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證而有貧血虛弱,腹拘攣者,加飴糖。——《傷寒論》、《金匱》 【組成】桂枝、生姜、大棗各5.5克,甘草3.5克,芍藥11克,膠飴12克。以水二合五勺,煎成一合,去滓,加膠飴溶之。一日三次,溫服。 【癥狀表現(xiàn)】節(jié)《傷寒論》原文: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痛。 又:傷寒二三日,心下悸煩者。 節(jié)《金匱》原文: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 又:男子黃,小便自利。 又:婦人腹中痛。 補充:該病表里皆虛,腹中痛,夜夢遺精,四肢酸疼,咽干,口燥。徐靈胎云,此由津液少,非有火也,手足煩熱(或現(xiàn)冷狀),心下悸,惡寒,惡風(或發(fā)黃),脈弦急,或浮大而澀,按之則空虛,腹軟弱無力。 【立方意義】表虛,如桂枝湯證,而里虛腹痛加強,雖有甘草、大棗滋養(yǎng)和緩。生姜、桂枝,溫熱通陽。芍藥,平解攣結。但治表虛有余,補里虛則不足,必須再以溫性而富于滋養(yǎng)兼能緩中補虛如膠飴者為君。督率桂.、姜、草、棗、芍藥等佐使,盡力補充內外諸虛。則以上所有各癥狀,皆可渙然消失矣。 【治療范圍】以桂枝湯證出現(xiàn)貧血,虛弱,腹痛為主。 【諸家經驗談】《證治準繩》:治痢用本方,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有神效,其脈弦急,或弦大而澀,按之則空虛,或舉按皆無力者是也。 李東垣:桂枝湯治表虛,小建中湯治里虛。 又:以桂枝易肉桂,為治感寒腹痛之神藥,如中熱腹痛,去桂,加黃芩。 《續(xù)名家選方》:喘急,塞迫欲死者,小建中加薤白、熟附子。 《眼科錦囊》:眼痛,如神祟,多服本方則痊。 《張氏醫(yī)通》:形寒,飲冷,咳嗽,兼腹痛,脈弦者,小建中湯加桔梗,以提肺氣之陷;寒熱自汗加黃芪。 《赤水玄珠》:張二尹近川翁,始以內傷外感過服發(fā)散消導之劑,致胃脘當心而痛,六脈皆弦而弱,此法當補而斂之也。白芍藥(酒炒)15克,炙甘草10克,桂枝4.5,香附3克,大棗三枚,飴糖一合,煎服,一帖而瘳。 【諸家緒論】《醫(yī)方集解》:昂按此湯,以飴糖為君,故不名桂枝芍藥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者,絕不用飴糖,失仲景遺意矣。 《治病法軌》脾陽不運,胃痛嘔吐,右脈虛,加陳皮用之。 某君治虛性盲腸炎,去飴,加陳皮、木香,云有效,附此待證。 《醫(yī)方考》:小建中湯,宜用肉桂,枝則味薄,故用以解肌。肉則味厚,故用之以建中。 編者按:譚次仲編《肺病自療法》,推重小建中湯,為治肺癆之第一方。蕭屏所編《肺病自療》,亦云小建中湯治癆病極妙,沈仲圭氏于其所著《中國經驗處方集》,談及肺結核治法,謂以甘寒養(yǎng)陰為治癆病常法。至因病情變化,舍甘寒而投辛溫,要為例外權法,藉以矯正譚說是矣。惜未能將例外權法之小建中湯方證加以說明。系屬一種陽虛證,在多種虛勞病中,占極少數(shù),如果有此證,自以用之為宜。 簡侯:曾憶及我邑徐克明君語我云,幼年罹虛勞病,咳嗽,腰痛盜汗,醫(yī)不能療。往劉星伯先生處(時劉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編書)為開小建中湯一方,服數(shù)帖后即愈,是小建中湯誠為治療陰虛者虛勞妙劑。宜其為譚蕭二氏所稱道,若不詳辨其真實癥狀,而錯用于陰虛證之虛勞,則危險甚大。徐靈胎氏云,此方治陰寒陽衰之虛勞,正與陰虛火旺之病相反,庸醫(yī)誤用,害人甚多。求真氏云:余往年用黃芪及建中劑于肺結核而招失敗,我則以為若遭遇陽虛證之病者,以甘寒養(yǎng)陰常法治之,其招致失敗,亦無不同,醫(yī)者其屏去主觀論治可也。 【憑證使用】虛弱小兒夜尿癥,夜啼癥,慢性腹膜炎之輕癥,神經衰弱,濾胞性眼結膜炎,動脈硬化癥,眼底出血癥,以及慢性肺結核,結核性關節(jié)炎等。 ——本文摘自《經方隨證應用法》 |
|
來自: 中醫(yī)學習進行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