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一高語文組 王悅清
學習目標
1 學習掌握常見通假字
2 能對古文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做準確判斷
學習過程
(一)什么叫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稱為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的現(xiàn)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稱借字)。
(二)通假字的辨識
1、通假是借音表義,以音同音近為前提,所以辨識通假字主要是以聲音為線索。
如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忘記。動詞。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離開。動詞。
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 蚤:通“早”;在先,還沒到時候。形容詞。
‘離騷’者,猶離憂也。 離:通“罹”;遭遇。動詞。
2、從字形上看,根據(jù)形聲字的聲旁本身與形聲字通假的情況,我們可以給聲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
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采:同“彩”彩色,顏色。
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從:同“縱”;合縱,聯(lián)合抗秦。動詞。
②更換偏旁,找出本字。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貼——貼
此小大之辯也。 辯——辨
距關,毋內(nèi)諸候。 距——拒
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庭——廷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指——旨
課堂練習
一 1、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
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通“班”;“斑”;頭發(fā)花白。形容詞。
3、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板:同“版”;字版。名詞。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曬。動詞。
5、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桮:同“杯”;酒器。名詞。
6、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 被:同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
7、或師焉,或不焉。 不:同“否”;不。副詞。
8、屈平既絀 絀:通“黜”;罷免官職。動詞。
9、人窮則反本。 反:同“返”返回。動詞。
10、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資質(zhì),稟賦。名詞。
1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同“授”給,與。動詞
12、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孰:同“熟”;仔細。形容詞。
13、張良出,要項伯。 要:同“邀”;邀請。動詞。
14、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 質(zhì):通“贄”;見面禮。名詞。
15、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責”通“債”
16、乃詳尊懷王為義帝 “詳”通“佯”
17、與人居則畫地為陳: “陳”通“陣”,陣勢、軍陣
18、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 “莫”通“幕”
19、悟言一室之內(nèi) “悟”通“晤”,交談
20、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趣”通“取”
21、不如決策東鄉(xiāng) “鄉(xiāng)”通“向”
22、失之豪厘 同“毫”,細微。
23、其次詘體受辱。 詘,通“屈”,彎曲。
24、及罪至罔加。 罔,通“網(wǎng)”,法網(wǎng)
25、放失舊聞。 失,通“佚”,散亂的文獻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A猶可說也 “說”通“脫”,脫身。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給、供應。讀gōng)
C.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人。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2、A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B燕王誠振怖 “振”,通“震”,害怕。
C 秦王還柱走 “還”,通“環(huán)”,繞。
D.距關,毋內(nèi)諸侯(“距”通“拒”,“內(nèi)”通“納”)
3.A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
B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C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蚤”通“早”)
D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地講述。
4.A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
B燭之武退秦師(退,使動用法,使……撤兵。)
C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D歲亦暮止 “莫”通“暮”,年末。
5.A偭(miǎn)規(guī)矩而改錯 “ 錯”通“措”,措施
B.芳菲菲其彌章 “章”通“彰”,明顯,顯著。C.終老不復取 “取”通“娶”。
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6.A蒲葦紉如絲 “紉”通“韌”,柔軟而結(jié)實。
B府吏見丁寧 “丁寧”通“叮嚀”。
C越國以鄙遠(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D悟言一室之內(nèi) “悟”通“晤”,面對面。
7.A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馮”通“憑”,乘。
B匪我愆期 “匪”通“非”,不是。
c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僅僅。)
D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8.A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B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涂:通“途”,道路。)
C雖有槁暴。 (有:通“又”,再。 暴:通“曝”,曬。)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9.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B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zhì),稟賦。)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D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
10、A項伯殺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B贏糧而景從。 (景:古“影”,像影子一樣。)
C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D拜送書于庭。 (“庭”通“廷”,朝廷)
附
常見通假字集錦
通假字與本字例句出處 “坐”通“座”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鄭人買履》 “反”同“返”反歸去之?!多嵢速I履》 “闕”同“缺”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山峽》 “伏”通“服”人皆伏其精練《夢溪筆談-夢天寺木塔》 “負”通“伏”于是燕王負斧質(zhì),之闕下謝罪《漢書-文三壬傳》 “說”通“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止”通“只”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 “強”通“僵”昂首觀之,項之為強《幼時記趣》 “邱”通“丘”以土礫凸著為邱《幼時記趣》 “女”同“汝”悔女知之乎?《論語》 “隴”通“壟”小麥覆隴黃《觀刈麥》 “為”同“謂”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帖”通“貼”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火”通“伙”出門看火伴《木蘭詩》 “熙”通“嬉”圣人非所與熙人,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曾”通“層”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望岳》 “祗”通“只”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食”通“飼”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 “見”通“現(xiàn)”刀美不外見《馬說》 “邪”通“耶”其真無嗎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板”通“版”活板《活板》 “已”通“以”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活板》 “詘”通“屈”臥右膝,詘右臂支船《核舟記》 “衡”通“橫”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 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板:同“版”;字版。名詞。“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不:同“否”;不。副詞。“或師焉,或不焉。” 不:同“否”;嗎。疑問語氣詞。“察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讎:同“仇”;仇敵,仇人。“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 從:同“縱”;合縱,聯(lián)合抗秦。動詞。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從:同“縱”;與“橫”相對,“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從:同“縱”;與“橫相對,“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 當:通“擋”;抵擋。動詞。“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 度:同“渡”;渡過,越過。動詞。“一夜飛度鏡湖月"’ 而:通“爾”;你。人稱代詞。“某所,而母立于茲。” 反:同“返”返回。動詞。“人窮則反本。” 奉:同“捧兩手托著。動詞。“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漿的瓦器。名詞。“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拂:同“弼”;輔弼。動詞。“入則無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名詞。"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詞。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問代詞。“蹈死不顧,亦易故哉?” 衡:通“橫”與縱相對,“外連橫而斗諸侯。” 華: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詞。“混黃華葉衰。” 火:同“伙”;古代軍隊的組織,十個為“一火”“出門看火伴”。 簡:同“揀”;挑選。動詞。“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見:同“現(xiàn)”暴露,露出來。動詞。“圖窮而匕首見。” 見:同“現(xiàn)”;呈現(xiàn),露出來。動詞。“風吹草低見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詞。“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具:通“俱”;全,都,引申為詳細。副詞。“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距:同“拒”;把守。動詞。“距關,毋內(nèi)諸侯。” 累累:通“壘壘”;形容墳墓一個連著一個的樣子。形容詞。“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離:通“罹”;遭遇。動詞。“‘離騷’者,猶離憂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詞。“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 俛:同“俯”;低頭,表示服從。動詞。“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 繆:同“穆”溫和,恭敬。例句中為姓。“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時候,晚上。名詞。“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內(nèi):同“納”接納。動詞。“距關,毋內(nèi)諸侯。” 女:同“汝”;人稱代詞。“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取:通“娶”;把女子接過來成親。動詞。“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沈:同“沉”;形容暮靄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煙波,暮沈沈楚天闊。” 識:通“志”;記住。動詞。“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 識:通“志”;記住。動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孰:同“熟”;仔細。形容詞。“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說:同“悅”;愉快。形容詞。“秦王不說。” 竦:同“聳”;高。形容詞。“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湯:同“燙”:用熱水焐。動詞。“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 帖:同“貼”;粘附。動詞。“對鏡帖花黃。” 庭:同“廷”;國君聽政的朝堂。名詞。“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 亡:同“無”;不。副詞。“河曲智叟亡以應。”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惟陳言之務去。” 文:同“紋”;紋路,紋理。名詞。“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嗎,疑問語氣助詞。“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無光。形容詞。“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 厭:通“履”;滿足。形容詞。“暴秦之欲無厭。。 厭:通“饜”;滿足。形容詞。“默而知之,學而不厭。” 要:同“邀”;;邀請。動詞。“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同“邀”;邀請。動詞。“張良出,要項伯。” 陰:通“蔭”;綠蔭。名詞。“佳木秀而繁陰。” 有:同“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副詞。“其級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與:同“歟”;呢。疑問語氣詞“是誰之過與?” 蚤:通“早”;在先,還沒到時候。形容詞。“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 振:通“震”;震動。動詞。“執(zhí)敲撲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體。名詞。“四支猶溫,一目未瞑,” 知:通“智”;聰明,智慧。形容詞。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詞。“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直:通“值”;價錢,代價。名詞。“系向牛頭充炭直。” 著:同“著”,穿。動詞。“著我舊時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詞,“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詞。“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案: 同“按”; 審察,察看。動詞。 “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罷: 通“疲”; 疲勞。形容詞。 “罷夫贏老易于而咬其骨。” 頒: 通“班”;“斑”; 頭發(fā)花白。形容詞。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詞。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損蜯蛤。 暴: “同曝” 曬。動詞。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 暴露,顯露。動詞。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義暴于朝廷。” 暴: 同“曝”; 曬。動詞。 “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 杯: 同“杯”; 酒器。名詞。 “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倍: 通“背”, 背叛,忘記。動詞。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違背。動詞。 “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 頂。動詞。 “被明月兮佩寶璐。” 被: 同“披”; 穿著。動詞 “聞妻 言,如被冰雪。” 被: 同“披”; 覆蓋在肩背上。動詞。 “同金生皆被綺繡,” “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 俾倪: 同“睥睨”; 斜著眼看。形容詞。 “見其客朱亥,俾倪.” 辟: 通\"避”; 躲避,逃避。動詞。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辟: 通“避”; 躲避。動詞。 “其北陵,文王所辟風雨也。” 辟: 通“僻”; 行為不正。形容詞。 “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弊: 通“敝”; 困頓,失敗。形容詞。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疲憊,衰敗。 “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 弊: 通“敝”; 疲憊,衰敗。形容詞。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動詞。 “小惠末徧,民弗從也。” 賓: 同“儐”; 迎接客人的人。名詞 “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 同“否”; 不。副詞。 “或師焉,或不焉。” 不: 同“否”; 不會。副詞。 “王曰:‘不也’。” 不: 同“否”; 嗎。疑問語氣詞。 “察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見我不?”
材: 同“才”; 才能。名詞。 仆材 不足,而又畏前所陳者,“食之不能盡其材。” 裁: 通“才” 僅,只。副詞。 “城中 兵不滿千,戶裁及萬。” 裁: 通“才”; 剛剛。副詞。 “手裁 舉,則又超忽而躍。” 采: 同“彩” 彩色,顏色。名詞。 “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須臾成五采。” 倉: 同“蒼”; 黑色。名詞。 “要離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藏: 同“臟” 臟腑。名詞。 “末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 廛: 通“纏”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 通“倡”; 倡導。動詞。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鈔: 同“抄”; 抄寫。動詞。 “適 中手自鈔錄。” 讎: 同“仇”; 仇敵,仇人。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 鉏: 同“鋤”; 鋤頭。名詞。 “鉏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絀: 通“黜”; 罷免官職。動詞。 “屈平既絀,” 從: 同“縱”; 合縱,聯(lián)合抗秦。動詞。 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從: 同“縱”; 與“橫”相對,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 淬: 通“焠\"; 金屬器械燒后放入水中一 “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 厝: 同“措”; 放置。動詞。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錯: 同“措”; 放。動詞。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當: 通“擋” 抵擋,抵償。動詞。 “漢亦留之以相當。” 當: 通“擋” 抵擋。動詞 “曹軍不能抵當。”“:以爾漢而當漢半地,臣請往如楚。” 當: 通“擋”; 抵擋。動詞。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 當: 通“擋”; 遮擋。動詞。 “坦墻周庭,以當南日,” 黨: 通“倘”; 倘若,偶然。副詞。 “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 道: 同“導’; 引導。動詞。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 通“德”; 恩惠。名詞。 “所識窮乏者得我欽?” 吊: 同“掉”; 落。動詞。 “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丁寧: 同“叮嚀” 囑咐。動詞。 “府吏見丁寧,結(jié)誓不別離。” 讀: 通“逗”; 即現(xiàn)在的“,”。名詞。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度: 同“渡”; 渡過,越過。動詞。 “一夜飛度鏡湖月\" ’ 隊: 通“墜; 墜落。動詞。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 敚: 同\"奪; 強取,奪取。動詞。 “再敚門,門閉不得出。” 墮: 通“隳”; 毀棄。動詞。 “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 蛾 同蟻 螞蟻。名詞 土民蛾 聚者萬人,。 而: 通“爾”; ”你的。代詞。 “吾乃 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 而: 通“爾”; 你,你的。代詞。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 而: 通“爾”; 你。人稱代詞。 “某所,而母立于茲。” 而: 通“爾”; 你的。代詞。 “若欲 死而父,即前斗” 而: 同“如” 象。形容詞。 “軍驚而壞都舍。 爾: 同“耳” 罷了。語氣助詞。 “時人傷之,為詩云爾。”“無他,但手熟爾。” “以頭搶地爾。”“倘三年猶不得,即猶不歸爾。” “非死則徙爾。。 蕃: 通“繁”; 多。形容詞。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反: 同“返, 返回。動詞。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1”“其良人出必饜酒肉而后反。” “人窮則反本。” “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蓋亦反其本矣。““使子路反見之。”“責收畢,以何市而反?”“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奉: 通“俸” 俸祿,薪俸。名詞。 “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 奉: 同\"捧\"; 兩手托著。動詞。 “而察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 同“缻” 盛酒漿的瓦器。名詞。 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拂: 同“弼”; 輔弼。動詞。 “入則無法家拂土。 父: 同“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名詞。 \" 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蓋: 通“盍”, 為什么。疑問代詞。 “興化部是日遂盍出華林部遠甚。” 蓋: 通“盍”; 何不。兼詞。 “蓋亦反其本矣。” 蓋: 通“盍”; 為什么,疑問代詞。 “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干: 通“岸”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彀: 同“夠”。 能夠。副詞。 彀: 同“夠”; 達到。動詞。 ”稱心快意,幾家能彀。” 估: 通“賈”; 商人。名詞。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 通“盥”; 洗手。動詞。 “媵人持湯沃灌。” 函胡: 同“含糊” 形容詞。 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曷: 同‘何”; 什么。疑問代詞。 “蹈死不顧,亦易故哉?” 衡: 通\"橫” 跟豎、直相對,地理上的東西為“橫”。名詞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 衡: 通“橫” 梗塞,指不順。動詞。 “困于心,衡于慮。” 衡: 通“橫” 與縱相對, “外連橫而斗諸侯。” 衡: 通“橫”; 與豎相對,地理上的東西為橫,名詞。 “左手倚一衡木 華: 同“花”; 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詞。 “混黃華葉衰。” 畫: 同“劃” 用撥子在琵琶中劃一下。 用撥子在琵琶中劃一下。 驩: 同“歡” 歡聚。動詞。 “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驩, 還: 同“環(huán)”; 繞。動詞。 “秦王還柱而走。” 還: 同“旋”; 回轉(zhuǎn)、掉轉(zhuǎn)。動詞 “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皇: 通\"惶” 恐懼,驚慌。形容詞。 “然倉皇中不可落于敵人之手以死。”“贏得倉皇北顧。” “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皇: 同“凰” 傳說中的雌鳳。名詞。 “駕鳥鳳皇,日以遠兮。” 恍: 同“恍” 恍然,猛然醒來的樣子。 “恍驚起而長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