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朝代保存下來的歷史文獻來探尋這段歷史中的蛛絲馬跡,是最為刺激也是最為精確地,唐朝是一個多方文化鼎盛的朝代,也是給后人留下超多文化瑰寶的年代,這些古人留下的經(jīng)典,不好好研習,真是十足的浪費。
 現(xiàn)代的我們想要表演一套完整的茶藝,少則也要幾分鐘,多則更久,所使用的器具也是五花八門種類繁雜,如若是一場茶會,那就更不用說了,研習一下唐朝的歷史,你便會發(fā)現(xiàn),早在唐朝時期的茶人就不懼繁瑣的創(chuàng)造出一整套茶會使用的器具,并且是各司其責,其中以陸羽發(fā)明的二十四器最為經(jīng)典。

1、風爐 形狀像古鼎,用銅或鐵鑄成,有三足,用為生火煮茶之用。風爐底部洞口下放一承灰,用于盛裝炭灰。如今我們所見的風爐,多為改良過的,既可燒炭亦可燒酒精,外形亦多仿古制,極顯雅致。

2、筥 筥(jǔ)是裝炭用的竹簍,形狀有圓有方,高約一尺二寸,直徑七寸,亦有木箱者,外圍用藤條編出六角圓眼狀,底蓋合攏后似竹箱,蓋沿打磨光滑。

3、炭撾 炭撾(zhu?。┦且环N六棱形鐵棒,一尺長,上頭尖尖,中間較粗。手握處細的一頭栓一小環(huán)作為裝飾。亦有將鐵棒做成錘子狀或斧頭狀者。此物為敲炭之用,眾所周知,炭有大有小,對于大塊者,則需將其敲至合適大小,方好使用。

4、火策 火策(同策),亦稱為火筷。又圓又直,一尺三寸左右長,頂端扁平,取炭時候用。多以鐵或熟銅制成。

5、鍑 鍑(fù)用于煮水煎茶之大口鍋,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鐵為之,唐代亦有瓷鍑石鍑,富家有銀鍑。銀鍑易清潔,且耐用,但過于奢侈、華麗,故鐵鍑較多。

6、交床 為十字交叉形器物,將上面木板中間挖去一塊,用于安置鐵鍋與鍋底。

7、夾 為小青竹所制一尺二寸長,用于夾烤茶葉之用。小青竹所制茶夾烤茶時將小青竹的水分與香氣同時烤出,借竹香可增進茶滋味。

8、紙囊 又白又厚的藤紙雙層縫制而成的紙袋,用于儲藏烤好的餅茶,茶灸熱后儲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9、碾/拂末 碾,即用橘木、梨木等所制成用于碾茶之具。碾槽大多內(nèi)圓外方,內(nèi)圓便于運轉(zhuǎn),外方不易倒。拂末用鳥羽制成,碾完茶之后用于清掃茶末。

10、羅合/則 羅合,實為兩樣東西,羅為篩茶末用的細眼篩子,合為存茶末的盒子,羅與合配合使用。則,指用海貝等的殼或銅、鐵、竹制成的量匙,通常放于羅合之內(nèi),便于取用。

15、鹺簋/揭 唐代煮茶采用加鹽去苦增甜,鹺簋(cuó guǐ)是裝鹽用的小罐子,一般為圓形。

11、水方 即盛水的盆,用木板制作而成,板縫用油漆密封,容量約為一斗,也即10升左右。

12、漉水囊 骨架多生銅制成,漉水囊可理解為簡易的濾水器,用來清潔凈水。

13、瓢 用剖開的葫蘆制成,又有用木頭雕鑿而成,用于舀水。

14、竹莢
一種用竹子、桃木、柳木等所做的筷子。一尺長,兩端用銀片抱起,煎茶時用以環(huán)擊湯心,以發(fā)茶性。像盒子、瓶子或壇子的。與揭搭配使用,揭即用竹子制成的取鹽花用的小勺。

16、熟盂 用以貯熱水。唐人煮茶講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時出現(xiàn)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將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稱之謂‘救沸”、“育華”。

17、碗 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陸羽認為越州產(chǎn)的茶碗最好,它的唇口不反卷,底卷而淺,可裝半升以下茶湯。此外還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壽州瓷、洪州瓷。唐代茶碗高足、偏身,較今之品茶所用小品杯略大。
18、畚 用白蒲卷或竹篾編制成,可放十個茶碗。畚用于收納茶碗,碗與碗之間用特產(chǎn)紙隔開避免碰撞。

19、扎 即刷子,用茱萸木夾棕櫚皮捆扎成刷狀,或?qū)⒆貦捌ひ活^扎緊套入竹管中做成筆狀,用以清洗品飲后的茶具,類似現(xiàn)在的養(yǎng)壺筆。

20、滌方 清洗用的盆子,可用于盛裝廢水。由木板拼合而成,制法與水方相同,可裝八升水。

22、巾 通俗的講即抹布,現(xiàn)在稱茶巾,以粗綢布制成,二尺長,通常做兩塊輪換使用,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 用木或者竹制成的陳列架,能開關(guān),外層漆上黃黑色,三尺長,二尺寬,六寸高。用以陳列茶器,類似現(xiàn)代酒架。

24、都籃 因能裝下全部器具而得名。內(nèi)用竹篾編成三角方眼,外層用雙篾做經(jīng)線,再用一條細的竹篾做緯線交替編織在兩條較寬的竹篾上,編成方眼。飲茶完畢后,可以收貯所有茶具,以備來日。此外攜帶方便,可備出差郊游之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藝這種集物質(zhì)與精神并存的藝術(shù),不僅僅追求所用器具的實用性,更追求其美感,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便精心設(shè)計了適用于烹茶、品飲的這二十四器,也實則是中華茶藝的發(fā)展中的一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