原則以及路徑?!睹献印分猩婕靶奚韱栴}的章節(jié)非常多,因為孟子認為一個人無論要齊家,還是要治國、平天下,第一要務(wù)就是修身,為此,他給我們列舉了六種修身的路徑: 一、求放心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nbsp; 朱熹解釋這一章時,引用了程顥、程頤的話:“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將已放之心,約之使反,復(fù)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下學(xué)而上達也”。簡言之,就是:你的心已經(jīng)跑遠了,卻不知道將其找回來,怎么能夠成功呢?在孟子看來,修身的根本問題就是要把人丟失了的良心找回來,所以才會說:“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放心而已矣。” 二、反求諸己 【原文】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在孟子看來,有些東西探求了,便會得到;放棄了,便會失去,這是有益于收獲的探求,因為探求的對象存在于人本身之內(nèi),這就是“道不遠人”“佛法不離世間法”,即探求本心才可以求得道。但是你若脫離了本心,向外求道,就是無益于收獲的探求,因為你所探求的對象在于你本身之外。你若想當官,靠別人可以嗎?也許可以上位一時,若不修身,權(quán)位自然不能長保;你若想發(fā)財,靠別人可以嗎?也許可以獲得一時的財富,若不修身,也會富貴而淫、而驕,若家門不幸出一個“敗家子”,一夜間財富就會灰飛煙滅。 四年前,洪濤老師受濟南槐蔭區(qū)組織部的委托采訪了一批企業(yè)家,其中有一位讓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山東天岳先進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宗艷民先生。天岳先進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研制、生產(chǎn)半導(dǎo)體晶體即襯底材料的企業(yè),公司研制的12英寸的CPU襯底只比美國晚了半年,而CPU襯底就是用碳化硅這種材料制成的,它是一種合成材料,無法自然生成,且硬度幾乎與金剛石無異,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自主研制的碳化硅對國防安全,在微波通信、電力電子、照明燈領(lǐng)域都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天岳公司在短短幾年的發(fā)展中逐步上升到了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它不僅在晶體材料行業(yè),同時也在物理及現(xiàn)代高新技術(shù)行業(yè)處于壓倒性地位。 在談到企業(yè)管理時,我問了宗艷民先生一個問題:“您現(xiàn)在的‘第二圈’‘第三圈’的中層干部都是哪個年齡階段的人?”他說:“基本上是80后和90后。”我又問:“都說80后和90后是中國垮掉的兩代人,你為什么對他們?nèi)绱酥匾暷??”宗總回答:“一個領(lǐng)導(dǎo)能不能用好80后和90后,與80后和90后有什么關(guān)系呢?作為領(lǐng)導(dǎo)只需要捫心自問以下幾個問題就好了:第一,他們服你的氣嗎?第二,他們在道上嗎?第三,如果他們不在道上,你引領(lǐng)他們了嗎?員工之所以不服領(lǐng)導(dǎo)的氣,也有三條:第一,你給的工資不夠;第二,你提供的平臺不高;第三,你在他的心里沒有威望,說白了就是看不上你。無論是70后、80后還是90后,只要是中國人都是‘士為知己者死’,他看不起你,自然就不會為你死、為你所用。所以,一個人對你好不好,是否看得起你,與他一點也沒有關(guān)系,只與你自己有關(guān)系,因此,行有不得,當反求諸己。” 【原文】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对姟吩疲骸姥耘涿?,自求多福?!?/strong> 在現(xiàn)代這個社會,“祥林嫂”總是層出不窮,他們不是抱怨丈夫沒能耐,就是擔(dān)心丈夫有了錢之后旁逸斜出,可謂是窮也怨,富也怨。由此,孟子告訴人們,如果你愛別人,別人不親近你,就要反問自己,你的仁愛是不是還不夠呢?如果你管理別人,可是沒管好,也要反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智慧、知識、德行還不夠呢?如果你禮貌待人,卻得不到相應(yīng)的回答,仍然要反問自己,是不是恭敬之心還不夠呢?是不是自己的那一份鄙睨和看不起透過那扇心靈的窗戶已經(jīng)透露給了別人了呢?所以,任何行為如果沒得到預(yù)期的效果就要反躬自省,你端正了,天下的人自會依附于你,用孔子的話就是:“近悅遠來”。 仁、義、禮、智在我者,所以人最重要的就是注重自我修養(yǎng)。那么,如何才能檢驗個人的修養(yǎng)呢?方法就是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自己。自己表揚自己沒有用,別人表揚你,你才是真的好。無論是金牌、銀牌、銅牌,還是木牌肯定的都是你的成績,是別人對你的認可,并不是自己造一個牌子掛在脖子上,你的榮譽就有了。 【原文】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strong> 孟子在這里告訴我們:行仁的人與射箭的人一樣,射箭就是要先端正自己的姿態(tài),然后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也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而是要反躬自省。也許有的同學(xué)會問:“如何才叫做態(tài)度端正呢?”答案就是人與箭合一。即便是失敗了,也要問自己:呼吸有沒有問題?對風(fēng)向的把控有沒有問題?射箭的角度有沒有問題?行仁也是如此,端正態(tài)度,即使不成功,也不抱怨,檢討自己的不足,朝著更好、更優(yōu)秀的方向邁進。 這些論述與孔子說的“君子求諸己”“為仁由己”的意思是一樣的。孔子雖然沒有明確人性善的表述,但從“為仁由己,由人乎哉”這句話中,我們懂得孔子是把講道德這樣只有人才具有的特性,這種人之為人的標志,歸結(jié)于人對自我的要求。每個人都對自己有要求,當然有好的要求,也有在別人看來是很壞的要求,但不管如何,這都是自己的選擇,與別人無關(guān)。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把事情做好,如果不是特殊的情況,我們大可不必責(zé)怪他,因為好不好,他心里自知,既然已經(jīng)懂了,我們何必要多一句嘴呢! 【原文】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对姟吩疲骸茸硪跃疲蕊栆缘??!燥柡跞柿x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strong>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尊貴,都有自己的光榮與價值、尊嚴與夢想,這是人們共同的心理,然而有的人認真地去想了、去思考了,而有的人還沒有機會和條件想,亦或者只是當它為一個遙遠的、不可企及的夢。在孟子看來,別人給的尊貴并不是自己真正值得尊貴的,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志趣不同,比如前幾年的一個相親節(jié)目,一個女孩子在鏡頭前,面對著億萬觀眾,竟發(fā)表了“寧在寶馬里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愛情宣言。洪濤老師想說,人的德行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別人給的即便再好也不會長久,而且他選擇給你也可以選擇不給你,你愿意讓別人主宰你的人生嗎?這就是孟子講的“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即別人既有讓你尊貴的能力,那么也有讓你下賤的能力,而在這時,你很有可能離你的良心越來越遠了。 三、存心養(yǎng)性 “存心養(yǎng)性”有人也把它簡稱為“存養(yǎng)”,這個詞來自于《盡心上》第一章: 【原文】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strong> 孟子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充分擴張善良的本心,就近乎懂得了人的本性,而懂得了人的本性,即懂得了天命。所以保持人的本心,培養(yǎng)人的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如果為了討人喜歡,讓別人都夸你有仁義,你為此要挨餓、受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可以嗎?洪濤老師以為不可以,因為對于任何人而言,活著都是第一要義,吃飽、穿暖這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在吃飽、穿暖的前提下,人要懂得人的本性是與人為善,要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以及是非之心,同時還要不失掉自己的良心,將其滋養(yǎng)、擴充起來,盡可能地將其發(fā)揚光大。在這一段話中,孟子還告訴了我們一個安身立命的方法:莫去計較長命、短命,也莫去計較長壽、短壽,此為天定,無法左右,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全心全意地培養(yǎng)自己的身心,等待自己的天命。 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彼?,人的命運由天而定,唯有不失掉自己的良心,才能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得好報、得好死,這就是“存心養(yǎng)性”。與“養(yǎng)性”相對應(yīng)的是“戕性”,“存心養(yǎng)性”是講人應(yīng)當如何對待天賦予我們的善心、善性;而“戕性”是人利欲熏心之后,把僅存的、與動物有所區(qū)別的良心、良知、良能、四端、四德都去掉了。 王夫之曾說過一段話:“存其心即以養(yǎng)其性,而非以養(yǎng)性為存,則心亦莫有適存焉……”王夫之的意思是存心是為養(yǎng)性服務(wù)的,存心是過程,養(yǎng)性是結(jié)果,其實這樣理解也有偏差。孟子是在告訴我們:修身的過程中一定要“存良心”“養(yǎng)良心”,讓自己最終變成一個合于道的人,如此,做任何事情才能成功。所以,我們在學(xué)習(xí)一部經(jīng)典的時候,一定不要固守一個版本,還要以一顆平常之心,前后對比去讀,我們講“一通百通”,當你把一個版本讀通了,其他的版本學(xué)習(xí)起來也就沒有太大障礙了。我們學(xué)習(xí)經(jīng)典不是為了背誦經(jīng)文,最重要的是掌握經(jīng)典背后的邏輯,而孟子的邏輯就是由義利之辯談起,最終將落腳點歸于人性善的理論,人性善的目的就是要歸于“仁政”,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要從此刻開始、從腳下開始找到本性的善良,且永遠不將其丟失。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在這一句話中,庶民去掉的是什么?君子所存的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孟子說的,“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p> 君子與一般人不同就在于居心不同,文化屬性不同決定了“居心”不同,“居心”不同決定了行為方式不同,如果我們的心都是為了修己,那么就不會因為自己有了成績而沾沾喜喜,也不會因為現(xiàn)狀的良好而調(diào)侃、嘲諷、瞧不起那些現(xiàn)在還不如我們的人。因此,我們要通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質(zhì),要懂得因果,所以,一個媚上的人一定欺下,一個欺下的人也一定媚上。君子的心存“仁”、存“禮”:“仁”指的是良心;“禮”指的是人倫,即對待別人是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仁愛的人愛別人,有禮的人恭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經(jīng)常愛他;恭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jīng)常恭敬他。 在孟子看來,“存心養(yǎng)性”并非說幾句空話就完事了,還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因此他說: 【原文】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在孟子看來,君子只有長期的憂慮,而沒有突發(fā)的痛苦,因為君子修身的自覺性非常強,對自己的要求特別特別高,總覺得自己還沒有達到圣人的道德水平,所以一輩子都在進行道德修煉。不能成為天下人的模范,不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這在君子看來才是真正的憂愁。何以解憂呢?就是向圣人學(xué)習(xí),不是仁愛的事不干,不是合于禮節(jié)的事不做。即使有意外飛來的禍害,順從天命便是了,哪里還會為這般事情痛苦呢?因此,這一段話讓我們懂得了,在孟子的修身理論中,“存心養(yǎng)性”是修身的根本任務(wù)與根本途徑。 四、先立其大 “先立其大”是孟子提出的修身的原則,它的內(nèi)容是要重視人在精神方面的追求與培養(yǎng),要把理想信念方面的修養(yǎng)放在首要位置。一句話,做事要“由小而大”,修身要“由大而小”。 【原文】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strong>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洪濤老師認為孟子與公都子的這段對話實在是非常精彩,而且耐人琢磨,意味深長。公都子問孟子:“同樣是人,為什么有些人是君子,有些人是小人?”孟子說:“滿足身體重要器官需要的是君子,滿足身體次要器官欲望的是小人?!惫甲佑謫柮献樱骸巴瑯邮侨耍腥艘鬂M足重要器官的需要,有人要求滿足次要器官的欲望,又是什么緣故呢?”孟子答道:“耳朵、眼睛、鼻子這類的器官只能聽見、看見和聞到,它們不會思考,故為外物所蒙蔽。因此,耳朵、眼睛和鼻子這些器官不過是一物罷了,只要他們與色、聲、香、味、觸、法等外物相接觸,人便會被引向迷途。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心的本質(zhì)就是人的善性,一思考便得著,不思考便得不著。這個器官是天特意給我們?nèi)祟惖摹R虼?,這是重要器官,要先把心樹立起來,把自己變成一個天一樣的存在、圣賢一樣的存在、君子一樣的存在的人,此為“大”,也最終會成為君子。如果一個人看到美女就拔不動腿,看到金錢就想到豪房、豪車,只為了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次要器官的滿足而活,那就注定是小人?!彼?,一個人修身不是先從買房開始的,而是從不失掉自己的良心變成仁愛之人開始,從變成強者可以呵護更多的弱者開始,這就是“先立其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yǎng)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yǎng)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嬍持?,則人賤之矣,為其養(yǎng)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孟子認為,人對于身體,哪一部分都要愛護,都要保養(yǎng)。沒有一尺一寸的皮膚、肌肉不愛護,便沒有一尺一寸的皮膚、肌肉不保養(yǎng)??疾煲粋€人護養(yǎng)得好或者不好,只是看他注重的是身體的哪一部分就可以了。身體有重要部分,也有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為小的部分而損害大的部分,也不要因為次要部分而損害重要部分。保養(yǎng)小的部分的就是小人,保養(yǎng)大的部分的便是君子。所以,只是講究吃喝而不顧思想意識的培養(yǎng)的人,人家都輕視他,因為他保養(yǎng)了小的部分,喪失大的部分。所以我們常說,有的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吃飯。 五、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原文】 孟子曰:“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的這一思想并不是靈機一動想出來的,他是從歷史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來的?!翱嗥湫闹?,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就是一個“先立其大”的過程,即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困苦,都不會失掉自己的良心和“大體”,這就是“不為三斗米折腰”,“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六、明善誠身 “明善誠身”既是修身的任務(wù),也是修身的內(nèi)容。“明善誠身”是根據(jù)“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這句話的邏輯推導(dǎo)出來的?!罢\”就是釋迦牟尼說的“真實不虛”,也可以說是“真實無欺”;“善”指的是合于大道、合于良心。孟子論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他認為“真實無欺”是宇宙萬物的自然法則。人是天所生,人心也是天之所予,人是宇宙萬物中的一物。天道真實無欺,人也應(yīng)該向天一樣,要做到真實無欺?!芭e頭三尺有神明”中的“神明”指的就是天賦予我們的良心,所以,人不能欺天,不能失掉自己的良心。人要像天一樣,要以天道作為人道的榜樣,無時無刻不去追求真誠。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這樣就從根本上說明了人為什么要講誠信,也就使“明善誠身”成為對人的基本要求。 【原文】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人是萬物之靈,天把萬物所具有的一切優(yōu)點都集中在人身上了,所以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叭f物”在這句話中指的就是誠與仁,上天既然已經(jīng)把誠與仁賦予給我們了,那我們只要做到“反身而誠”,將天道與“誠”合而為一就可以了,唯有此,才能感受到無限的快樂。只要我們努力按照“恕道”去做,即“強恕而行”,那么距離仁德也就很近了。 今天的課我們就講到這里了。親愛的同學(xué)們,晚安,我們明天不見不散。( 楊玲嬌 茉莉 |格林文化傳媒公司編輯中心編輯 根據(jù)錄音整理) 為什么說中國人的修身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 00 作者|竇洪濤 |
|
來自: 清醒4321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