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小建中湯方: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芍藥六兩生姜三兩(切)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陽脈澀”就是脈浮澀,謂之陽脈澀。陽就指著外面,浮取脈澀,但是按著呢脈弦,上下弦直有力,這類的脈呀就是里寒,外血不足,就是中虛有寒,營衛(wèi)不足于外了,所以陽脈澀陰脈弦,這個是小建中湯的脈,中氣虛嘛,虛者生寒嘛。中氣一虛,不能消化水谷,所以外面營衛(wèi)氣虛,陽脈澀,澀是血不足啊,津液不足脈也澀。 這個弦脈呀也為少陽脈,真正少陽病,尤其到柴胡證這個階段,氣血也不足于外,血弱氣盡,咱們頭前也講了,陽脈也是澀,按著脈弦,這是少陽病,小柴胡湯證呢也是腹痛,所以這類的脈,“法當腹中急痛”,這種脈依法應該腹中發(fā)急痛,這個急痛也可以說是拘攣痛,拘急痛,現(xiàn)于小建中湯。 那么根據(jù)這個脈呢,小建中湯脈是里有寒,弦主寒,也主疼,拘急痛啊脈也弦。根據(jù)里虛寒而營衛(wèi)不足于外,這是小建中湯證,那么這個脈同時都存在。 柴胡證腹痛也有這種脈,為什么先與小建中湯?這個我們講很多了,里要是需要溫補的,必須先救里,這個是先里后外,少陽在半表半里,里之外呀。這也是定法,所以他先用小建中湯。根據(jù)這個脈,既有小建中湯證,也有柴胡證,所以他先與小建中湯,也是先救里而后外的意思。“不差者”,不差者不是一點沒好,總是這個疼沒完全好。沒完全好,那就是柴胡證的問題了,所以“小柴胡湯主之”。 這一段在臨床上也容易遭遇的,小建中湯也是這個脈,柴胡證的脈也現(xiàn)這種脈。根據(jù)這種脈,病人的肚子疼,這種脈應該肚子疼,所以“依法腹中當急痛”。既可能是建中證,也可能是柴胡證,怎么治呀?得先溫里。這個里需溫需補都得從里治,這個里需攻、下,那就先從外治,這是定法,我們頭前講很多了。 也就是說是陽脈澀陰脈弦,這個脈呀既有建中證,也有柴胡證,先與小建中湯,也是一定的治療的步驟,要是沒完全好,再用小柴胡湯主之,絕對能好的。 小建中湯,就是桂枝湯增量芍藥,原來芍藥是3兩,現(xiàn)在是6兩,芍藥就治拘攣痛,腹發(fā)拘攣痛。但是芍藥微寒,里虛有寒,光用芍藥是不行的,得擱飴糖,大量飴糖,他擱1升,拿現(xiàn)在說是1碗,就那個茶杯1杯,我們平時開藥都擱1兩半,飴糖甜,是甜都能補痛,飴糖配合芍藥治腹急痛相當有力的,為什么叫小建中湯呢,在桂枝湯的基礎上,桂枝湯是解表的,這個方子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中虛有寒而腹急痛,它是這么一個用法。 這個方子也解表,有很多的里虛而表不解,腹痛,這個方子也非常好使。甘溫除熱呀,這個方子也是甘溫除熱一個代表方劑了。腸結核腹痛發(fā)燒,我用這個方子治過,挺好使的。所以小建中湯還解表呢,不是整個建中,所以叫做小,不像大建中,大建中整個是溫里補里。 |
|
來自: 彼案 > 《胡希恕-傷寒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