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一詞來源于我國古代時的五行學(xué)說,即金、木、水、火、土。
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組合關(guān)系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我們可以看出,東方屬木,可以代表一切植物;西方屬金,可以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于是人們就把代表“木”和“金”的兩個方面連在一起,逐漸構(gòu)成了“東西”一詞,用它代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品。
宋朝的理學(xué)家朱熹好學(xué)多問,有一次,他在巷子里碰到精通五行的好友盛溫和,問道:“你提著籃子去干什么?。俊笔睾突卮鹫f:“去街上買東西。”當(dāng)時還沒有“東西”一詞。朱熹不解,盛溫和解釋說:“你把五行和五方對照一下就會豁然開朗了?!敝祆洫?dú)自思考了一會兒,突然如夢初醒。原來盛溫和說的“東西”是指金木之類,可裝入籃子的物品!若說“南北”當(dāng)然不對了,籃子里怎么可以裝水和火呢?從此,“東西”就成了物品的代名詞,直至今天。
“東西”中“東”和“西”本是兩個方位名詞,合在一起使用就完全脫離了它們的本義,變成了“物品”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