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是用古代漢語寫成的,雖然現(xiàn)代漢語是由古代漢語發(fā)展而來,在基本的語言特點及習慣方面是一致的,但畢竟年代久遠,出現(xiàn)了很多變化,產(chǎn)生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就要抓住其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之點,作為重要知識點來扎實掌握。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稱為“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慧”便是本字。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異體字: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淚”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個人認為是古人的錯別字。 二、古今異義 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即古今異義。 如:“太丘舍去”(《陳太丘與友期》)中的“去”,古義是“離開”,后來演變?yōu)椤暗侥车厝ァ?。還有一些字原本是古今異義,但不一定都是:“臭”在古文中原指“香”,但“朱門酒肉臭”此詩句中還是臭的意思。再如“指示 ”今義:為指導(dǎo)工作而發(fā)出的口頭或書面意見。古義:指出,給人看。例如:壁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類詞語在閱讀文言文時要加以注意。 詞匯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實詞上,最顯著的就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幾種: 詞義擴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孟子》)中的“江”“河”與“淮”“漢”并列,指“長江”和“黃河”?!敖焙汀昂印痹诠糯菍S忻~,當今擴大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門豹治鄴》)的“好”,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當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zhì),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詞義縮小 詞義縮小,指古義的范圍大于今義,今義被包括在古義之中。詞義的縮小也是詞義演變、造成詞義古今差異的常見的現(xiàn)象。 如,“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xué)》)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屬,當今專指黃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現(xiàn)代只把“一種鋪蓋屋頂?shù)慕ㄖ牧稀狈Q為“瓦”。 詞義轉(zhuǎn)移 有的詞古今詞義差別很大,詞義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即由表示甲事物變?yōu)楸硎疽沂挛锪?。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當今則專指為革命事業(yè)獻身的人;“哭泣無涕,中心不戚”(《莊子》)中的“涕”指眼淚,現(xiàn)轉(zhuǎn)移為“鼻涕”了;再如,“聞”,本指聽見,是聽覺,現(xiàn)一般指“嗅覺”。 感情色彩變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當今的“卑鄙”則指品質(zhì)惡劣,已變?yōu)橘H義詞。 名稱說法改變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稱呼,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換成另一種說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或固定短語中還保留著。如成語“目不識丁”已改用“眼睛”一詞;“寡不敵眾”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詞義弱化 如,“狠”,古義是兇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當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霸埂?,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當今表示埋怨、責備。 詞義強化 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罢D”,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后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 古褒今貶 如,“爪牙”古時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屬于褒義,如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而現(xiàn)代漢語中的“爪牙”則是“比喻壞人的黨羽和幫兇”,為貶義。 如,“明哲保身”古時指通達事理,洞見時勢,善于避威就安,適應(yīng)環(huán)境,是褒義詞,如《詩經(jīng)?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世態(tài)度,為貶義。 如,“渾渾噩噩”古時用來形容人渾厚嚴正,為褒義,如楊雄《法言?問神》:“虞夏之書渾渾爾,……周書噩噩爾?!本渲械摹皽啘啞笔恰皽喓瘛钡囊馑?,“噩噩”是“嚴肅”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渾濁無知,愚昧糊涂,為貶義。 如:“卑鄙”古義:地位低,見識淺。今義:品德低,含貶。例:《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指的是同一個詞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意義這樣一種語言現(xiàn)象。一詞多義是語言的普遍現(xiàn)象,是詞義演變的結(jié)果。一個詞剛出現(xiàn)的時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現(xiàn)象、性質(zhì)或行為的名稱,但在語言發(fā)展的過程中它會逐漸獲得一些新的意義,這樣便形成了一詞多義。 如【師】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2)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專門技藝人”講) (3)吾師道也:(名詞活用作動詞,學(xué)習) (4)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5)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6)則恥師:(動詞 拜師) (7)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 再如【意】 (1)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意愿) (2)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料想) (3)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 【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 殺人如不能舉(全、盡) 四、詞類活用 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⒈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⑴名詞后面帶賓語,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驢不勝怒,蹄之。 ②今王鼓樂于此。 ③冠切云之崔嵬。 簡析 “蹄”本是名詞,在句中卻接了賓語“之”,這時“蹄”起到了動詞的作用,所以應(yīng)該活用為動詞,是“踢”的意思;名詞“鼓”帶賓語“樂”,用作動詞:彈奏;名詞“冠”帶賓語“切云之崔嵬”,用作動詞:戴。 ⑵名詞后面帶補語,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鄭商人弦高市于周。簡析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市”帶補語“于周”,用作動詞:做買賣。 ⑶前面有能愿動詞或副詞,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簡析 “水”前帶副詞“非”和能愿動詞“能”,用作動詞:游水;名詞“王”前有副詞“則”,用作動詞:統(tǒng)治天下、稱王。 ⑷同一名詞迭用,或兩個名詞連用,這兩個名詞既不是疊字,又不是聯(lián)合、偏正、復(fù)指關(guān)系,那么,其中一個名詞常用作動詞例如 ①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簡析 名詞“事”迭用,第一個用作動詞:做、從事。 ⑸前面有結(jié)構(gòu)助詞“所”, 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 ①置人所罾魚腹中。簡析名詞“罾”前有結(jié)構(gòu)助詞“所”。用作動詞:用網(wǎng)捕捉。 ⑹方位名詞常用作動詞,有的前面有連詞“而”或副詞,有的前面既沒有連詞“而”也沒有副詞例如 ①秦師遂東。簡析方位名詞“東”前面有副詞“遂”,用作動詞:向東進發(fā)。 ⒉名詞的使動用法 ⑴表示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賓語產(chǎn)生這個名詞用作動詞后所表示的動作例如 ①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簡析 “王”后跟“我”作賓語,是“使我為王”。 ⑵作使動用法的名詞,后面也偶爾有省略賓語例如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 簡析 “不得而臣”相當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當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為臣”“不得使之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⑶方位名詞,是名詞的一類,活用為動詞后有時也有使動用法例如 ①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戶。 簡析 方位名詞的使動用法,便是使賓語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動 “東蘇子”,意思是使蘇子(蘇代)往東去;“西南其戶”,意思是使門戶向著西方或南方開著。 ⒊ 名詞的意動用法 例如 ①孟嘗君客我。 簡析 名詞“客”后帶賓語“我”,活用作意動詞?!翱臀摇奔础耙晕覟榭汀保饧础鞍盐耶斪隹腿恕?。 ⒋ 名詞直接做狀語 ⑴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特征時,活用為狀語例如 ①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簡析名詞“席”、“包”、“囊”分別作狀語: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⑵名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態(tài)度、方式,活用為狀語例如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簡析名詞“面”做動詞“刺”的狀語,表示“刺” 的方式:當面。 ⑶ 名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活用為狀語例如 ①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簡析名詞“船”作動詞“載”的狀語,表示“載”所用的工具:用船裝。 ⑷ 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地點時,活用為狀語例如 ① 孤帆一片日邊來。簡析名詞“日邊”作動詞“來”的狀語,表示“來”的地點:從日邊。 ⑸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時,活用為狀語例如 ①良庖歲更刀。簡析時間名詞“歲”作動詞謂語“更”的的狀語,表示“更” 的性質(zhì):每年。 ⑹名詞在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時,活用為狀語例如 ①南取百越之地。簡析方位名詞“南”做“取”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趨向:向南。 ⑺名詞表示情況逐漸地發(fā)生變化,活用為狀語例如 ①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簡析名詞“日”作形容詞謂語“蹙”的狀語,表示“蹙” ,這種情況逐漸的發(fā)展變化: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二)動詞的活用 ⒈動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 ①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簡析 動詞“奉”用作名詞,意即“奉送的機會”,作句子的主語。 ⒉動詞的使動用法 ⑴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動詞上例如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簡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成為使動用法?!巴鲟崱奔础笆灌崌鴾缤觥?;“活之”即“使之活”,這里可譯為“救了他”。 ⑵某些及物動詞也有使動用法,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例如 ①謹食之,時而獻焉。 ②晉侯飲趙盾酒。 簡析 “食”,吃,是及物動詞,但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讓蛇吃東西),可譯為喂養(yǎng)?!笆场庇米魇箘右饬x后讀sì; “飲”,及物動詞,但這里說的不是晉侯飲趙盾的酒,而是晉侯給趙盾喝酒,讓趙盾喝酒?!帮嫛庇米魇箘右饬x時讀yìn。 ⒊ 動詞的為動用法 例如 ①死國可乎。簡析 “死”是為動用法,“死國”即“為國而死”。 (三)形容詞的活用 ⒈形容詞活用為名詞例如 大行不顧細謹。 簡析 “細謹”,形容詞用作名詞,意即“細枝末節(jié)”。 ⒉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⑴形容詞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 簡析 “高”本是形容詞,但在本句中作了成分,譯作“推崇”。 ⑵形容詞放在能愿動詞后面,便活用為動詞因為能愿動詞總是在動詞前面與動詞結(jié)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個能愿動詞跟一個形容詞結(jié)合在一起充當句子的謂語,那么這個形容詞大多也是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簡析 “窮”在本句中與“能”相結(jié)合充當謂語成分,因此活用為動詞。 ⑶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面,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稍出近之。 簡析 “近”是形容詞,但后帶有代詞“之”做賓語,作動詞。 ⑷形容詞后帶了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這個形容詞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簡析令尹子蘭……終于讓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岸獭焙蟾私樵~結(jié)構(gòu)“ 于頃襄王”應(yīng)作動詞。 ⒊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它的特點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②春風又綠江南岸。 簡析 “弱”本是形容詞,在句中做謂語,但是形容詞做謂語,后面不可以接名詞賓語,而它現(xiàn)在接了賓語“秦”,所以它要活用為動詞,是“使……弱小”的意思;“綠”是形容詞,后面接了名詞賓語,應(yīng)譯“使……綠”。 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由形容詞活用而來的動詞,表示主觀上認為(覺得)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② 吾妻之美我者。 ③孔子登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簡析 “奇其言”“壯其貌”是主語滕公“認為其言奇”“認為其貌壯”之義;形容詞“美”后帶賓語“我”。“美我”即“以我為美”,意即“認為我美”;“小魯”“小天下”,是主語“孔子”主觀上認為“魯”和“天下”小的狀態(tài)。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文言文里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而是徑直用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表示判斷,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詞、語氣詞、副詞來表示或加強判斷的語氣。主要格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后用助詞“者”表提頓,謂語后用語氣詞“也”煞尾。如: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2.只在主語后用“者”表提頓。如: ①粟者,民之所種。(《論貴粟疏>) 3.只在謂語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5.謂語前用副詞“乃”“即”“必”“則”等加強肯定語氣。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鴻門宴》)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6.用副詞“非”表否定判斷。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 ②拾視之,非字而畫。(《促織》) (二)被動句 文言里的被動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詞、助詞、助動詞來造成被動的格式。 1.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炮臺悉為逆據(jù)。(《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五蠹》) 2.用介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師說》) 3.用介詞“被”表被動,“被”的賓語往往省略。如: ①內(nèi)一人說是西洋兵頭,亦被殺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4.用助動詞“見”表被動。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②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5.用“為……所……”的格式表被動 “為”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所”是助詞,置于動詞之前。如: ①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zhàn)》 6.用“見……于……”的格式表被動?!耙姟笔侵鷦釉~;“于”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壁歸。(《廉頗藺相如列傳》) 7.意念上的被動,。 動詞本身用于被動意義,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動的詞語。這種被動要根據(jù)文意來判斷。如: ①舉孝康,不行。(《張衡傳》)——“舉孝廉”,被舉薦為孝糜。 ②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為上卿”,被封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函谷舉”,函各關(guān)被攻下。 (三)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p>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p>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p> 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四)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薄澳铱项櫋睉?yīng)理解成“莫肯顧我”。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孟子〉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師說》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蘇軾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離騷》屈原東望愁泣,若不自勝?!读銈鳌防畛姶笸鯋叟裂蛴谝埃ù~,“之人”)不忍視?!读銈鳌防畛且院笫罒o傳焉,臣未之聞也?!洱R桓晉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洱R桓晉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洱R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yīng)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彼且奚適也?《逍遙游》〈莊子〉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沛公安在?《鴻門宴》〈史記〉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韓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柳毅傳》李朝威 附:常用疑問代詞—何、盍、曷、蓋、安、奚、胡、焉、惡、孰、誰 需要注意的是,不但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作賓語的只要是疑問代詞,如果給動詞作賓語,就提到動詞前,如果給介詞作賓語,就提到介詞前。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yīng)理解為“與誰歸”。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莊暴見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史記〉余是以記之。《石鐘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缎l(wèi)風;氓》〈詩經(jīng)〉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蛾惽楸怼防蠲苁且跃舆h庖廚也?!洱R桓晉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遙游》〈莊子〉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保谠恫渡哒哒f》)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3、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 惟命是聽(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五)狀語后置: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薄皯?zhàn)河南”即“戰(zhàn)(于)河南”,應(yīng)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洞倏棥罚骸案仓哉啤奔础耙哉聘仓睉?yīng)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孟子〉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國也》〈孟子〉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鴻門宴》〈史記〉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稜T之武退秦師》〈左傳〉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魏征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鴻門宴》〈史記〉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秳駥W(xué)》〈荀子〉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xué)》〈荀子〉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韓愈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史記〉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囤L&#8226;靜女》〈詩經(jīng)〉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冻啾谫x》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冻啾谫x》蘇軾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柳毅傳》李朝威命坐于靈虛之下。《柳毅傳》李朝威 (六)定語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xiàn)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張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七)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队薰粕健贰戳凶印瞪跻樱瑸跫喼畽M,皂隸之俗哉!《虎丘記》袁宏道快哉此風?。ㄋ斡瘛讹L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常見習慣說法(固定格式) (一)表示疑問的習慣說法:如……何若……何奈……何這是三個意義相同的表示疑問的習慣說法,中間可以插入名詞、代詞和短語,可以譯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怎樣對付(處置、安頓)?!?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這種習慣說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構(gòu)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譯為“為什么”或“怎么辦”。例如: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wèi)也,若之何殺之? “何如”,相當于“怎樣”“哪個”。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長者也?!保ā妒酚?張釋之列傳》)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個怎樣的人?”皇上說:“忠厚長者?!?又如:因問明帝:“長安何如日遠?”(《世說新語?夙愿》) ——因此問明帝:“長安與太陽哪個遠?” “乎哉”,如側(cè)重“乎”,則表疑問語氣,相當于“嗎”;如側(cè)重“哉”,則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比如我這樣的人,可以保護百姓嗎?董生勉乎哉?。n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為”,表疑問語氣,譯為“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史記?孫吳列傳》) ——有人說:“你兒子,只是個小兵,但將軍親自為他吮吸疽膿,你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較的習慣說法:……孰與…… ……何如…… ……孰若…… ……何若…… 這些習慣說法都是表示比較,用來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較的結(jié)果。都可譯為“跟……比較,哪個更……”。 例如: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②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 ③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④救趙孰與勿救? (三)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1、不亦……乎? 可譯為“不是……嗎?”或“難道不……嗎?” 例如:①學(xué)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今吾之優(yōu)越,猶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wù)齊,不亦謬乎? 2、何(以)……為?何……焉為?可譯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著……呢?” 例如:①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3、何……之有 可譯為:“有……呢?” 例如:①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晉,何厭之有? 4、何有可根據(jù)上下文譯為“有什么困難”“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關(guān)系”。例如: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 5、“無乃……與”,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不是……嗎”。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難道不是該怪罪你嗎? 6、“如之何”“奈何”,相當于“怎么”。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jīng)?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來威嚇他們? 7、“得非……與”“豈非……與”,表反反問,相當于“難道不是……嗎”?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與?(柳宗元《封建論》) ——難道不是強盛的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隨意支配似的過錯嗎? (四)表示感嘆的習慣說法 1、何其…… 可譯為“怎么那么……”或“為什么這么……”。例如:①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 ②賜,汝來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譯為“怎么……這么……”或“怎么這么……”,也可譯為“怎么那么……”或“為什么這么……”。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實也? ②觀大夫類有道術(shù)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嘆語氣,相當于“吧”,“焉”不起作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ā对娊?jīng)?氓》) ——過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強調(diào)的習慣說法 1、唯(惟)……為…… 可譯為“只”“只有”“惟獨”。例如:①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②唯謹慎為得久。 2、唯(惟)……所…… 可譯為“任憑……”“隨便……”。 例如:①臣有三劍,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賜良,唯其所擇。 (六)表示假設(shè)的習慣說法 有……于此(斯)翻譯時只需在有關(guān)句子前加一“假設(shè)”“假如”之類的詞語即可。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甚。(《晉書?周浚傳》) ——現(xiàn)在違背命令,打了勝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沒有勝利,罪過就太大了?!叭羝洹毕喈斢凇凹偃纭薄?nbsp; (七)表示指代的習慣說法 1、有所無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譯為“有什么(沒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①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無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2、有以無以(有所以無所以)可譯為“有什么(可以)用來……”“沒有什么(可以)用來……”。 例如:①項王未有以應(yīng)。 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3、無以……為可譯為“沒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4、“之類”“之屬”,相當于“這一類”。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統(tǒng)一天下,不是挾著太山跳過北海這一類;大王不能(以德)統(tǒng)一天下,是折枝這一類。而養(yǎng)游俠私劍之屬。(《韓非子?五蠹) ——但是私養(yǎng)游俠武士之類。 (八)表示推測、揣度、商榷的習慣說法 1、無乃……乎 可譯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2、得無……乎可譯為“該不會……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九)表示認定的習慣說法 ……之謂也 可譯為“說的就是……” 例如:聞道百,以為莫已若也,我之謂也。 (十)其他 1、“而已”,相當于“罷了”。 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yè)也。(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我懂得種樹而已,當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當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高祖)見韓信被殺死,又高興又憐憫他。 3、“所以”,有兩個意義,一是“……的原因”,二是“用來……的辦法”。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項羽本紀》) ——遣將領(lǐng)把守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防備盜賊的進入和意外事件的發(fā)生。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推行百姓認為好的,防范百姓認為壞的,這大概才是用來增多財物衣食的辦法吧! 4、“焉耳”,語氣詞,相當于“罷了”。其竊符也,非為魏也,非為六國也,為趙國焉耳。(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 ——他盜竊兵符,不是為了魏國,不是為六國,為了趙國罷了。 5、“非……則……”,相當于“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柳宗元《捕蛇者說》) ——不是死了,就是遷徙了。 6、“然則”,相當于“既然這樣,那么”。然則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 ——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 7、“焉耳矣”,表肯定語氣,相當于“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算是盡心的了?!?8、“者……也……”,一表判斷,二表強化解釋原因。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勝吳廣列傳》) ——陳勝,是陽城人。然則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史記?屈原列傳》) ——然而破滅的國家接連不斷,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國家?guī)状灰姷脑?,就是因為(君主認為的)忠臣并不忠,賢才并不賢。 9、“以為”,一是相當于“把(它)作為”,二與現(xiàn)代漢語語意相同,即“認為”。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來客)的主人。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保ā稇?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我私下里認為太后您疼愛燕后超過長安君?!?10、“因遂”,相當于“于是”。欲自殺以激荊卿,曰:“愿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币蛩熳载囟?。(《史記?刺客列傳》) ——(田光)想自殺激勵荊軻,說:“希望你趕快去拜訪太子 ,說我已死,表明不會泄密?!庇谑亲詺⒍?。 11、“于是”,一是相當于“在這時”,“在這件事上”;二是相當于現(xiàn)在漢語“于是”。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史記?周本紀》)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諸侯都來(請他)公平?jīng)Q斷。在當時,虞國、芮國的人有案件不能決,就到周伯那里。于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史記?始皇本紀》) ——于是讓御使詳細地調(diào)查詢問各個書生。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與方法 一、原則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翻譯文言文,應(yīng)該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 直譯,就是要求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yīng)關(guān)系,原文詞語要逐個準確落實,除非個別詞語沒有實在意義,不需要翻譯;要盡力還原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是指著眼于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實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處理原文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等。 直譯和意譯的關(guān)系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或表達不好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guān)部分輔之以意譯。 決定譯文質(zhì)量的因素有多種,不堅持正確的翻譯原則,不采取正確的翻譯方法是譯文出現(xiàn)歪曲、遺漏、贅疣和變味的主要原因之一。 2、信 忠實于原文 達 通順 雅 生動 譯文要作到信、達、雅,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古今詞義、色彩的變化。 ①單、雙音節(jié)詞的變化。 例1 璧有瑕,請指示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璧上有瑕疵,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②色彩變化。 例2 能謗譏于市朝……(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能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 2、注意詞類活用現(xiàn)象。 例3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齡《狼》) 譯文:一只狼徑直離開,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樣坐在(屠夫)面前。 例4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馬中錫《中山狼傳》) 譯文:先生的大恩,(可以)使死者復(fù)生,(可以)使白骨長肉啊! 3、注意使用了修辭格的語句的翻譯。 例5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比喻)(賈誼《過秦論》) 譯文:于是派蒙恬在北邊修筑長城并守住邊防。 例6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婉曲)(李密《陳情表》) 譯文:我生下來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離開了我;到了四歲,舅父強迫母親改變守節(jié)的意愿,(把母親改嫁給了別人)。 4、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7 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譯文:犧牲最慘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的那次戰(zhàn)斗。 5、準確翻譯古漢語的特殊句式。 例8 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省略謂語)(《國語?勾踐滅吳》) 譯文:生男孩,(獎勵)兩壺酒,一條狗。 例9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語后置兼賓語前置)(《史記?魏公子列傳》) 譯文:公子能夠解救人危難(的美德)在哪里呢? 例10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后置、省略謂語)(《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文:誰人又愿意讓潔凈的身體受臟物的(污染)呢? 例11 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意念被動句)(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譯文:我被拘留不能回來,國事于是無法收拾。 6、準確翻譯固定結(jié)構(gòu)。 例12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更瀟灑? 二、方法 關(guān)于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明: 一、文言文翻譯的“六字訣”:對、留、換、刪、補、調(diào) 1、對:就是對譯,要逐字逐句落實。 例1 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左傳?崤之戰(zhàn)》) 譯文: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 2、留:就是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 例2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臨川王安石記。 3、換:有些詞語意義已經(jīng)發(fā)展,用法已經(jīng)改變,譯文中應(yīng)替換這些古語為今語。 例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 譯文: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下、見識短淺,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前來拜訪)。 4、刪:文言文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相應(yīng)的詞來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別扭或累贅,翻譯時可以刪除。這些詞包括發(fā)語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倒裝句的標志、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以及偏義復(fù)詞中的虛設(shè)成分等。 例4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譯文: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很久了。 5、補: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 ①單音節(jié)詞對譯成雙音節(jié)詞。 例5 更若役,復(fù)若賦,則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文:變更你的差役,恢復(fù)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 ②數(shù)詞后面增加量詞。 例6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歸有光《項脊軒志》) 譯文:項脊軒總共四次遭遇火災(zāi),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靈保護。 ③省略句中應(yīng)補充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 例7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保ā睹献?莊暴見孟子》) 譯文:(孟子)問:“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齊宣王)回答說:“不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 6、調(diào):由于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式古今表達方式有所不同,翻譯時,應(yīng)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予以調(diào)整。需要調(diào)整的句式主要是倒裝句。 例8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xué)》)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塵土,向下喝到黃泉,(是)因為用心專一。 二、需要采取意譯的情況: 1、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修辭手法的句子。 例9 東曦既駕,僵臥長愁。(蒲松齡《促織》) 譯文:太陽已經(jīng)升起來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著,長時間地愁苦不堪。 2、緊縮復(fù)句或言簡意豐的句子,翻譯時需要展開。 例10 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賈誼《論積貯疏》) 譯文: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會不來呢? 3、為了增強語勢而用繁筆、渲染、鋪陳手法的句子,翻譯時要壓縮。 例11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 譯文:有吞并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 附錄:文言文翻譯歌訣 熟讀全文,領(lǐng)會文意??圩≡~語,進行翻譯。字字落實,準確第一。 單音詞語,雙音換替。國年官地,保留不譯。遇有省略,補充詞語。 調(diào)整詞序,刪去無義。修辭用典,輔以意譯。推斷詞義,前后聯(lián)系。 字詞句篇,連成一氣。帶回原文,檢查仔細。通達完美,翻譯完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