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知其不可而為之》賞析 安徽蕪湖市安徽師大附中 朱誦玉 閱讀提示 這幾章所記,都是孔子周游列國,路遇隱者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積極處世、以天下為己任的生活態(tài)度,也反映了他們與隱士在處世態(tài)度上的分歧。文中對幾位隱士形象的刻畫,頗為生動、精彩。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微子》五)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p> 曰:“是魯孔丘與?”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p> 問于桀溺。 桀溺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p> 曰:“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保ā段⒆印妨?/p>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從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保ā段⒆印菲撸?/p> ![]() 明月清泉自在懷 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走過一站又一站,走遍東周列國,只為宣傳他的主張,宣揚他的理想——重建文王武王之禮,使天下太平。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積極追求的孔子,充滿熱情的孔子,永不言棄的孔子,胸懷博大的孔子。 追求的辛苦?!皳涿嬲鲏m去路遙”,乘坐那樣簡陋的交通工具(車輿),要走那么遠的路,其辛苦可想而知。師徒們又常常走散(“子路從而后”),這給行程更是帶來諸多麻煩。同時,孔子還要面對各國諸侯、貴族們的非難與奚落。面對這些困難,孔子并沒有退卻,而是迎難而上,努力的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真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 奮斗的熱情?!肮γ臼钦嫒迨隆保鬃硬粸楣γ?,只為理想。他帶著一腔奮斗的熱情,他有著傳道布仁的急切之心。那個接輿雖說“來者猶可追”,可他追求的卻是隱居,表現(xiàn)的是對政治的失望。這里有個很有意思的細節(jié):“孔子下,欲與之言。”孔子為什么下車?他有話要和接輿說。想說什么話?他要和楚狂接輿理論,他要說:現(xiàn)在天下是亂,但還有挽回的希望,社會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接輿卻躲開了。看似灑脫的接輿,實則悲觀、懦弱;而四處碰壁的孔子卻始終懷著一腔熱情。真是一樣的社會,兩樣的情懷。 信念的堅定?!案呱接屑猜罚毿薪K不疑?!倍嗄甑乃姆奖甲?,并沒有哪個國君能認同并接納他,孔子也畢竟有些惆悵,有些無奈?!傍B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是啊,人畢竟是人,是不能和鳥獸同群的。然而,又有誰能真正了解孔子呢?干脆像長沮、桀溺這兩個大個子一樣隱居吧!不,這不是孔子的性格。“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闭驗樘煜聼o道,所以孔子才要參與改革??!縱使舉世皆非,而孔子也要一任己之力去為之。失意悵惘,但不灰心失望,這就是孔子。 博大的情懷。一心頻思君臣義,萬里奔波志不改??鬃右蕴煜聻榧喝危e極求仕,以期能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這種博大的胸懷也感染并影響了追隨他的弟子們,看看子路的這一番議論,便知其是深得孔子思想之精髓的;而這段話也可以看作是孔子本人思想的寫照。好一個“不仕無義”!出仕并不是為了光宗耀祖,也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為了“義”,君臣之義,也即是為了天下之義。如此的境界,如此的胸懷,又豈是那荷蓧丈人所能比、所能及的?胸懷天下又何必拘泥于“四體”和“五谷”這些細枝末節(jié)?專一為自身之潔,是自私,是沽名釣譽;也是懦弱,更是忘“義”、“亂大倫”的。故即使“舉世可能無默識,未知誰擬試齊芋”(韓偓《安貧》),也要堅持走自己的孤獨之路,這是為了“義”。好一個博大的孔子! 任憑路途遙遠,不管世人目光;捧一輪明月,掬一泓清泉,孔子駕著他的馬車,繼續(xù)堅定地西去! ——發(fā)表在《語文周報》2005年第47期 |
|
來自: 大西瓜nj5u4j9h >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