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轉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 孫正聿在《哲學導論》一書中,通過援引趙汀陽的觀點,闡述了“倫理”與“道德”這兩個倫理學基本概念的區(qū)別。他是這樣說的: 有學者指出,在關于倫理學的理解中,我們還應當特別注意“倫理”與“道德”之間的關系。長期以來,“道德”與“倫理”這兩個概念常常被混為一談,或者至少是缺乏本質上的區(qū)分。這導致了對“倫理學”的許多誤解,“倫理”表明的是社會規(guī)范的性質;而“道德”表明的卻是生活本意的性質。道德是一個存在論概念,是一個作為倫理學基礎的特殊的存在論概念。道德問題是倫理學的根本性問題。倫理規(guī)范作為一些禁令,總是為保護有意義的生活,而確立倫理規(guī)范只是依照道德要求的技術性處理。因此,倫理學的主題是“道德”而不是“倫理”,道德主題引出兩個問題:一個是關于獲得幸福的生活方式,另一個是由獲得幸福的生活方式去澄清建立倫理規(guī)范的要求。(參見趙汀陽:《論可能生活》,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16-17頁,)在對倫理學的了解中,提出并思考上述問題是必要的和重要的。這會使人們理解,人們“在社會機制中生活決不意味著為了社會機制而生活”,“社會必須服務于生活”。這還會使人們理解,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就是誤以為生活目的是某種結局,這種態(tài)度離間了生活與生活目的,生活目的成了遙遠的目標,生活也就似乎總是還沒有開始。生活目的是與生活一起顯現的東西,它不是遙遠的目標而是與生活最接近的存在方向性,但又是永遠無法完成的追求??梢哉f,生活目的不是某種結局而是生活本身那種具有無限容納力的意義,生活是一種自身具有目的性的存在方式,這種目的性就是生活本身的意義。應當說,在這種關于倫理學的思考中,體現的是一種哲學的前提批判的精神,因而有助于人們在哲學的意義上去思考和探尋倫理學問題。 ( 孫正聿著:《哲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2-34頁。) 廈門大學哲學系周建漳的《“善”的兩個維度:存在境界與禮俗要求》(《哲學研究》2002年第6期),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余錦波的《倫理與道德》(陶黎寶華、邱仁宗主編《價值與社會》第一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7年版),等文章,也都專門論述了“倫理”和“道德”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堯新瑜在《倫理學研究》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倫理”與“道德”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但二者長期處于概念模糊和邏輯混亂狀態(tài),導致倫理學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順”。作者通過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以詞源學為基礎的三重比較:漢語言文化中的比較、英語文化中的比較、中西文化中的比較,進而得出結論:當代“倫理”概念蘊含著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道德”概念蘊含著更多的東方文化的情性、人文、個人修養(yǎng)等色彩。“西學東漸”以來,中西 “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爭和融合,目前二者劃界與范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們有著各自的概念范疇和使用區(qū)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