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每周一和芃瀾老師一起破解《黃帝內經》密碼的時間又到了。 得之于天的古之圣學,其實并非一承不變的,而是在不同的時期,不斷轉化著。圍繞著天道與人道的糾葛,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整齊,又一次又一次被解構。不明白這個過程,又怎么能夠明白中國思想的命運,以及其產物的迷蹤呢? 述者:芃瀾 帝王身體的神圣化成為其神圣王權合法性的一部分。 秦始皇威加海內、囊括天下如此巨大的功績,必須加上自身身體的仙化才能更具備合法性,這一奇怪的命題,今人似乎很難理解。 但這正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王權傾覆中逐步形成的。 三代以前,五帝時期,帝王即圣人。 三代以后,帝王與圣人分開,成為了“帝王+圣人”。在中國古代,政治模型的產生是與“士階層”的興起有關的。 三代以后,原屬于帝王集團的“王官之學”轉而流入了民間。 所謂“王官之學”就是所謂古代帝王的治國之學,是有著神圣血統(tǒng)的。而所謂“士”,從學術傳統(tǒng)上,被定義為“王官之學”的傳承者。 而流入民間的“王官之學”,必須重新回到政治權利的核心,而他們回歸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無一例外,都是舉起“五帝三代”的旗幟。在這種動機之下,“五帝三代”成為了負載在春秋戰(zhàn)國直到秦漢上空的思想源泉。 諸子百家正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重構那個時代的精神而完成對于現(xiàn)實思想世界的左右。而在實踐上,則是通過“帝王+圣人”的形式。圣人就是帝師。在這種意識驅動下,諸子百家以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為廣闊的背景展開了思想領域的較量。 從現(xiàn)實出發(fā),他們成就霸主,并為霸主塑造合法的學說。同時霸主也依靠他們提供的學說豐富自身的統(tǒng)治思想資本。由于他們依托的霸主不同,他們的立場也有了區(qū)別。儒家祖述周天下;墨家推崇大禹(夏),最先扯起了旗號;老子據(jù)說是周秘府的掌管者——周守藏室史;道家祖述于他,而將五帝之首的黃帝與老子聯(lián)系在一起,則發(fā)生在齊。 看過《封神演義》吧。那是以周革商命為背景展開的,輔佐周天子(帝王)的圣人是呂尚,也就是姜子牙(圣人)。周革命成功后,分封天下,姜子牙的封地就是齊。因此,那個時候的齊稱為姜齊。
周時代的天下格局并不是我們今天想象的那樣,而是依靠分封盟誓組成的城邦結構。在一個又一個城邦之間,還存在著廣闊的無法控制的區(qū)域,活躍著一些不受規(guī)劃的“部落”。他們被稱為“蠻夷”。周天子通過與各個盟邦之主的盟誓,而成為天下的共主。周的都城則稱為“中國”——在假想的天下中,位于中心的位置。周天子穩(wěn)固天下的方式,是依靠盟誓和軍事,因此國家大事,無非祀與戎。祀主要是通過祭祀祖先,與天下結盟。而戎則是依靠軍事力量,討伐違背盟約的不臣之地。姜齊在周時代最被周天子信賴,他被賦予了權力可以用兵去討伐任何一個不臣之地。 然而歷史進入春秋,周的控制力逐步喪失,各個諸侯國的力量日益強盛,整個春秋時期,就是在瓦解周天下的過程中,演進的。終于周不復存在,各國爭霸的時代來臨了。而各國爭霸,無一例外都不得不回答“因何替周”的歷史問題。這就使得血統(tǒng)和文化傳承都變得格外重要。 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孫呂小白,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也就是齊桓公,和他搭檔的圣人是管子。在代表劉向等看法的《漢書·藝文志》里,有題為《管子》的書一共是86篇,今天我們看到的《管子》一共有76篇,未必就是當時的原著,但思想應該是齊國一貫的。在劉向設定的目錄中,《管子》是歸于道家的。呂小白的老祖宗姜子牙的書,也屬于同類,叫做《太公》。 無論是《太公》還是《管子》都講治國用兵的多,被看作是道家早期的代表。按他們出生的年代,是比老子還要早的人。但這不能代表以他們的名義出的書早過老子。那里面很多思想是老子之后的道家學派的,但以他們的名義寫書,正代表了齊地思想的祖述?!端囄闹尽穼@一點說的很清楚,如在《太公》后面明確寫著“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但無疑問,齊地推崇道家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公認的鼻祖,因此道家的思想在漢代總體也被稱為“老”。
呂氏的齊后來被田姓的齊替代了。這正是春秋戰(zhàn)國的時期的變局。田姓本來是輔佐呂齊的大臣,其中出名的田成子,采用“大斗出,小斗入”的修養(yǎng)政策,很得民心。終于他的后人干脆取代了呂齊,史稱“田齊”。 以姜子牙為名的一句話很有代表性:“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被蛘呔褪翘稞R取代姜齊而故意標榜的思想。但這仍不足夠。在天下之上,還有天道。天的神圣地位由來已久,并是普遍共識。 田齊中有作為的是第三代的齊桓公田午,與呂氏的小白叫一個封號。但也因為有田簒呂齊的歷史,天下諸侯嘲弄田齊的人很多。我們熟悉的扁鵲故事里面有一個就是關于齊桓公的。扁鵲說他有病,在腠理,如果不治就會深入,但是他不聽,后來果然不治而亡。“諱疾忌醫(yī)”的故事,應是那個時候對田齊諷刺的遺留。 事實上田午臨政,首先面對的就是諸侯對他的討伐,幸好,田午軍事并不弱,終于穩(wěn)定了局面。吃了這樣的虧,田午很是知道了文化的重要性。于是他建立了稷下學宮,開出最好的條件,招納天下人才。所謂稷下,是指齊國都城城門稷門之下。從此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盛況就在這里上演了,而天下思想皆歸于齊,則為齊塑造自己的神圣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條件。 田午的兒子名叫因齊,就是齊威王。注意他們的稱呼,齊桓公只是稱公,而齊威王則是稱王了。一字之改,代表的是實力,也代表著周王權的徹底瓦解,諸侯開始紛紛稱王。 齊威王因齊留給了今天一個很重要的證物——青銅器“陳候因齊敦”。這種敦是一種用來盛裝谷物的祭祀禮器。這是齊威王在稱王前祭祀歷代帝王和祖宗的大典記錄用的,上面寫著 (陳候因齊敦,即其銘文拓像) 其中“高祖黃帝,邇嗣桓文”,這里的“高祖”與“邇嗣”對舉,講的是自己的傳承。“黃帝”與“桓文”對舉,桓是齊桓公小白,文是晉文公重耳,春秋時最出名的霸主。這八個字,就是齊威王內心中的法統(tǒng)。高祖黃帝突破了周天下的上限,桓文的擁戴則無疑標榜了一種王霸的新興價值觀?!包S老”也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步被聯(lián)系在了一起。 齊威王以及之后的齊宣王時代,稷下學宮迎來了思想的巔峰時期?!妒酚?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line-height: 23.99147605895996px;">·田齊世家》記述 鄒衍人稱“談天衍”,可見解決天道輪回和天命人事的問題就是他的學說核心。他借助術數(shù)的五行生克,構筑起了天命輪回的政權交替說。 這個學說有什么用?信奉拳頭的霸主們或許一開始并不在意,但當他們坐擁天下的時候,問題就來了。 秦始皇統(tǒng)一了四海,緊接著他就需要明確自己的法統(tǒng)。秦稱水德,而說周是火德,水德替代火德是天經地義的。這用的就是鄒衍的學說。但是事實上,秦稱自己是水德,尚黑的歷史在王天下之前。而上從黃帝,下到秦的歷史中,帝王譜系從來是淆亂的。要建立一個整齊的帝王天命輪回說,就必須重新整理歷史。 完成這個工作的,是以輔佐秦始皇而自認自己是圣人的呂不韋。他第一次在他組織編撰的著名著作《呂覽》中,完成了這一歷史譜系的規(guī)劃:
但秦滅亡了,天命再次轉歸。起先,漢并沒有確認自己是土德,這說明漢的統(tǒng)治思想建設還沒有完成。等到了漢武帝,終于完成了。這其中的文化建設,跨越了好幾代帝王,他們搜羅天下書籍,匯聚先秦遺留各家學說,結局卻是眾說紛紜,又成了百家的爭鳴的狀態(tài)。整齊天下學說成為了空前重要的歷史任務。 整齊思想要依靠傳承了思想的士,但是士也憑借自己的學說,制衡帝王的意志。春秋戰(zhàn)國既是爭霸的歷史,也是諸子百家爭鳴的歷史。思想鼓動爭霸,思想又借助天道說話,否定王權的合法性。始皇稱帝,思想說他是水德,是合法的君主。始皇死去,他們又說他是無道,是失德之人。帝王+圣人,帝王是權力的中心,但帝王的合法性卻由圣人借助天道來說了算。 秦始皇罵過一次娘,在侯生和盧生偷跑了以后。他說: “我招攬?zhí)煜碌奈膶W方士甚眾,為的是興太平;答應方士如此眾多的條件,為的是求奇藥,結果花費巨資不說,還不念我的好處,反而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于是遷怒天下諸生,把里面那些胡說八道的抓了460多人,統(tǒng)統(tǒng)在咸陽坑殺了。 這些人是靠不住的,他們憑什么質疑我的天命! “帝王+圣人”的結構并不和諧,帝王與圣人之間的斗爭,從來就沒有中斷。 這恰好給了方仙道者一個機會。他們的學說里面,帝王可以自己成仙,成真人,成了真人,自己就是天命,何必再受這樣那樣的解釋。 所以,僅僅武功蓋世還不夠,僅僅善于治理國家還不夠,還必須超越普通之人,而成為真人。讓自己本身與天道、與天命一體! 天命何在?天命即我。昔秦皇漢武,無不如此認為。
|
|
來自: zhangshengli86 > 《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