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場 《云南鄉(xiāng)音》源生坊村寨歌舞團專場演出 演出時間:12月23日下午14:30 演出地點:昆明劇院 取票時間:12月23日13:20—14:15 【上篇·峽谷聽風】 01、《一縷縷頭發(fā)》/西盟佤族 巖兵、尼端 西盟佤族民間樂器演奏,使用的樂器有:獨弦胡、二孔簫、簧角、笛子等。 02、《暮色中的山野》 /紅河哈尼族 陳習娘、白牛奢、張陽斗等 紅河哈尼族樂器演奏,使用的樂器有:破口直簫、芭蕉葉哨、小三弦等。 03、《獻飯調(diào)》/紅河彝族 王里亮 喪祭時由彝族祭司“貝瑪”向死者誦唱的《獻飯調(diào)》,經(jīng)文大意: “起來,你起來吃飯吧,你的姑娘、媳婦給你獻飯了;如果不吃,你上路后就吃不著米了,只有吃山里的泥土了。起來,你起來喝水吧,不喝水么去了就沒水喝了;起來,你起來喝酒吧,如果不喝,去了就沒酒喝了?!?/span> 04、《開天辟地》/大理巍山彝族(臘魯人) 閉竹花、閉學軍 東山彝族祭祀儀式場合的古老歌調(diào),唱述彝族古老的歷史,后來也用于酒宴敬酒和男女青年互相表達感情。 05、《蜜蜂過江》/大理南澗彝族 字正鴻 小三弦是巍山彝族青年戀愛時常用的樂器,組曲“蜜蜂過江”由三支曲調(diào)組成,分別為“思念”、“相逢”、“愉悅”,象征著男女戀愛時的不同心情。 06、《阿里買塞莫》 /石屏彝族(花腰彝) 普汝昌 云南石屏縣花腰彝古老的山歌曲調(diào),曲調(diào)委婉悠揚。 07、《小時候的玩伴嫁出去了》/紅河彝族 王里亮、李文義 樹葉、巴烏、三弦等都是流行于紅河垤施村寨的民間樂器,可以用于歌舞伴奏,也常以獨奏、合奏的形式出現(xiàn)。 08、《栽秧大調(diào)》/紅河哈尼族 陳習娘、車格、白牛收、陳阿堵、李初覺、楊里表、車羅優(yōu)、張陽斗 哈尼族多聲部合唱的山歌調(diào),表達栽秧時節(jié)人們喜悅期盼的心情,通常在農(nóng)歷三月到五月栽秧的時節(jié)吟唱。伴奏樂器有芭蕉葉哨、小三弦、竹笛等。 09、《滇南四大腔聯(lián)唱》/彝族(尼蘇人) 施萬恒、后寶云、普美芳、何汝芬、鄭紅芬、白麗華、白繼仙、后美華、施平海、后興榮、阿進旺、施秀紅 “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被稱為“滇南四大腔”,集領唱、跟唱、對唱、合唱為一體的多樂段聲樂套曲,一般在男女青年聚會時演唱。完整演繹的單曲可長達30分—50分鐘或更長時間。 【下篇·鄉(xiāng)村舞步】 01、《東山打歌》/大理巍山彝族(臘魯人) 字汝民、閉學軍、閉興龍等 遠古部落戰(zhàn)爭時期,人們常邊唱邊跳舞動大刀以震攝敵兵,后來逐漸形成了以“大刀舞”為特點的東山打歌。 02、《神舞》/紅河哈尼族 陳習娘、車格、白牛收、張陽斗、楊里表、車羅優(yōu)、陳阿堵、李初覺 03、《月下玩場》/石屏彝族(尼蘇人) 施萬恒、后寶云、普美芳、何汝芬、鄭紅芬、白麗華、白繼仙、后美華、施平海、后興榮、阿進旺、施秀紅等 在云南石屏、建水、通海等縣彝族地區(qū),盛行一種“吃火草煙”的習俗,男女青年在月夜相會,遞煙抽煙,對唱山歌和跳煙盒舞, 徹夜不息,通宵達旦。 03、《撒哩啰》 /石屏彝族(花腰彝) 鄧瓊玉、羅美英等 舞蹈之前的一段獨唱“思念調(diào)”是花腰音樂的重要曲調(diào),表達對親人、情人的思念,真假聲之間自由變換,委婉動聽。舞蹈“撒哩啰”因襯詞得名,歡快熱烈、邊唱邊跳,以腳上跳三拍,手上拍兩拍的復雜節(jié)奏為特點。 05、《棕扇與響棍舞》/紅河哈尼族 陳習娘、車格、白牛收、張陽斗、楊里表、車羅優(yōu)、陳阿堵、李初覺 棕扇舞,最初主要用于喪葬祭祀活動,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和懷念,后逐漸演變?yōu)樽詩驶顒訒r也可以跳的舞蹈。響棍舞,是哈尼族人在過“苦扎扎”節(jié)(農(nóng)歷6月中旬)的傳統(tǒng)節(jié)目。“苦扎扎”,其含義是迎接“俄咀”(一位仙人)到哈尼人間巡訪,為哈尼人驅害降魔,祈求“俄咀”保佑山寨平安、人畜興旺、五谷豐登。 06、《紫金打歌》/大理巍山彝族 毛文富、毛公德、毛定尾、羅常德、毛周花、毛求英、毛從份、毛開花等 巍山是古代南詔國的發(fā)祥地,圍繞巍山壩子,有風格各異的打歌形式,這里展現(xiàn)的是紫金鄉(xiāng)的打歌。 07、《垤施歌舞》/紅河彝族 王里亮、李文義、李文三、普家則、張壽德、白里名、何阿占、李四等 《垤施歌舞》是一種由歌唱、器樂和舞蹈三者緊密結合的表演形式。樂器有七種:笛子、四弦、三弦、巴烏、草桿、二胡、樹葉。參加舞蹈的人數(shù)不限,多成雙數(shù)圍著圓圈進行。舞步有踩橋、摘豆角、三步弦、找對象、擦背、翻身等。當?shù)卮迕褚话阍谝妥骞?jié)日“火把節(jié)”期間唱跳。 08、《馬鞍山打歌》/大理巍山彝族 字汝民、閉阿秋、閉學軍、羅新燕、查永英等 馬鞍山地處巍山南部,這個地區(qū)的打歌,男女邊唱邊跳、動作熱烈狂放。 09、《達格萊 》 /西盟佤族 巖兵、尼端 佤族文化中有三個最偉大的祖先——“江山木羅”建造了第一幢房子,“達格萊”制作出了第一件樂器,“阿烏嘎”創(chuàng)造了舞蹈。表演中所應用的道具及演員所表現(xiàn)的都是三位祖先的象征。 10、《栽秧鼓舞》/綠春彝族 普舊芬等 這種鼓有24套節(jié)奏,表現(xiàn)宇宙的開創(chuàng)、農(nóng)業(yè)的種植與豐收。以前這個舞蹈每年只打奏一次,現(xiàn)在在村中重大的活動都會打奏,并且打鼓的技巧傳女不傳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