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各地過年“怪俗”多 你的家鄉(xiāng)是這樣嗎?
2016-01-17
姚冶
紅網微生活
臨近春節(jié),年貨進屋,喜慶的味道就漸漸濃了。湖南是個聚居了多個民族,雜糅了多種風俗習慣的省份,除了我們熟悉的掃新、守歲、貼春聯(lián)、放鞭炮、封壓歲錢、開財門、舞龍舞獅等風俗以外,還有很多奇異有趣的年俗。 在苗族人的傳統(tǒng)中,“苗年”是一年中最為隆重和神圣的節(jié)日。從臘月初一開始,苗族同胞們就開始穿上節(jié)日盛裝,在寨老的組織下舉寨聚會,祭天地、踩蘆笙,慶祝豐收。 近代以來,苗家人也開始流行過從除夕和到正月十五的春節(jié),稱“客家年”。因為時間正逢農閑和假期,他們也有了更多的功夫用來準備和慶祝。 打糍粑、殺年豬、貼對聯(lián)、安排祭祀、演情景劇、準備年夜飯……由于有苗年和春節(jié)兩個“年”要過,苗家人的整個臘月和半個正月,就被這樣歡快和喜悅的氣氛填滿。 苗族人崇拜自然,相信自然萬物皆有神性。而在懷化地筍苗寨,拜祭橋神的傳統(tǒng)世代相傳。每年大年三十的下午,姑娘們忙著準備年夜飯,男丁們則扛著豬、羊等祭品前往村口大橋拜祭。據村中老人的說法,橋神會保佑苗家人出入平安,風調雨順。 在湖南懷化溆浦縣,每家必須在臘月二十九日煮一整個豬頭,三十日早上全家人吃團年飯。吃團年飯時只能吃半個豬頭,吃完飯,做兒子的要把剩下的半個送到岳父家去。 還有,在吃團年飯時如果有人到來,主人會非常高興地邀請客人一起用餐,取“添人添喜”之意,千萬不能拒絕。 湘西州許多地區(qū)是土家族聚居地,過年風俗也與漢族不同。 在土家族的傳統(tǒng)中,農歷春節(ji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從內容到形式上比其他節(jié)日都要隆重,持續(xù)時間也最長。土家族過年比漢族過年要早一天,即月大過臘月二十九,月小過臘月二十八,這樣的過年方式叫做過“趕年”。相傳,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土家人在古時一個因為提前過年得來的大勝仗。 而過“趕年”時,如何決定團年飯的時間,則更有意思:“想幾點過就幾點過?!币驗樵谕良胰说膫鹘y(tǒng)觀念中,年過得越早越吉利,所以長久以來,常常會出現凌晨3、4點就家族團聚,放炮竹開餐的有趣景象。邊吃邊亮,象征著日子越過越光明。吃完飯了,還可以接著睡覺,或者是到親戚家繼續(xù)吃,多的時候一天要吃十幾餐團年飯。 緊鑼密鼓地過完了“趕年”,土家人還會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搶年”。依據傳統(tǒng),大家會在歲末臨近凌晨時放炮火,且誰家搶到的放炮火的時間越早,就越是吉利。守歲過后,大家就將到各家走親戚。這樣其樂融融的景象,會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五堂屋中撤下祭祀圍帳,擺手鑼鼓收場,整個年事活動才告落幕。 長沙 在湖南很多漢族人家,除夕“封財門”(意指讓財寶蓄在家中)、初一“開財門”的風俗傳承至今。 不過少有人知的是,在老長沙人的記憶中,澡堂子的生意火爆程度,跟理發(fā)店、南貨店生意有得一拼。除夕晚上,長沙各處盆堂依舊燈火通明,生意興隆。 原來,長沙習俗,端午、中秋、除夕為結賬之時,尤其除夕,是一年催賬討債結算的最高峰。一些欠債無力償還的“楊白勞”們,只好年也不過了,躲在澡堂子中泡澡,等候新春來臨。 懷化通道 你的家鄉(xiāng),三五成群的年輕男女聚會時是吃飯還是唱K? 在湖南懷化通道黃土鄉(xiāng)皇都侗文化村,還有除夕晚上拍毽子的風俗。村中的青年男女會尋村中僻靜地方,三五成群地用手拍雞毛毽子玩。村中老人說,這是因為春節(jié)正好是農閑,拍毽子是當地青年男女增進感情的方式。 對侗族人來說,年三十時最重要的傳統(tǒng),便是家家自發(fā)地去寨里的薩堂或花橋“祭薩”,向“薩”獻貢、進禮后,才能回到家里享受團年飯。 此外,他們還有“為耶”(即各村組隊到別村表演唱大歌、斗春牛、吹蘆笙等)的風俗,歌舞一起就是幾天幾夜。表演結束后,作為東家的村子就開始“搶客”,寨民會蜂擁而至,盡其所能哄搶客人。如果哪家沒有“搶”到客人,就會覺得臉上無光。
衡陽有一種特殊習俗,信佛的人家于除夕零點后,搶先去廟里焚燒香,以南岳大廟、雁峰寺和雨母山雁雨寺等寺院為盛,因據說誰燒香在前,誰就財運亨通,人丁清泰。 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早起,首先打開大門,在祖先神位前與門口設案,焚香秉炷、擺設祭肴敬告祖先神靈,求保平安,叫“開財門”。事畢早餐,保持傳統(tǒng)習俗的吃素,餐后由家長率家人向近鄰或近親長輩拜年,叫“出天行”。 初三“送窮鬼” 在湖南,客家人還保留著他們古老的風俗: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五入年掛;大年三十封歲敬先人,下午吃年飯;大年初一早飯吃齋,吃完早飯就祭神祭祖、拜年。 在傳統(tǒng)的過法中,大年三十的團年飯要多煮,一直留到初一吃,臘魚不能動,留到元宵吃。關于倒垃圾,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初一、初二不能倒垃圾,要等到初三早上“送窮鬼”——把家里積存兩天的垃圾往路邊一倒,將裝垃圾的畚箕往垃圾上一扣,燃上3根香,放3只鞭炮說句“窮鬼去,富鬼歸”,象征送掉了窮鬼,家里從此走向富裕。 跟現在春節(jié)黃金周后正月初八“開工”不同,初五對長沙人來說,曾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以前,老板和雇傭工人初五開工后同桌吃飯,老板讓誰坐在“上頭”,就是要辭退那個人的意思,桌上的魚頭會對準這個將被辭退的人,得的紅包也會比別人大。飯桌上熱熱鬧鬧,老板和工人心中卻是心照不宣。
擺手節(jié):龍山縣農車鄉(xiāng)素以擺手歌舞而著稱,大擺手節(jié)從每年正月初九進堂,正月十一散場,歷時3天3夜。 舍巴日:是以歌舞酬神的土家族祭祖盛典,在龍山縣靛房鎮(zhèn)從正月初六開始,至正月初九結束。 山歌會:每年正月初九,各村寨都會開展盛大的土家山歌會,擺手堂、村頭、涼亭、火塘、山坳、河灘,都可以見到三五成群的人圍著唱山歌。 獅子燈節(jié):每年從正月初一開燈,十五收燈,歷時半個月。尤其是桶車鄉(xiāng)花棚村,玩獅子燈活動歷史悠久,過去表演時可以疊48張桌子,以品字形層層升高,獅子疊次而上,極具觀賞性。 土家調年會:保靖縣遷陵鎮(zhèn)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八舉行,活動內容有千人調年會、歌舞音樂會、土家族打溜子、民樂演奏會、民間傳統(tǒng)體育競賽、百人山歌會、龍獅舞會、千人大擺手等。
“火燒龍獅”是江華瑤族自治縣碼市鎮(zhèn)正月十五鬧元宵的傳統(tǒng)節(jié)目。每年元宵節(jié),家家戶戶晚飯后便備足鞭炮,守候舞龍舞獅隊從家門口經過。彩獅和滾珠龍從街頭舞到巷尾,街道兩旁的男女老少就點燃手中的鞭炮,投向街中的龍獅。鞭炮鼓鑼齊鳴,龍獅并舞,場面極為壯觀。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qū)是正月初十。 湖南永州寧遠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柜,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并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后老鼠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qū)于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來源|紅網(轉載請注明出處) |
|
來自: 昵稱903511 > 《節(jié)氣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