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1 北宋前期中央機(jī)構(gòu)表

附表2 北宋元豐新制中央機(jī)構(gòu)及其長貳表

附表3 兩宋諸殿學(xué)士等職名表

注:此表據(jù)《文獻(xiàn)通考·職官》8、《職官分紀(jì)》卷15、《古今合璧事類·后集》卷56、《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28、《宋會要輯稿·帝系》8之57、《宋大詔令集》卷164、《慶元條法事類》卷4、《宋會要輯稿·職官》7之1至21《學(xué)士》等制成。
附表4 路建置一覽表

注:此表據(jù)《玉?!肪?8、《宋史·地理志》、《元豐九域志》卷1至卷9、《宋會要輯稿·方域》5之10至44、王文楚《北宋諸路轉(zhuǎn)運(yùn)司的治所》(刊《文史》第28輯)等制成。
附表5 路監(jiān)司官一覽表

續(xù)上表

附表6 州府軍監(jiān)長貳官一覽表

續(xù)上表

附表7 縣長貳官一覽表

附表8 北宋前期文臣京朝官遷轉(zhuǎn)官階表

續(xù)上表

注:此表據(jù)《長編》卷435庚午條注文、《宋史·職官志》9《文臣京朝官至三師敘遷之制》、《宋會要輯稿·職官》56之2、 《宋史·選舉志》4等制成。并參俞宗憲《宋代職官品階制度研究》刊《文史》第21輯,及(日本)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 》第一章《宋代的文階》。
附表9 元豐寄祿官易舊官表

附表10 文臣京朝官寄祿官分左、右沿革表

續(xù)上表

續(xù)上表

注:此表據(jù)《宋會要輯稿·職官》56之17、19、21、27,《皇宋十朝綱要》卷21乙酉,《玉?!肪?19《元豐新定官制》,《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85乙丑、戊戌、己亥,《宋史·孝宗紀(jì)》2等制作。
附表11 選人七階名稱變化表①

注:① 此表據(jù)《石林燕語》卷3,《云麓漫鈔》卷4,《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51丁卯,《宋史·選舉志》4,《宋大詔令集》卷164《改將仕郎等御筆手詔》,《宋史·孝宗紀(jì)》2制成。 ②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79,紹興二十八年五月甲子:“詔將作、軍器監(jiān)胥長,自入役通及三十年,出職補(bǔ)將仕郎?!?
附表12 元豐前后兩宋文官(朝官、京官、選人)寄祿官階對照表

注:此表據(jù)《宋史·職官志》9《元豐寄祿格》、《宋會要輯稿補(bǔ)編》頁521等制成。
附表13 宋前期武臣橫行階遷轉(zhuǎn)表

注:此表據(jù)《職官分記》卷44、《宋會要·職官》35之4《四方館》、《宋史·職官志》6《東、西上閤門》及《長編》卷345等制成,并參照俞宗憲《宋代職官品階制度研究》(刊《文史》第二十一期)。
附表14 北宋前期諸司西班正使、副使階表

注:此表據(jù)《山堂先生群書考索·后集》卷21《官制門·武階類》、《長編》卷218辛巳、《職官分紀(jì)》卷44《東、西班》等制作。
附表15 諸司正使、副使易名對照表

注:此表據(jù)《宋大詔令集》卷163《改武選官名詔》、《宋史·職官志》8《官品》中華點校本頁4016制成。
附表16 大使臣的不同稱法表

注:(1)據(jù)《云麓漫鈔》卷4;(2)據(jù)《宋史·職官志》3《吏部尚書》;(3)據(jù)《職官分紀(jì)》卷44《橫行、東西班、大小使臣》;(4)據(jù)《宋會要輯稿·職官》56之43,《慶元條法事類》卷4《官稱》;(5)據(jù)《永樂大典》卷14629《吏部條法磨勘門·文武通用》;(6)據(jù)《職源·官稱》制成。又,如諸司使、副使、大使臣并稱,即此“大使臣”不包括諸使正使與副使。修武郎(內(nèi)殿崇班以上)為升朝官。
附表17 宋前期三班使臣、諸司使副遷轉(zhuǎn)表

注:此表據(jù)《宋大詔令集》卷163《改武選官名詔》、《古今合璧事類·后集》卷62《武階》、《宋會要·職官》56之37、《宋會要·兵》14之11、《長編》卷245癸亥、《宋會要輯稿補(bǔ)編》頁521等制成。
附表18 政和、紹興武官階表續(xù)上表

注:此表據(jù)《宋大詔令集》卷163《改武選官名詔》、《古今合璧事類·后集》卷62《武階》、《宋會要·職官》56之37、《長編》卷245癸亥、《宋史·職官志》9《紹興以后階官·武階》等制成。
附表19 內(nèi)侍階官名稱更動表

注:(1) 內(nèi)東頭供奉官以下與班官無直接遷轉(zhuǎn)聯(lián)系。 (2) 此表據(jù)《宋大詔令集》卷163《改武選官名詔》,《宋會要輯稿·職官》36之1、5、13、25,《宋史·職官志》6《入內(nèi)內(nèi)侍省、內(nèi)侍省》,《職官分紀(jì)》卷44《元豐八年諸兩省內(nèi)臣諸級》,《宋史·職官志》9《入內(nèi)內(nèi)侍省內(nèi)臣敘遷之制》制成。
附表20 宋代低級內(nèi)侍官遷轉(zhuǎn)階官表

注:此表據(jù)《宋會要輯稿·職官》36之1、5、13,《分紀(jì)》卷26,《宋史·職官志》9《入內(nèi)內(nèi)侍省、內(nèi)侍省內(nèi)臣敘遷之制》,《宋史·職官志》8《官品》制成。
附表21 宋前期入內(nèi)內(nèi)侍省、內(nèi)侍省宦官遷轉(zhuǎn)官階表

注:此表據(jù)《宋會要輯稿·職官》52之24《諸使雜錄》、《職官分紀(jì)》卷44、《長編》卷71己丑及《宋史·職官志》9《入內(nèi)內(nèi)侍省、內(nèi)侍省內(nèi)臣敘遷之制》、《宋會要輯稿·職官》36之13、25《內(nèi)侍省》等制成。
附表22 爵級與食邑、食實封表

注:本表據(jù)《宋史·職官志》9《爵》、10《敘階之法》,《玉海》卷134《景祐封國三等》、卷18《宋朝郡國名》,《朝野類要》卷 3《爵祿》,《卻掃編》上,《春明退朝錄》上,《玉堂雜記》卷2,《合璧后集》卷60《開國》、《國公》,《慶元條法事類》卷4《官品令》,《宋史·宗室》等制成。
附表23 文臣封爵加食邑、食實封例示表(以周必大為例)

續(xù)上表

注:此表據(jù)《周文忠公全集》卷首《周文忠公年譜》,《玉?!肪?34《景祐封國三等》,《宋史·職官志》9《爵》、10《敘階之法》等制成。
附表24 武臣封爵加食邑、食實封例示表(以岳飛為例)

注:此表據(jù)《金佗稡編》卷6、7、8《行實編年》,《金佗續(xù)編》卷2,《宋史·孝宗紀(jì)》3,《宋史·寧宗紀(jì)》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1甲戌,以及龔延明《岳飛官銜系年與考釋》(刊《岳飛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等制成。
附表25 外命婦名號表之一

注:此表據(jù)《宋會要·帝系》8之1《公主》、《鐵圍山叢談》卷1、《卻掃編》卷上、《宋史·職官志》3《吏部·司封郎中》等制成。
附表26 外命婦名號表之二

注: ① 政和二年改制,“夫人”不分國與郡,但政和六年之后則分國夫人與郡夫人。表姑從之。封母,夫人需加“太”字,如國太夫人等,郡、縣君為郡太君、縣太君等。 ② 武臣依文臣相應(yīng)官品,準(zhǔn)此。 ③ “宜人”原為“室人”,政和三年改名。 ④ 表據(jù)《宋會要·儀制》10之28、《宋大詔令集》卷164《改命婦封號》、《朝野雜記》乙集卷14《官制》、《鐵圍山叢談》卷1、《職源》等制成。
附表27 北宋《嘉祐祿令》四十一等請給表——宋代俸祿表格之一

續(xù)上表

續(xù)上表

續(xù)上表

續(xù)上表

續(xù)上表

注:本表據(jù)《宋史·職官志》11《奉祿》、《宋會要·職官》57之1至7《俸祿》等制成。
附表28 元豐改制后至北宋末文武寄祿官請受表——宋代俸祿表格之二

續(xù)上表

注:本表據(jù)《宋史·職官志》11《奉祿》制成。
附表29 元豐新制至北宋末職事官職錢表——宋代俸祿表格之三

續(xù)上表

注:本表據(jù)《宋史·職官志》11《奉祿·職錢》制成。
附表30 北宋文武內(nèi)侍官祿粟十八等——宋代俸祿表格之四

續(xù)上表

注:本表據(jù)《宋史·職官志》11《奉祿》制成,并參《宋會要·職官》57之7、8。
附表31 北宋《嘉祐祿令》差遣與帶職添支錢表——宋代俸祿表格之五

續(xù)上表

續(xù)上表

注:此表據(jù)《宋史·職官志》12《增給》,《宋會要·職官》57之8~15等制成,并參龔延明《宋史職官志補(bǔ)正》頁614~618校正之。
附表32 北宋前期給薪、炭、鹽、紙等物之官員表——宋代俸祿表格之六

注:本表據(jù)《宋史·職官志》12制成。
附表33 北宋前期月給餐錢之官司與官吏表——宋代俸祿表格之七

注:本表據(jù)《宋會要·職官》57之16制成。
附表34 兩宋文武官給元隨傔人衣糧表——宋代俸祿表格之八

注:本表據(jù)《宋史·職官志》11、12《元隨傔人衣糧》,及《宋會要·職官》57之88《俸祿》制成。
附表35 職名添支、貼職錢表——宋代俸祿表格之九

注:本表據(jù)《宋史·職官志》12《增給》、《宋大詔令集》卷178《立學(xué)士至直閣以上貼職錢御筆 大觀二年五月十三日》等制成。
附表36 大觀新定職名貼職錢、公使錢 ——宋代俸祿表格之十


注:本表據(jù)《宋大詔令集》卷178《允戶部尚書、詳定一司敕令左膚乞立學(xué)士至直閣以上貼職錢御筆 大觀二年五月十三日》制成。
附表37 南宋俸祿總表——宋代俸祿表格之十一

續(xù)上表

續(xù)上表

續(xù)上表

續(xù)上表

續(xù)上表

注:本表據(jù)《文獻(xiàn)通考·職官》19《中興重修寄祿官》、《宋史·職官志》12《南渡重修寄祿官》、《宋會要·職官》57之73、74等制成。
附表38 外任地方官職田十二等表——宋代俸祿表格之十二

注:此表據(jù)《宋史·職官志》12《職田》制成,并參《文獻(xiàn)通考·職官》19《職田》。
附表39 天文官遷轉(zhuǎn)官階表

注:(1) 元豐新制與南宋之制,均設(shè)判太史局官,以五官正判。 (2) 本表據(jù)《宋會要·職官》36之123、31之1、18之82及《慶元條法事類》卷4《職制 令》、《宋史·職官志》4《太史局》等制成。
四十五種引用書目簡稱全稱對照表

續(xù)上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