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李尚師:修史·鑄鑒·報國

 大閑人 2015-07-16

李尚師:修史·鑄鑒·報國

作者:本報記者 邢兆遠 李建斌 《光明日報》( 2015年07月16日 10版)

    細雨輕撒,輕霧飄在中條山的溝壑間、樹叢里、房舍上。在山懷抱里的東峪村,有處恬靜的農家院,院內的菜園里一片翠綠,長滿了鮮嫩的韭菜、菠菜、豆角等。纏滿架的葡萄藤蔓蓊蓊郁郁,下面擺放著石椅、石桌;旁邊的竹叢隨風搖曳,逗引一群鳥兒“啾啾”地叫著飛來飛去。

 

    一條小狗搖著尾巴,歡快地蹦跳著,友好地迎接著客人。身上還沾著點點泥土的主人李尚師,瘦高個兒,滿頭銀發(fā),慈眉善目,一雙眼睛里蓄滿了虔誠與執(zhí)著。

 

    走進正堂屋,見左側有一書房,掛有“治國書軒”的匾額,書房門口貼著“擁書自雄”的大字楹聯。書房內有一土炕,一張簡陋的書桌靠在窗前,其他的空間全被各類書籍占滿。

 

    李尚師的妻子一邊沏茶一邊說:“這李家祖輩上都是教書先生,人稱‘耕讀世家’。尚師自幼不善言談,尤愛讀書,是個‘書呆子’,但說起歷史上的人和事,他的話語就多起來?!?/p>

 

    1942年出生的李尚師,飽歷世間滄桑。血與火,痛與苦,燒灼著他的心,更讓他悟出一個理:個人與國運血脈相連,只有國家強大,百姓方可安居樂業(yè);只有治國有方,人民才能過上幸福生活。

 

    1985年,任中學教師的李尚師的人生出現了轉折,當時山西師院的“晉國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邀他一起編寫《晉國史》。而自幼就崇拜“報國修史”的李尚師,此時不禁熱血沸騰,下決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為國家盡一介草民之力。

 

    此后,李尚師一邊教書,一邊利用業(yè)余時間整理史料。一有時間就跑圖書館、書店、小地攤。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后架上,總是掛著個小竹簍,里面放著各類書。

 

    隨時隨地,有空就看。有人形容說,李尚師把時間當作海綿里的水,總是擠了再擠,每時每刻,大腦都在書中渴飲、饑餐、咀嚼、反芻……

 

    李尚師自己擬定了修史計劃,雷打不動。晨雞啼鳴,他書房里的燈就亮了;夜闌人靜,他依然秉筆疾書。在他的書桌上,除了一個舊茶杯,一個暖水壺,剩下就是成堆的稿紙和資料。

 

    家里有十幾畝地,光靠妻子是干不了的。除糞、犁地、搖耬、拉平車、收莊稼等活,他只得抽空干。干活時,汗水常把他衣服濕透,頭上的熱氣變成白霧,隨風飄蕩,臉上的汗珠匯成一道道小溪,像斷了線的珍珠從下巴不停地滴下來,粗布手巾擦得水淋淋后,用雙手擰干再擦。

 

    給老父親治病、供養(yǎng)兩個孩子讀書、家中的柴米油鹽,僅靠自己的工資已杯水車薪。李尚師只得硬著頭皮向親朋好友借,時間長了,大家都躲著他走。

 

    急用錢時,李尚師就去銀行貸款,在近處的芮城縣貸多了不行,就到遠一點的平陸縣貸;農行貸不下,就到信用社貸;自己貸不下,請同事幫助貸。貸款是每年年底要結賬的,底線是必須還清利息。每到元旦前,該歸還貸款了,他真想鉆進地縫兒里。

 

    每當此時,老母親埋怨他不該寫書,親戚朋友也紛紛前來勸說。但是,李尚師心里有個“報國夢”,他咬牙堅持著。1995年,他被山西師大聘為“晉國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不久芮城縣教育局特批他專業(yè)從事史學研究。

 

    2002年,李尚師退休了,大學畢業(yè)工作的兩個兒子,替他把賬也還得差不多了。由于年歲已高,已經種不了那么多地,他就和老伴商量把家里的多數土地承包出去,自己心沉氣定地修史。

 

    為搜集史料,李尚師走遍了晉國古地,晉侯墓地、陶寺遺址、堯都、天馬—曲村遺址、晉獻侯墓的車馬坑、晉國鑄銅遺址、侯馬盟書出土遺址、牛村晉國宮殿遺址等都出現了他的身影。

 

    李尚師尋覓散布各處的史書、逸書、石刻、銘文、古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社會、歷史、文化、科技、民俗等無不搜集。為了解決晉國有爭議的地名,他曾不知多少次自費實地考察。

 

    為考察傳說中的晉國大宗之都——翼,李尚師曾住在翼城南梁農家,騎著自行車奔波于翔山之下、澮河之濱,觀其山如大鵬翱翔之狀、察其遍地灰層、繩紋陶片遺存比比皆是,從而確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李尚師寓居山村,伴黃卷青燈,用鋼筆一筆一畫地寫作。文稿被反復修改,書卷上也被不斷地剪貼、粘接、拼對。在紛繁的藏書和檔案中,他覓線索,辨真?zhèn)?,絞盡腦汁去梳理。

 

    李尚師千方百計地參加各種研討會,與史學界的朋友交流信息,追蹤最新研究成果。北大教授、著名史學家李伯謙感慨地說:“李尚師對文獻史料的重視和掌握,是很少有人能夠匹敵的。百萬字的手寫書稿,裝滿整整一大箱子,僅寫一遍、改一遍,再謄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個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他完全可以稱得上‘中國當代民間修史第一人’。”

 

    研究晉國史,疑點、難點很多。比如晉國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歷史就有七說,其中東漢班固、西晉鄭玄等認為唐在今太原,后世在今太原晉源區(qū)建有晉祠,更使“太原晉陽說”不脛而走,家喻戶曉。

 

    面對諸多大相徑庭的觀點,李尚師的大腦在梳理著一個個信息團,一遍又一遍地翻閱著諸多古籍文獻,查找考古資料,實地觀察地形,厘清各種說法的偏差,毅然選定“臨汾盆地說”,并確定唐國地域覆蓋范圍。

 

    探索此類疑難問題不在少數,在《晉國通史》中李尚師增列了諸多名人雅士名字和事跡,加以評述,寫出242人的傳記,并將國君、執(zhí)政卿、卿、大夫、名流學者、九流人物表和軍制變化以及出土鑄(刻)銘文字器物列出專表29個,填補了以往晉國史研究的缺陷。

 

    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的激情燃燒著李尚師的心,他不斷審視權威史書:《春秋》只有1.8萬字,由于只記事件結果,不記事件的經過和背景,過于簡略,用語隱晦;《史記》以文學筆法寫史,有許多地方“失實”。他將《左傳》與《春秋》《國語》等中的記載進行梳理、比較,將眾多歷史事件和人物,加以互為印證,厘清了主線脈絡和史實。談及此,李尚師說,修史之人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獨立之思想,敢于突破禁區(qū),超越前人。

 

    前些年,李尚師自己執(zhí)筆的《晉國史》出版后,不斷有人來信來函索要。這部著作在高校學生中傳了又傳,書皮換了不知多少遍,不少教授、學者紛紛要求再版。

 

    可是,李尚師卻覺得《晉國史》存在結構的短缺與內容的不足,僅采用了本末體寫了事件部分,卻沒有個綱,也沒有人物傳記、地名等。修史之人要嚴謹,注重信息的價值量,于是他萌生出重寫的念頭。

 

    在學界朋友們的鼓勵下,在他的《晉國史》《晉國人物評傳》《先秦三晉兩個輝煌時期暨治國思想》三部專著的基礎上,結合這多年知識和人文積累,李尚師開始了《晉國通史》的寫作。

 

    “修史不拘泥于前人,要兼容并蓄進行創(chuàng)新?!崩钌袔熑缡钦f。這部于2014年出版的長達150萬字的巨著《晉國通史》,為國別通史,并且兼具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紀傳體、志書的特點,被史學界稱為“新型史學專著”。內容豐富,涉及廣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被譽為“晉國的百科全書”。

 

    李尚師將自撰的“格超梅以上,品行竹之間”“寫歷史成敗得失,評人物功過是非”的楹聯,分別掛在門口和書房上。他說,修史者不能為權勢所動,不被浮躁和喧囂左右。他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p>

 

    2011年,李尚師開始編撰《治國方略史鑒》。他俯瞰五千年漫漫長史,在揭開一層層面紗后發(fā)現,源遠流長的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中庸”,使國家和諧,社會安定,然而其以宗法制為核心,講等級,守舊保守,不易于社會變革,造成社會進步緩慢。法家崇尚法治,樹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建立一個有法可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規(guī)范有序的社會。其缺點是,由于手段強硬,濫用之,則容易激化矛盾,甚至造成社會動亂。

 

    在《治國方略史鑒》中,李尚師厘清了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思想的主線脈絡:堯舜時期始創(chuàng)“明刑弼教”“德主刑輔”,于孔、孟時期發(fā)展成熟;與此同時,法家學派在晉國孕育、發(fā)展,然后儒、法思想通過晉人卜子夏在晉(魏)發(fā)生碰撞、融合,并形成了“儒法兼容”思想。戰(zhàn)國末期,荀況在“儒法兼容”思想的基礎上,將儒家的“禮制”與法家的“法治”有機融合起來,形成了“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思想,轉變形成歷時兩千年的治國思想的主線。

 

    觀云卷云舒,思潮起潮落。李尚師以大量的史實在講述著,戰(zhàn)國時的魏文侯尊崇“重法尊儒”,讓魏國成為當時的最強盛國家;到了秦始皇,實行純法家思想治國,結果15年短命而終;漢宣帝以“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治國,使?jié)h代因此而強盛;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實行“王道”治國,結果僅存15年。從東漢至清朝,凡是靈活運用“儒法并用、德主刑輔”思想治國的,國家就走向繁榮昌盛;凡是偏離了這條治國思想主線,就會導致或專權暴政、人民揭竿而起,或是政治腐敗、民心怨恨的結果。

 

    2014年逝世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中國先秦學會原常務會長孟世凱評價李尚師,他獨立完成了一個重大理論性課題,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他根據有關文獻和新的考古成果,圍繞“治國思想主線”,以獨特的視角和思考,梳理出中國兩千載治國思想的主流:“隆禮重法”,這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對當今也具有借鑒意義。

 

    這位“宿儒”,身居山村,耐住清貧與寂寞,歷時三十余載,以心與魂熔鑄著長史。中國先秦史學會常務理事宮長為評價李尚師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天下河東,無出其右?!保ū緢笥浾?nbsp;邢兆遠 李建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