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如何理解建盞的釉色魅力—完結(jié)篇 (十問建盞:第七問[4] ) 文/建盞君 建盞的“自然釉”除了兔毫、油滴、曜變這三種名貴品種以外,還有“烏金釉”與“雜色釉”,雖然這兩大類釉色并無鐵系析晶斑紋(或斑紋較少、不明顯),但亦非常典型。 四、烏金釉 烏金釉即純黑釉。有部分斑紋較少或極難直接觀察,達不到兔毫等標準的盞,也歸類到烏金釉盞中。 宋代因點茶斗茶的需要,全國多個地區(qū)的窯口都有仿燒黑釉盞。雖然兔毫多數(shù)仿得不正,但素黑釉還是可以燒得比較純正的,不過其他窯口大多施釉不夠厚,或釉層趨于均勻,缺乏流動感,也難見掛釉。 另外建窯早期階段燒制的一些黑釉盞,又稱醬黑釉盞,釉料配方與成熟時期的黑釉配方有不同,且普遍上釉偏薄,釉面呆板,或不夠黑,或偏滯澀。 而建窯成熟時期燒制的烏金釉盞精品,色黑而潤,釉面?;Ч?,而且上釉普遍較厚,底部露胎處有聚釉、掛釉現(xiàn)象,可以觀察到釉的流動,有部分還帶有隱約可見的斑紋。亦有不少老盞帶有細微的開片,細節(jié)處生動可人,別有滋味。遠看只有黑,對著光線近看卻有驚喜。 如下圖這只,?;Ч芎?,都可以照出影子了。 這濃黑的釉色,是兔毫、油滴、曜變的基礎(chǔ),也可以進一步將它們吞噬,或只留下少部分的影子,這種似有還無的境界,也是值得細細品味的。 五、雜色釉 建盞“自然釉”中,凡不能歸類為兔毫、油滴、曜變、烏金釉的釉色,都可以歸到雜色釉范疇。因為雜色釉包含種類太多,全部羅列不太現(xiàn)實,故文中以典型品種為主,品種命名有的尚未統(tǒng)一,取常用說法供參考。 多數(shù)雜色釉雖然不是窯工有意去燒制,而是意外所得,但也分好壞,有包含一些燒壞的次品,也有美觀、量少的佳品,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柿紅釉 柿紅釉,顧名思義就是顏色和成熟的柿子一樣紅的釉色,屬于雜色釉中的佳品。雖然色調(diào)不是黑色系,點茶斗茶時在顏色對比上不夠鮮明,但是這類色調(diào)也有不少人喜歡。 柿紅釉的釉料配方和兔毫釉是一樣的。因窯爐位置不同或其他原因,導(dǎo)致溫度偏高、氣氛偏氧化時,會形成柿紅釉。 部分柿紅釉盞在燒成時,溫度氣氛沒有偏離太多,會在盞心、聚釉流釉處有較為明顯的黑釉或兔毫釉留存。從柿紅釉的標本橫截面上可以看出,呈柿紅色的是表面一層,敲進去還是黑的。 2.茶葉末釉 在底色上布滿茶葉粉末一般星星點點斑紋的釉色,稱為茶葉末釉。底色有偏深褐的,也有偏墨綠、醬綠的,有的玻化效果好且?guī)ч_片,屬于雜色釉中的佳品。 3.銀黑釉 這類釉色偏黑色系,但是通體泛金屬樣銀光,也有叫黑釉銀光盞的,有的還帶鏡面、虹光效果,有獨特的觀感,也是好東西。 4.生燒和半生燒的釉色 灰白釉、灰皮釉等,為火候不夠的產(chǎn)品,有的帶有乳濁狀顆粒,有的帶有龜裂紋理,在宋代屬于不合格的次品,在現(xiàn)代就有一定的標本和歷史價值。 建盞的“自然釉”就介紹到這里。而建盞的“裝飾釉”,比較典型的是“珍珠斑”和“鐵銹斑”。 珍珠斑與宋代文獻中所稱“鷓鴣斑”的關(guān)系尚有爭議,以后展開討論。但可以明確的是,珍珠斑是黑釉點白釉的二次上釉產(chǎn)品。 “鐵銹斑”,有學(xué)者認為它就是《宣和遺事》中所記載的“建溪異毫盞”,這一觀點尚需更多證據(jù)支持。也有俗稱它為“西瓜皮”的??梢源_定的是,其工藝為二次局部施彩釉。 這兩類二次上釉的產(chǎn)品都有發(fā)現(xiàn)帶“供御”底款的標本、整器,可見是窯工刻意燒制的。雖然釉上的花紋不是自然形成,也未明確它們在古代的具體稱呼,但都有其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以上就是十問建盞:第七問的第四篇,也是最后一篇。建盞的釉色是個大課題,本文只是進行了一番簡單的梳理,以后有機會再深入展開討論。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