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要深思多問。只讀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淪為書本的奴隸;或者走馬看花,所獲甚微。 —— 王梓坤 很多時候,我們想閱讀,也許也喜歡閱讀,但往往會遇到一個問題,要么讀的很慢;要么,讀了一下子就忘記了。今天,大秦就教大家一個方法,喜歡閱讀的朋友可以試試哦。 第一,有系統(tǒng)的略讀 這個怎么做呢?首先看一下書名,這個可能有朋友會說了,不看書名我讀哪門子的書(⊙﹏⊙)?咳咳,這個不排除有些朋友不看哈。然后如果有序的話請一定讀一讀“序言”,作者一般會在“序言”中把整本書的大體意思提煉出來。接著,研究一下整本書的目錄頁,了解書本的大體框架。再來,讀一讀出版者的介紹,看看TA還出版過什么書,以及在什么領域出版過什么書,這樣對出版者也有了一個大體的認識。再而,選擇幾章和主題息息相關的章節(jié)進行閱讀,以大體上把握整本書的論點是從什么角度出發(fā)論述的。 第二,粗淺的閱讀 很多同學,包括作者本人以前也有這樣的情況,在讀一本書的時候,總是得把閱讀中遇到的難點都解決了才繼續(xù)下去,當遇到的難點越來越多的時候,發(fā)下這本書讀不下去了(⊙ ︿ ⊙)。那么,后來作者本人是怎么解決的呢?應該來說很簡單的,就是我們在第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查詢或思索,把整本書讀完,再從整體上來思考在閱讀中遇到的難點或不懂的地方,也叫作“不甚理解”式閱讀。 第三,回答問題 帶著這幾個問題去閱讀一本書,(1),這是什么樣的一本書?在閱讀前你認為是一本什么樣的書,閱讀后又認為是什么樣的一本書,總體上可以分到哪一種類? (2),整本書在談論的是什么?這本書在談論哪些問題,是哲學方面的,還是心理學方面的? (3),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fā)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第四,3種筆記類型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免不了要做一些筆記,然而,做筆記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第一種,結構筆記,就是把全書的整體結構畫出來,總論點、分論點等等。這樣的結構筆記建議閱讀的朋友使用思維導圖,對結構性筆記非常有益。第二種,概念性筆記,就是作者的觀點和讀者的觀點。作者對整本書的觀點是什么?而作為讀者的你,對整本書又是什么觀點?這樣更有利于理解整本書的內容。第三種,辯證性筆記,就是針對一個單一的主題,不同的書本所構成的陳述和疑問,這個筆記就相對來說有點難度了,比如說你讀了5本心理學書籍,以心理學為主題,把你所閱讀5本書的陳述和疑問列出來,進行橫向連接。 思維導圖 現(xiàn)在還在等什么?趕緊拿起一本書,來讀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