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教案 二、了解孔子的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積極入世。 三、聯(lián)系現(xiàn)實,通過“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話題,探討孔子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疏通文意,積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特殊句式 1.指出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子路從而后 是魯孔丘與( 而誰以易之?(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植其杖而蕓( 使子路反見之( 3、翻譯下面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部分 鳥獸不可與(之)同群 (接輿)趨而辟之,(子)不得與之言 (子路)至,(丈人)則行矣 4、在預(yù)習過程中還有哪些字詞句你不理解,請列在下面。 二、課堂解疑: 1、儀封人請見 2、是魯孔丘與 判斷詞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3、重要句式 4、文中“而”的意義和用法列舉 三、誦讀鞏固 四、課堂鞏固 1、解釋下列各句中的“見”字。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于王?《墨子》推薦,介紹,可以引申為引見。 北邀當國者相見 汝真女子之見 圖窮而匕首見 軍無見糧 2、解釋下列各句中的“殆”字。 3、解釋下列各句中“而”的意義和用法 長沮、桀溺耦而耕 修飾關(guān)系 4、解釋下列各句中的“是”字。 5、翻譯下列句子。 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拓展延伸 “而”的用法歸類 一、用作連詞??蛇B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滕王閣序》) (二)表示遞進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后》) (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五)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二、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而誰以易之? 三、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一、了解孔子的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積極入世。 二、聯(lián)系現(xiàn)實,通過“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話題,探討孔子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復(fù)習鞏固 默寫下列語句 1、鳥獸不可與同群, 2、鳳兮,鳳兮! 3、 4、君子之仕也, 二、課堂解疑: 1、原文中出現(xiàn)了儀封人、長沮、桀溺、楚狂接輿、荷蓧丈人、晨門等人,這些人有什么特點,他們完全相同嗎?他們對待孔子的態(tài)度一樣嗎? 這些人都是一些非同尋常的人,或者說是那個時代出類拔萃的精英,他們也擔憂這個時代,對社會有深刻的理解,知道無法改變社會,所以選擇避世。這些人不完全相同,他們對孔子贊美,尊重,勸說,譏諷,否定,批評,不愿與之交流,理解、但道不同不相為謀??梢哉f他們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時也為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表達了深深的遺憾、惋惜。 丈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這句話表明了丈人對孔子不干實事,盡做那些無法做到的事而厭惡,同時也含蓄地勸戒孔子停止自己無謂的奔走。 儀封人,晨門:孔子的知己。 2、這幾則文字圍繞“知其不可而為之”編撰在一起,短文怎樣體現(xiàn)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于擔當?shù)木瘢堈浻嘘P(guān)語句來回答。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边@句話寫出了孔子悲苦的內(nèi)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表現(xiàn)。正是因為天下無道,所以我必須積極入世,以道易之,要團結(jié)更多的人,爭取更多的人??鬃用靼鬃约旱男蝿?,所以一個“憮然”寫盡了他內(nèi)心的蒼涼。 這兩類人物都強烈不滿于混亂污濁的現(xiàn)實。但前者力圖改變它,并且不屈不撓,后者則選擇了避世,潔身自好。前者更重視對社會道義的承擔,對自我的考慮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視對社會道義的承擔。 4、列舉中國歷史上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事例,相互交流。 三、寫作訓練: 一代圣人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卻流傳了下來。對此,你有何感想?請以“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第一課時導學案 學習目標:疏通文意,積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特殊句式 1.指出下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子路從而后 殺雞為黍而食之 是魯孔丘與(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植其杖而蕓( 3、翻譯下面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部分 鳥獸不可與同群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至,則行矣 4、在預(yù)習過程中還有哪些字詞句你不理解,請列在下面。 二、課堂解疑 三、誦讀鞏固 四、課堂鞏固 1、解釋下列各句中的“見”字。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于王?《墨子》推薦,介紹,可以引申為引見。 北邀當國者相見 汝真女子之見 圖窮而匕首見 軍無見糧 2、解釋下列各句中的“殆”字。 3、解釋下列各句中“而”的意義和用法 長沮、桀溺耦而耕 修飾關(guān)系 4、解釋下列各句中的“是”字。 5、翻譯下列句子。 拓展延伸 一、用作連詞??蛇B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一)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滕王閣序》) (二)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后》) (三)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五)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二、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而誰以易之? 三、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第二三課時導學案 學習目標:一、了解孔子的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積極入世。 二、聯(lián)系現(xiàn)實,通過“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話題,探討孔子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復(fù)習鞏固 : 1、鳥獸不可與同群, 2、鳳兮,鳳兮! 3、 4、君子之仕也, 二、課堂解疑: 1、原文中出現(xiàn)了儀封人、長沮、桀溺、楚狂接輿、荷蓧丈人、晨門等人,這些人有什么特點,他們完全相同嗎?他們對待孔子的態(tài)度一樣嗎? 2、這幾則文字圍繞“知其不可而為之”編撰在一起,短文怎樣體現(xiàn)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于擔當?shù)木瘢堈浻嘘P(guān)語句來回答。 4、列舉中國歷史上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事例,相互交流。 三、寫作訓練: 一代圣人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卻流傳了下來。對此,你有何感想?請以“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的人格魅力 在評價孔子問題上,我們也面臨同樣問題。 多少年來,對孔子的介紹和認識,基本都定位于孔子的成就和地位上——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無形之中,就在肯定孔子的價值的同時,把他神化、圣化了,使人覺得他高不可攀。而記載孔子歷史的一些著作,如《左轉(zhuǎn)》、《史記》、《孔子家語》又以其“高深”而為多數(shù)人所排斥,于是,不認識、不了解孔子,便使我們在崇尚孔子從而崇拜孔子的同時,更把他推到一個遙不可及的地位。 其實,從現(xiàn)有的記載特別是最為可信的《論語》來看,孔子并不是如此神乎其神,圣乎其圣,他也是一個平常人,尤其是從根本上來說,他也是一個失敗者;孔子自然以其學生、學說、學派影響后世,名揚中外,但這些都不是孔子真正偉大之處,孔子真正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的為人處世的普通化和普遍化,而更能感召后人的,是他對責任的履行和對道義的踐行。 這里不想對孔子作太多的溢美,不想作太多地發(fā)揮,只想實事求是的根據(jù)《論語》的內(nèi)容對孔子作一介紹、作一梳理,以便于大家更好的認識孔子。 我們來到世上,就不得不面對自己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無論它是美的,還是丑的;但我們每個人心中,又都有一個理想的社會或一種理想的生活。這樣,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往往是不盡如人意的。于是,樂觀者歌頌自己的理想,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王洛賓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悲觀者抱怨現(xiàn)實的不公,厭世、避世甚至棄世,如經(jīng)常見諸報端的名牌大學學生自殺事件;比較清醒的則高舉理想的旗幟,對丑惡、黑暗現(xiàn)象加以鞭撻,以期杜絕腐惡,迎來光明,這種人無論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是國家的脊梁。當然,可能還有一些其它類型,比如隨波逐流,為生存而生存,既談不上什么對理想的追求,也談不上什么對現(xiàn)實的不滿,過一天算一天,麻木地活著…… 孔子屬于比較清醒的這一類人。 孔子理想的社會——“三代” 那么,孔子理想的社會是怎樣的呢? 說到這里,有一個插曲:我不知道《辭?!返淖钚掳姹臼窃鯓咏榻B“儒”的,但在1977年版上是這樣解釋的:“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專為奴隸主貴族相禮的一些知識分子??浊痖_始也從事這類的職業(yè),后來招收學生講學,宣揚復(fù)古倒退的思想,逐漸形成一個學派,是為儒家?!边@里所說的“復(fù)古倒退”,可能正是根據(jù)孔子的這種社會理想而言的。 在孔子看來,“三代”是體現(xiàn)其政治理想的至高境界,“三代”以降,則道德淪喪,民無寧日。因此,在述及政治理想時,他總念念不忘。那么,“三代”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呢?這點,在《論語》中多有表述: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保ā短┎诎恕罚?/span>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泰伯篇第八》)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保ā缎l(wèi)靈公篇第十五》)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保ā短┎诎恕罚?/font> 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ā栋速谌罚?/span> ………… 從孔子的講述中,我們不難看到這些時代的特點:順乎自然,效法自然;天下乃萬民之天下,非一人之所有;物質(zhì)生活貧困,但精神生活豐富——至少,有信仰、有寄托;統(tǒng)治者修己正身,選賢薦能,萬民歸心;有相當完備的規(guī)章制度…… 那么,“三代”果真如此完美無缺嗎? 并非如此。至少,那些時代的暴君是我們都聽說過的: 夏代后期,國力日趨衰弱,到夏桀時,已是危機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驕奢淫逸,他“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竹書紀年》),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font> 商紂王,是筷子的發(fā)明者,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tǒng)一的規(guī)模。應(yīng)該說他是一位有成就的君王,但他拒諫飾非、耽于酒色、暴斂重刑,據(jù)《史記》記載,商紂王“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導致民怨四起。武王伐紂時士兵倒戈,紂王也自焚而死。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國事,以“烽火戲諸侯”來搏取褒姒一笑。幽王為了討好褒姒,竟將原來的皇后申侯女及太子宜臼廢了,以褒姒為后,立其子伯服為太子。后申侯乃聯(lián)合西北之犬戎及繒、呂等國,進兵鎬京。幽王烽火征兵,兵莫至,鎬京陷,犬戎兵殺幽王于驪山…… 辯證的分析,“三代”也自有其缺點。只是在歷史的沉淀特別是在人們傳稱過程中,對大是大非進行了“放大”:美的更見其美,丑的更見其丑。這樣,人們在讀史時,對美的事物就會因敬仰而發(fā)揚光大,對丑的事物就會引起注意并保持警戒。 可見,稱頌“三代”,僅是孔子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種方式而已,他并不是真要退回到“三代”去,而是要借“三代”為社會風氣的凈化提供一個參照,從而對現(xiàn)實進行批判,進行改造,以避免各種腐惡現(xiàn)象再在社會上滋生,使生活回歸到自然、平和、民主、幸福的理想狀態(tài)去。透過他對“三代”的種種追述和緬懷,我們看到的是負有使命的知識分子對現(xiàn)實社會進行改造的愿望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是開明知識分子在改變現(xiàn)實的艱難歷程中自勵自勉的一種寄托和安慰。那種所謂“復(fù)古倒退”的說法,僅僅是“欲加之罪”而進行的一種歪曲而已。 孔子理想的人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一生關(guān)注政治,一生在宣傳布道,一生汲汲于做官。那么,孔子是否真的想從事政治? 從《論語》中,我們可找到孔子表述自己理想的內(nèi)容: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保ā豆遍L篇第五》) 這一章,是孔子理想的具體化?!袄险甙仓本褪鞘归L者過上幸福的生活,再具體點,就是社會環(huán)境安定,家庭經(jīng)濟寬裕,子孫孝敬,事業(yè)有成,沒有過多的憂心之事;“朋友信之”就是以自己的德行、學識、才干贏得朋友的信任,于事可商量,相處不設(shè)防;“少者懷之”就是心存慈愛而不失尊嚴,既是年輕人事業(yè)上的導師,又是生活中的朋友…… 這,就是孔子的理想。可以看出,跟做官無關(guān)。 類似的記載還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扒?/span>!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span>?亦各言其志也?!痹唬骸澳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痹唬骸胺蜃雍芜佑梢?/span>?”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先進篇第十一》) 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義道德,儒家思想的精髓的積極用世。因此,作為一個儒學思想的奉行者,必然的具備了“修治齊平”的抱負——這個特點,無論從本章,還是從孔子和弟子的答問中都能看出。有意思的是,作為儒學的締造者,孔子一生對做官情有獨鐘,他本應(yīng)贊同前三個人的看法,至少,應(yīng)對他認為合理的地方持肯定態(tài)度,但他最終贊同的卻是曾皙的觀點,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我們先看一下曾皙所描繪的生活情景:晚春時節(jié),穿上新做好的春裝,約上幾個青年、兒童一起去沂水洗浴,然后在舞雩臺上享受清風的吹拂,盡興后唱著歌謠返回家中……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圖景,在這個社會中,我們看不到法律、戰(zhàn)爭、犯罪、貧困、專制,人們自由、平等、幸福、無拘無束的生活著……這個理想社會不也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渴望的生活圖景嗎?不正是道德、正義、法律、政治這些上層建筑賴以運作的目標嗎?這時,我們再回顧孔子一生的經(jīng)歷,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子的這一向往,正是促使他一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原動力,正是他在困頓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支柱……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保ā稇梿柶谑摹罚?/span> 這,就是孔子從事政治的直接動因。 由此,我們懂了:什么叫一個人的責任,為什么孔子被譽為“圣人”…… 孔子面對的社會——“知德者鮮矣” 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社會制度發(fā)生大變革的時代,舊的傳統(tǒng)、秩序已全被打破,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社會道德風尚出現(xiàn)空前的滑坡,尤其是統(tǒng)治者內(nèi)部,權(quán)力爭奪激烈,以下犯上、弒君篡位屢屢發(fā)生,致使戰(zhàn)亂頻仍,生靈涂炭。 比如這些記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篇第三》) “佾”是古代樂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禮制: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季氏用八佾,是對天子禮的僭越。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扇∮谌抑?/span>?”(《八佾篇第三》) 天子宗廟之祭,才歌《雍》來撤除祭品,三家這樣做是對天子禮的僭越,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季氏篇第十六》) ——魯國政權(quán)旁落已經(jīng)五代了,政權(quán)落到大夫手里已經(jīng)四代了,魯國三家的子孫已經(jīng)越來越衰微了——三家篡權(quán)越位現(xiàn)象嚴重,那么,就為以下犯上開了個好頭,桓子終為家臣陽虎所執(zhí)。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保ā短┎诎恕罚?/font> 這個結(jié)論,正是針對魯國及其他諸侯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對權(quán)力的僭越的現(xiàn)實而得出的,它客觀的總結(jié)和預(yù)見了社會秩序?qū)业闹卮笞饔谩?/font> 社會秩序問題,是一個國家能否正常發(fā)展的關(guān)鍵問題,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當政令暢通時,所有的團體和個人都對上級政策有一種絕對的服從,都會恪盡職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政令不暢時,各自為政,所有人和團體都會為自身利益而損害國家利益——這,正是動亂的根源,正是社會秩序即將崩潰的前奏。因此,當齊景公問到治理國家的關(guān)鍵時,孔子就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每個人都要安守本分,把自己的職責盡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這樣,既便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配合,也能使各自工作做得更好。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蓋斯之謂也。 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孔子慨嘆: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保ā栋速谌罚?/font> 一個政治清明的國家,不僅表現(xiàn)在內(nèi)部管理的有序和正義,還表現(xiàn)在對外交往中對正義的維護,這正如一個正直的人,不獨表現(xiàn)為他自己行為正直,還表現(xiàn)為對別人非正義行為的干預(yù)和對抗,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現(xiàn)在看看魯國的情況: 陳成子弒簡公??鬃鱼逶《?,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憲問篇第十四》) 據(jù)《左傳》記載:“甲午,齊陳恒弒其君壬于舒州。孔子三日齊,而請伐齊三。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恒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孫……’”對齊國出現(xiàn)的臣弒君這種人人皆可得而誅之的大逆不道的現(xiàn)象,國君不作任何表態(tài)——國家權(quán)力不為他所掌握,而他本身對此也是非不分;作為不應(yīng)當成為決策者的決策者,“三子”或因自己也有類似嫌疑,覺得這種情況不宜出兵,或因自己本身就沒有意識到與自己有什么聯(lián)系而不想去管“閑事”……總之,拒絕了孔子的要求。自然,從本章內(nèi)容看,孔子似乎也沒對此抱太大的希望——因為此時的孔子已經(jīng)71歲了——僅僅是出于“盡責”而已,雖然,他為此事齋戒三日。但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道義在這個國家已不復(fù)存在,而這個國家陷入混亂已成為一種必然:既沒有維護正義的勇氣,那就意味著對非正義的縱容,那么,一切非分之舉就都有合理化的可能了。 這是當時上層社會的混亂情況。我們再看一下老百姓的表現(xiàn):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衛(wèi)靈公篇篇第十五》) 有疑而空缺不書,不穿鑿附會,自己不內(nèi)行的事就交給內(nèi)行人去做,不冒險行事,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也。然而時人則有無才而狂妄、愛逞能之弊。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队阂财诹罚?/span>29 不偏不倚,取中為用,不走極端,是為中庸,而時人則心浮氣躁,激進冒險。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陽貨篇第十七》) 同樣的缺點,表現(xiàn)則有天壤之別,古人純樸、敦厚的風尚都為奸邪所取代,由此,導致社會風氣腐惡: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衛(wèi)靈公篇篇第十五》)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衛(wèi)靈公篇篇第十五》)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保ā豆遍L篇第五》)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篇第六》) 當自省已不復(fù)存在,當美德、對美德的崇尚成為一種奢侈的時候,正是道德淪喪、社會崩潰的前奏…… 孔子的種種夢想,在這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被擊得粉碎。于是,他以道統(tǒng)的繼承者自居,擔當起傳承周道的使命,欲以個人之力挽狂瀾于既倒。由此也可看出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背景和這條道路的艱難:他是在一切美的善的事物幾乎遭到滅絕的情況下向整個腐惡社會宣戰(zhàn),所面對的是一個個強大的勢力甚至是一個個大權(quán)在握野心勃勃的國君,他所面對的是整個社會,他的任務(wù)就是恢復(fù)和重建新的社會秩序的倫理道德的系統(tǒng)工程……可以想見,他的這一決定,需要具有多大的勇氣;他的努力,又需要多么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毅力!而這力量懸殊的對比,也注定了孔子的悲劇命運。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絕不是孔子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劇。也正是這個悲劇,才使孔子的努力得到歷史的公認,才使孔子贏得了萬代的敬仰,他也成為理所當然的“圣人”?!谋瘎?,本身就告訴后代子孫,人該為什么生存,人該怎樣生存。 孔子處世的態(tài)度——積極用世 一般來說,個人的理想能和社會潮流同步,能和諧的融入其中時,這是一個人最幸福的事。但在很多時候,二者是不合拍的,這時,作為個人,就會陷入一種痛苦之中。而由此,也派生出個人與社會的種種不同關(guān)系,從而達到個人心理上的一種平衡。從歷史發(fā)展看,一般有以下幾種: 其一、放棄理想,與世浮沉。這種人,在通過自身與社會的兩種勢力的分析后,認識到社會勢力的強大和自身力量的弱小,于是以犧牲自己的個異為代價,融入到社會之中。這種人占社會上的大多數(shù)。 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未之難矣!”(《憲問篇第十四》) 這個荷簣者,大致可歸入“隨波逐流”一類,可謂社會上的“智者”。其基本特點是隨時事而確定自己行為,不固守自己的理想,不想對社會作適當?shù)母淖?,以生存為其生命的最高目標:社會需要自己怎么干,自己就怎樣干,不需要自己怎么干就不怎樣干,看似游刃有余,實則捉襟見肘。自然,對這種人,我們也不能貶低或責備,畢竟,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各人有各人的活法,無論是誰,都不應(yīng)把自己的好惡強加到別人身上。何況,對于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來說,它需要生存,需要發(fā)展,而其先決條件,便是根據(jù)社會的需求來定位自己的目標,確立自己的活法。這種人,雖然挑不起重擔,但安安穩(wěn)穩(wěn),本本分分,也不失為社會穩(wěn)定之中堅。但我們也不必抬高或贊美,凡事因循,患得患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如果他能對與自己生活方式、生存目標不同的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那就是最難能可貴的了。 其二、隱居避世,獨善其身。面對強大的社會勢力,自己的力量顯得渺小微弱,抗爭則于事無補甚至招來禍患,妥協(xié)則不會心甘情愿,于是選擇避世以圖個清靜自在。但與此同時,自己的責任,也就逐步淡化甚至泯滅了。這種人以層次較高的人居多,如陶淵明式的隱居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們的這種行為往往受到世人的寬容甚至贊美,很有迷惑性。從當時的情況看,很多人都采取這種方式來求得自己心靈的寧靜: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微子篇第十八》) 至于他們這樣做的原因,《論語》記載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微子篇第十八》) 這番表白就是最好的理由:害怕自己不同凡俗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災(zāi)難。這類人如果走向極端便是與世決裂,以個人的生命為代價,向強大的社會勢力發(fā)出強烈的也是極其微弱的抗爭。屈原便是其代表。 其三、特立獨行,積極用世。這是“不識時務(wù)”的一群人,明知自己的理想很難實現(xiàn),但仍癡情不改,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希望,就付出一萬份的努力——這種人,是社會上最孤獨的一群,同志者最少,同情者不多,且往往受到社會的誤解和排擠;但這種人往往也是最經(jīng)得起歷史長河洗刷和考驗的。他們的生命不一定很長,他們的努力也不一定為當世后世所理解,但他們的精神會逐漸積淀為民族的靈魂,在歷史的長河中發(fā)出悠遠的回響。 曾經(jīng)有人這樣評價過孔子: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痹唬骸笆侵洳豢啥鵀橹吲c?”(《憲問篇第十四》) ——“知其不可而為之”正是孔子乃至這一類人的最好寫照。 用世的原因——責任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孔子要去改變自己所面對的社會呢?《論語》中同樣記載了這類故事: 長沮、桀溺耦而耕??鬃舆^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保ā段⒆悠谑恕罚?/span>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羷t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保ā段⒆悠谑恕罚?/span> 這,就是支持孔子積極用世的原因:一個人不可能離開社會而與鳥獸為伍,必須承擔起他應(yīng)該承擔的責任。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除了與生俱來就擔負的社會責任外,他的生存本來就是通過分工合作來實現(xiàn)的,諸如衣食住行等生活必備品的提供,是不可能僅憑自己的能力去完成的。此外,他可以沒有妻子,但總不能沒有父母吧?他可以不臣服于國君,但總不能沒有國家吧?他可以不承擔對國家的責任義務(wù),但總不能脫離腳下的這片土地吧?……因此,如果說你要推卸責任,那是完全可能的;但要想避世,那僅僅就是自欺欺人的謊言而已。 社會的改變自然艱難,但正因為艱難,才需要我們每個人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對此責任,我們能遇難而退、置身事外、自卸使命嗎?假如每個人都知難而退,那么,我們的社會還會發(fā)展嗎? 天地生人,本來就是讓你有所作為的,不然,僅僅是讓我們消費一番,然后留下一推垃圾供后人憑吊嗎?孔子之所以是孔子,就在于他把自己置身于社會的主人這樣一個位置上。他不是社會的旁觀者,而是社會生活的參與者和改造者,對社會中的先進力量,他有義務(wù)去支持、扶持,對落后的事物,他有權(quán)利去干預(yù)、抵制、改造,因此,當有人對他的做法提出質(zhì)疑時,他的回答是理直氣壯的: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保ā稇梿柶谑摹罚?/span> 微生畝所說的“棲棲”,可謂對孔子顛簸一生的最好概括。終孔子一生,幾乎都在理想與現(xiàn)實尖銳的矛盾沖突中掙扎著、奮斗著。他的政治理想的核心,是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恢復(fù)到過去的以仁德治天下的理想社會中,希望統(tǒng)治者能停止征伐、正身愛民。而現(xiàn)實卻正好與他的主張相反,為此,他開始了長達14年之久的周游列國,希望自己的主張有得以實施的機會。但他的這種政治主張均不為統(tǒng)治者所采納,自然也不為當時的百姓所理解,甚至連他的弟子們也懷有疑問。因此,面對微生畝的提問,孔子的回答是:我不敢到處賣弄口才,不過痛恨世俗的固陋罷了。 這里,我們無需探討孔子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么,也不必研究孔子到底想建立一種怎樣的社會秩序,僅他這種敢于擔負濟世惠民的責任,他這種為實現(xiàn)理想排除種種困難的決心,如能夠使我們有所觸動,能夠使我們認識到孔子的精神,也就夠了;如果它還能啟發(fā)我們認識到一個真正的人的價值,那么,孔子這一生的勞碌,也就算有個交待了。 用世的手段——做官 孔子正是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才這樣義無反顧的一直走下去的。而承擔自己的責任、履行自己的使命的捷徑自然是做官。因此,做官就成了儒家提高自己、回報社會、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主要手段之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成了中國知識分子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天下大事非常關(guān)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jīng)常進行思考,也常發(fā)表一些見解,而他的弟子,也紛紛步入官場,可見,做官意識,是深入到儒家骨子里的一種東西,甚至像陶淵明這樣的人,即使在退隱之后,仍不能忘情政治。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直到51歲時,孔子才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應(yīng)該說,夙愿得償,他自應(yīng)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官位,可他只當了4年多官,便由于政見不合,離開魯國,另謀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艱難歷程…… 等待明主發(fā)現(xiàn),明主不來;被委以重任,終因政見不合而離開;主動出擊,無功而返。于是,孔子萌生了“道不行,乘桴浮于?!薄⒂泳乓牡南敕??;蛟S,其中有避世的念頭,但更多的,是要重新給自己找到一個機會。在諸多努力都失敗的情況下,懷才不遇的孔子,只能適當?shù)慕档妥约旱臉藴?,抓住任何可能施展抱負的機會,哪怕是自己認為的“惡勢力”,也要盡力一搏了。 于是,當公山弗擾、佛肸向他發(fā)出邀請時,孔子幾乎馬上就答應(yīng)了: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篇第十七》)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鹈Z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陽貨篇第十七》)07 在常人心中,對待惡勢力、對待與惡勢力的交往時,人們往往過分低估了自己正義的力量而又過分夸大了惡勢力的力量,即覺得只能使自己接受惡勢力的熏染而同流合污,而排除了自己有可能使惡勢力向善轉(zhuǎn)變的可能,因而排斥它、疏遠它,拒絕與之合作,斷絕了對惡勢力進行有效改造的可能性,使惡繼續(xù)蔓延而得不到制止,從而給別人、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這,正是對自己缺乏自信或?qū)ψ约旱哪芰ι写娴滋摰谋憩F(xiàn)。其實,只要你有足夠的底功,只要你有足夠的能力,只要你有足夠的自信,改造惡勢力、讓惡勢力向善發(fā)展,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么!要知道,只要是善,只要是正義,它就是對惡、對非正義在道義上的威壓,在這種光明正大的威壓面前,惡是不可能太囂張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這,就是正義的力量。 何況,在政治上,這種“惡”的表現(xiàn)就大打折扣了:只要對方不是荼毒生靈的劊子手,那么,對之進行適當?shù)母脑欤耆梢允顾兂稍旄0傩盏摹吧啤钡恼?/font> 或許,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孔子作出了答復(fù)。 遺憾的是,這兩股“惡勢力”還沒站穩(wěn)腳跟,甚至還沒有等到孔子的回應(yīng),就如過眼云煙一樣消失了,為另一股惡勢力所代替。留給孔子的,只能是永遠的遺憾和無盡的惆悵了…… 孔子一生汲汲于做官,但又最不屑于做官。汲汲于做官,其目的是找到一條推行自己的學說,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的通道,為此,他可謂百折不回,雖處處碰壁,但仍不灰心,仍在充滿信心的去尋找自己希望??鬃佑肿畈恍加谧龉佟Uf實話,孔子并非不具備做一個高官的機會,并且這種機會可謂無處不在。但孔子之所以為孔子,就在于他考慮的不是官職的大小、俸祿的多少、地域的大小、當權(quán)者的背景,而以自己的政治主張能否推行為標準。因為他知道,所謂國家,不過是一個容器而已,而器中之物,才是實質(zhì)性的東西,才是真正要考慮的。在自己的政治主張能否推行問題上,他是不會做出任何的退讓和妥協(xié)的: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鬃有小#ā段⒆悠谑恕罚?/font> 當時孔子位高權(quán)重,正處于事業(yè)的巔峰,而當權(quán)者卻癡迷于聲色,“道不同不相為謀”,故孔子隨即離開,另謀出路——他不是不能做官,而是不愿做違心官。 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泵魅账煨?。(《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币约久现g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笨鬃有校ā段⒆悠谑恕罚?/font> 孔子到齊國,本抱有“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的想法,想一展抱負,可齊景公最終還是沒有委以重任,孔子便拋棄了即將得到的優(yōu)厚待遇而去……在此過程中,孔子甚至應(yīng)邀拜見了淫亂而又把持朝政的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也因此受到弟子們特別是子路的不滿甚至抗議——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篇第六》) ——可弟子們哪懂得自己老師抱負無法施展的焦慮啊。 就這樣,經(jīng)過14年的周游列國、主動出擊,孔子最終仍是懷才不遇,無功而返。而此時,他已是68歲的老人了。 他的癡情,他的抱負,他的艱難……都幻作一片迷人的云彩,飄向遠方,而帶給我們的,是失望?是憤懣?是喟嘆?…… 用世的動力——自信和信念 那么,是什么力量讓孔子能如此堅定地走下去呢? 孔子跟弟子曾有過這樣的對話: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罕篇第九》) 這,可認為是孔子前期從政觀的體現(xiàn)。通過做官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是孔子一生的夢想和不懈的追求。但如何做官,孔子采取的是一種保守而天真的姜子牙式的做法:待賈者,即把自己做官的希望寄托在圣明君主的慧眼識才上??鬃右苍啻握f過這樣的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篇第十四》)、‘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篇第一》)”。在孔子看來,在明主啟用之前,自己的任務(wù)就是通過努力來修養(yǎng)自身、增長才干。 在此,我們之所以說孔子天真,就是因為孔子對“明主”的估計太簡單化了,好像明主每天的任務(wù)就是發(fā)現(xiàn)人才一樣,這,或許是書生意氣在起作用。因為他從歷史記載中看到的賢臣,可能絕大多數(shù)甚至全部是被圣主發(fā)現(xiàn)而啟用的例子,因而就片面地認為所有的賢臣都會被明主發(fā)現(xiàn)。事實上,歷史記載了的僅僅是“被發(fā)現(xiàn)”的例子,那么,沒被發(fā)現(xiàn)而埋沒的又有多少呢?到后期,孔子就不再這樣被動觀望,而去主動出擊了,而他對從政觀的表述也進了一步:“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保ā独锶势谒摹罚┯谑?,孔子帶領(lǐng)他的弟子開始了周游列國之行…… 自然,這一轉(zhuǎn)變,或許源于別人對他的勸說: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薄叭赵率乓?,歲不我與?!笨鬃釉唬骸爸Z,吾將仕矣。”(《陽貨篇第十七》) 或許源于他那種對自己實力的自信,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保ā蹲勇菲谑罚?/font> 但更重要的,是那份胸懷天下的責任意識,還有那種對自己理想的堅定信念: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篇第九》)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逼诰拧罚?/font> 所謂“信念”,就是蘊藏在心中的支撐起一個人全部事業(yè)、生命的核心。我們通常所說的“心勁”,指的就是這種神秘的力量。 在人類發(fā)展史上,有許多奇跡:一些成就大業(yè)者,本已不具備成就大業(yè)所需的各種外部條件了,諸如生理出現(xiàn)嚴重缺陷(如貝多芬的耳聾)、命運出現(xiàn)危機(司馬遷的腐刑)、生命將走向盡頭……但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竟能扼住命運的咽喉,以自己的壯舉爆發(fā)出生命的輝煌,讓人稱羨不已。 那么,是什么力量使他們克服種種困難走向成功?是命中注定的嗎?不是。支撐他們走向成功的唯一因素,就是他們的“信念”! 這種“信念”,來自一種深沉而堅定的信仰。在擁有這種“信念”的人心中,自己的目標是至高無上的,它是天,它是神,而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注定”會受到它的眷顧和垂憐,因而自己也就會在它的庇護下無往而不勝,最終走向心中的圣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種信念,其實就是對自己使命的一種確認和確信,它是筑起一個人牢固精神防線的強大保障。因而,具有這種信念的人,是磐石,堅定不移;是金剛,無堅不摧;是白玷,一塵不染……也正因此,他才經(jīng)得起種種磨難和誘惑的考驗,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生命才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信念是一種力,一種不為外力所左右的心力,有它存在,你就可以演繹出生命的絕唱! 因此,無論遇到什么挫折,孔子都能泰然應(yīng)對: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第九》) 史載:匡人曾遭到陽貨的虐待,孔子過匡,匡人見孔子貌似陽貨,便誤把他拘禁起來,“拘焉五日”。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篇第七》)22 據(jù)《史記》載:“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鬃尤?。弟子曰:‘可以速矣?!鬃釉唬骸焐蚂队?,桓魋其如予何!’” 在孔子看來,自己推行的政治理想,是繼往圣、開來世的真理,是人類共有的千古理想,是上天賦予自己的神圣的使命,或者說,這就是上天注定的要他去履行的職責,是任何力量都不可以改變的。因而,雖屢遭挫折,但他仍始終如一地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去推行。 有意思的是,在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過程中,每當遇到重大的挫折,孔子都會提到“命”。這里的“命”,指的是“天命”,即上天賦予人的使命,它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迷信的“天命觀”,而是一個有志者對自己的使命,對人間道義、真理的理所當然的擔承。因而,肩負這項使命的人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天意的垂青。換言之,自己這樣做,本身就是上天的旨意,就是“替天行道”——上天既然讓我這樣做,那么,就注定我的事業(yè)會成功,任何力量都不可能使它擱淺;上天如果不讓它成功,那也是上天的旨意,跟外來的壓力、磨難沒有任何關(guān)系;況且,上天如果不讓它成功,他怎么會把這樣的任務(wù)降在我身上而讓我做無效勞動呢? 因此,在重大打擊面前,孔子就憑著這對“命”的確信,憑著“上天”的護佑,克服了重重危機和可能的怯懦、退縮。雖然說,他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沒有被當政者采納,在后世也沒有任何統(tǒng)治者真正推行,但在輿論上,在人們的理想中,它成了人們的神往和目標,成了有識之士的追求和努力;而他這種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勇氣,也為后世做出了典范,堪稱萬世師表。因此,孔子也就成了千百年來人們心目中的圣人。 |
|
來自: 許愿真 > 《復(fù)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