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梧竹秀石圖 【朝 代】:元代 【作 者】:倪瓚 【畫芯尺寸】:36X96 【材質(zhì)】:紙本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家富,博學(xué)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fēng)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yuǎn),惜墨如金。以側(cè)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shù)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fēng)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作品賞析】: 圖中繪湖石挺立,高梧疏竹映帶左右。樹干和秀石行筆匆匆急就,以闊筆濕墨描繪梧葉,雖是“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之作,卻頗得蒼潤淋漓之墨趣,別開生面 圖上自題:“貞居道師將往常熟山中訪王君章高士,余因?qū)懳嘀裥闶罴闹偎匦⒘?,并賦詩云: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聲入坐寒。想得此時窗戶暖,果園撲栗紫團團。倪瓚?!庇钟袕堄觐}詩一首。鈐印“句曲外史”、“幻仙”、“貞居”、“句曲外史張?zhí)煊暧 薄A碛星迩〉塾}詩一首。鈐梁清標(biāo)、安岐及乾隆內(nèi)府、龐萊臣等鑒藏印記共18方。 《墨緣匯觀》、《大觀錄》、《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 《梧竹秀石圖》整幅畫卷雖以梧桐、竹石為主要自然景物進行描繪,但卻不再是“可居、可游”之地,而是達(dá)到了“可望、可思”之境。綜觀畫面,畫家是以極其冷漠的心態(tài)來觀照現(xiàn)實世界的。此時作者雖還沒有后期歷盡挫折后的空寂、悲涼,但清冷幽寂之旨已是融于畫面之中了。畫面給人的第一感覺便是孤涼、幽怨,帶有一種遠(yuǎn)離世間煙火的哀傷。正如乾隆在此畫上的題跋所云:“梧如遇雨竹搖風(fēng),石畔相依氣味同;數(shù)百年來傳墨戲,展觀濕潤鎮(zhèn)瀠瀠?!边@與倪瓚當(dāng)時的處境及思想傾向是密不可分的。 關(guān)于《梧竹秀石圖》確切的創(chuàng)作年代,胡建君在《斯世與斯人邈矣不可攀》中云:“元至正五年(1345),云林在無錫弓河的船上為友人盧山甫寫下著名的《六君子圖》。這時期,云林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此時期云林為好友張伯雨精心繪制了《梧竹秀石圖》。”(《倪瓚山水》)據(jù)此可知,此卷約作于元至正五年。此時,倪瓚家境已大不如前,其兄文光與嫡母相繼去世,他成了家庭的主事人。文光在世時,其家享有道教上層人士的特權(quán);文光去世后,家庭失去了保護,官府逼租、敲詐勒索,家境日益艱辛。 倪瓚在《述懷》中自白:“釣耕奉生母,公私日欺凌;黽勉三十載,人事浩縱橫?!边@是對當(dāng)時倪瓚家境的形象描述。為逃避宮府索租,倪瓚“棄先人祖業(yè)”,漂泊他鄉(xiāng),其中孤苦、凄涼的意味可想而知。同時,王賓在《元處士云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銘》中云:“友張伯雨,后伯雨至其家,會粥田產(chǎn),得錢千百緡,念伯雨老不載(再)至,推與不留一緡。”由墓志銘中語氣可知,伯雨為倪瓚至交無疑。張伯雨為當(dāng)時著名的道士。倪瓚畫面充溢著一種道家孤寂的意境,這與張伯雨之影響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整幅畫面十分潔凈,與畫史中記載的倪瓚愛潔凈是十分契合的。 此畫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在清代《石渠寶笈匯編》、安岐《墨緣匯觀》以及吳升《大觀錄》中,此作皆有著錄。無疑,識家已將此作視為倪瓚的代表作。畫右下方有倪瓚所題之詩:“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聲人坐寒。想得此時窗戶暖,果園撲栗紫團團?!碑嬘沂子袕埐觐}寫的詩:“青桐陰下一株石,回棹來看口未消。展圖仿佛云林影,肯向燈前玩楚腰?!彼麄兊念}跋對研究此圖及此時倪瓚的心境有重要的意義。觀此卷,此時,畫中所題之字、詩在功能上與宋代已有很大不同,它們已成為畫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所畫之物相互補充。難怪錢杜《松壺畫憶》云:“元人工書,雖侵其畫位,彌覺其雋雅?!?/p> 圖中畫梧桐一株,疏竹數(shù)竿,湖石平坡,間以涓涓細(xì)流。與以往畫家慣用干淡松秀筆墨表現(xiàn)不同的是,全畫用大膽的墨筆寫成,頗具蒼潤淋漓之妙。梧葉用闊筆、濕墨側(cè)抹而出,莽蒼超忽,而清陰如覆;樹干、秀石的表現(xiàn)亦以側(cè)筆寫成,湖石用濃墨皴出,其渾厚有北苑之意。這幅畫為倪瓚畫風(fēng)成熟期少見的變體之作。畫家通過對墨色濃淡、干濕的運用,使畫面極富層次感。梧桐、竹石的表現(xiàn)與宋院體畫講究寫真、追求形似相比已頗有變化,更突出了筆墨對自我性靈的抒發(fā)。正合《藝苑卮言》中云:“山水以氣韻為主,形模寓乎其中。”草草點染而又不改物形的矛盾,倪瓚在此圖中將其處理得恰到好處。 整幅畫卷雖以梧桐、竹石為主要自然景物進行描繪,但卻不再是“可居、可游”之地,而是達(dá)到了“可望、可思”之境。綜觀畫面,畫家是以極其冷漠的心態(tài)來觀照現(xiàn)實世界的。此時作者雖還沒有后期歷盡挫折后的空寂、悲涼,但清冷幽寂之旨已是融于畫面之中了。 由于元代朝廷對文人階層的貶斥態(tài)度和個人際遇,倪瓚之作無不筆簡而意繁,于淡淡的孤涼中呈現(xiàn)出潔凈之美。他的山水在抒情寫意一路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其眾多傳世佳作中,《梧竹秀石圖》是較為成熟的一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