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達期——清初至清道光(1644-1850): 清代主要壺藝家
皇家用器落款: 行有恒堂(咸豐)、愙斎(光緒)、匋齋、寶華庵(宣統(tǒng)) 進入宮廷壺名家: 陳明遠、邵元祥、邵旭茂、惠逸公、項圣思、陳覲候、陳蔭尚、陳圣恩、王南林、陳鴻壽(曼生)、楊彭年、邵友蘭、
A. 文人風格——題詩作畫銘刻——文人壺
◎方曾三 清順治至雍正年間人,所制壺古樸渾成,敦雅絕妙,堅致不俗,以光貨居多,所傳壺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壺>,該壺四方端正,堅瘦工整,底為方氏篆字落款,書法有晉唐風格,此人之壺極為罕見,土胎之風化及顆粒變化相當嚴重,罕見。 號鶴峰,又號壺隱。清康熙、雍正年間入,他能自製自鐫,雕鏤兼長,製品多出新樣,銘刻書法講究古雅流利,具有晉、唐風格。他的作品,茶具、文玩無不精妙,名孚中外。除茗壺之外,文玩雅賞,更是有名。硯屏、梅根筆架、蓮心水盂,以及瓜果小品,均善長其技,如南瓜壺:此壺設計,取材於自然,壺身為南瓜型;瓜蒂為壺蓋,瓜藤為壺把,瓜葉捲成壺嘴﹔葉脈藤紋,均刻畫得逼真,是其代表作品之一?!蛾柫w名陶錄》上說他:「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自百年來,諸家傳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他與文人交往較多,與海寧人楊忠訥友誼最深,他為楊氏專製素砂器一批,據(jù)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腹僦衅G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這是對他作品的高度評價,他的作品國內(nèi)外均有收藏。 ◎ 陳漢文,清雍正、乾隆年間(1725-1795年)宜興人,或曰陳子畦之子,陳鳴遠之弟。工制茗壺,配泥有特長,尤善鋪砂,制品渾樸妍巧不讓前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陳漢文制四方小壺,壺身一邊飾堆花荷蓮;一邊飾陽文乾隆御制詩。另一作品為大方壺,都是使用堆花裝飾技法,底刻“乾隆年制”四字款,造型秀麗,制作工藝精湛,系為帝王所制的御用茶具。 ◎ 邵旭茂:(清康熙至雍正)多大壺,造工精 乾隆時人。逸公製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zhì)俱備,工巧一類,可與孟臣相伯仲,故世稱「二惠」,然贗品之多亦幾與孟臣等量。其泥色最奇,小壺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壺之古樸可愛也。孟臣製品渾樸精巧俱備,逸公則長於工巧,而渾樸不逮,故稍遜耳。疑逸公或為孟臣後輩,親承手法,故能相類若是。逸公書法無實體,楷行草書俱備,楷書尤有唐人遺意,而竹刀鋼刀均備,刻鐫或飛舞或沉著,非乾嘉後輩所逮也。 ◎ 金士恒 清雍正-乾隆年間制陶名藝人。 阿曼陀室是曼生向楊彭年( 1796-1850)訂購茗壺,印上阿曼陀室而向外販售,我們就應當把阿曼陀室看成是一個商號。商號阿曼陀室(從嘉慶17年---道光2年)。曼生死后, 阿曼陀室的生意繼續(xù)經(jīng)營數(shù)年,不知阿曼陀室印章由家屬接續(xù)經(jīng)營,還是由彭年接續(xù)經(jīng)營。阿曼陀室壺在當時是大量生產(chǎn)販售的商品,其素質(zhì)當然不可能是件件精美。曼生壺上“彭年”小章,我們不能看做是指楊彭年這個人,而應看做是指“彭年”這家作坊,這家作坊有3至9人。 ◎ 楊彭年:(清乾隆至嘉慶)不用木模,隨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曼生壺上“彭年”小章,我們不能看做是指楊彭年這個人,而應看做是指“彭年”這家作坊,這家作坊有3至9人。 嘉慶、道光間( 1796-1850)宜興製壺名手。荊溪(宜興古稱)人,生卒不詳。彭年弟寶年、妹鳳年,都是當時製壺高手,一門眷屬皆工此技,名聞一時。彭年善於配泥,所製茗壺,渾樸工致。傳大彬手捏遺法,漸少傳人,至彭年始復捏造之法,雖隨意製成,仍具天然之致。嘉慶間陳曼生(名鴻壽)作宰溧陽,與彭年合作製壺。世稱“曼生壺”,為世所珍。並嘗與瞿應紹合作製砂胎錫壺,柄上鐫有“彭年”印記。彭年製壺甚夥,大多是與陳曼生合作所製。汪慶正《上海博物館藏宜興陶器》(刊《宜興陶藝》,1990年香港市政局出版)﹕「上海博物館所藏的《陳曼生畫冊》中,有一幅畫面為砂壺一件及盛開的菊花,題有﹕“楊君彭年製茗壺,得龔、時遺法,而余又愛壺,並亦有製壺之癖,終未能如此壺之精妙者,圖之以俟同好之賞。西湖漁者陳鴻壽、曼龔父(章)”……這幅畫有二點特別重要:其一,是陳曼生對楊彭年的直接評價;其二,是畫出了曼生所謂最得意的砂壺式樣?!? ◎楊鳳年,清嘉慶年間制壺名藝人,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xiāng)人,楊彭年之妹。構思巧妙,浮雕精美,可與其兄媲美,是歷來公認最有名望的制砂壺女藝人,傳世作品較多,所制《風卷葵壺》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貴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藍,精美內(nèi)含,溫潤如玉?!吨穸螇亍烦首仙林€(wěn)重,壺體為毛竹段形,嘴、蓋、把,均以竹枝、竹葉裝飾,比例勻稱,疏密合度,工藝精巧,為壺中佳品,現(xiàn)藏于宜興陶瓷博物館。 嘉慶、道光間( 1796-1850)人。字石梅,一作石楳,又作石眉、石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卒不詳。與沈存周齊名,以精錫製成茗壺,作砂胎錫壺,為其創(chuàng)製。工鑑賞,多巧思,能畫,善墨梅,具蒼古之致,兼長人物花卉。篆、隸、行、楷,均勁逸有風致。尤精鐵筆,竹、石、銅靡不工。著有《壺史》,嘉、道以來名士題詠殆遍。清?蔣茞生《墨林今話續(xù)編》︰「朱石梅堅,山陰人,工鑑賞,多巧思。沙胎錫壺,是其創(chuàng)製。著有《壺史》一冊,嘉、道以來,名士題吟殆遍?!姑駠?談溶《壺雅》續(xù)(《國學論衡》1934第四期)︰「朱石梅(堅)以壺錫名於時,間作砂壺,亦殊精雅。夢園藏其“**笠樣”一壺,用陳曼生銘,而署石梅款,把下有“彭年”二字小印,底有“有味無味齋”印。夢園云︰由徠以茶事名齋者,罕有若是之典雅?!怪靾宰淠昶呤N。 據(jù)《陽羨砂壺圖考》記載,潘仕成字德畬,為清道光廣東番禺人。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製專屬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餽贈。潘氏訂製的砂壺形制固定,且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 字「潘」字印。由於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稱為「潘壺」,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見楷書無印邊者,或以鐵刃陰刻者,亦有將陶人名印鈐於蓋內(nèi)者。 嘉慶、道光間( 1796-1850)宜興壺藝名手。江蘇宜興上岸(上袁)里人,生卒不詳。年少就有大名,秉性剛烈,情趣閑逸,藝技超群,作品渾厚、精到、大度,為宜興砂藝一代巨匠。大亨壯年便死於亂世,傳世作品無幾,在清代時,大亨製壺,已被嗜茶者視為珍寶,“一壺千金,幾不可得。”清.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邵大亨所長,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其掇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饗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焉。注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長注尤古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趦?nèi)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內(nèi)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邵大亨,約生於乾隆晚期,歿於道光末年?!桓那宕鷮m廷化繁縟靡弱之態(tài),重新強化了砂藝質(zhì)樸典雅的大度氣質(zhì);既講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適用,又表現(xiàn)出技巧的深到,成為陳鳴遠之後的一代宗匠。筆者(顧景舟)自習藝開始,以之為畢生孜孜於斯道技藝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諦,遂得以奠定基礎?!趧?chuàng)作上注意把握靈感,正如高熙所說:“或游覽竟日,或靜臥逾時,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否則終日無所作,或強為之,不能也?!薄勾蠛嗥犯窀哔F,秉性剛烈。清.光緒《宜興荊溪縣新誌》:「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壺),購選泥色招入署,啗以重利,留之經(jīng)旬,大亨故作劣者以應,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贡憩F(xiàn)了大亨堅貞不屈的可貴性格。 ◎潘虔榮 字壺軒,清代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制壺藝人。 ◎蔡錫恭(少峰),乾?。拦饽觊g的吳門望族,性嗜紫砂壺收藏。蔡錫恭題款的紫砂壺,大都由紫砂大師楊彭年制作。 當年因游宜興玉女潭有“帝命主蘇山,功成有申錫”之句,而取此義,名為申錫,篤志壺藝,且善雕刻。制品喜用白泥(本山綠泥)配制,精者捏造,巧不可階,若尋常之品,每用模制。鑒賞家能辨之。所制壺,壺底多鈐“茶熟溫香”陽文篆書方印,蓋內(nèi)有“申錫”陽文楷書小印。把梢下有“申錫”二字篆章。申錫常和朱石梅等文人合作。《陽羨砂壺圖考》稱:陽羨壺藝能蔚為名家者,當推其為后勁,后此則有廣陵絕響之嘆矣。 清道光-同治年間制陶名藝人。據(jù)光緒《宜興縣志》記載:德休“百藝極精,凡茗壺、花盆、杯盤及一切書案陳設器具,色色工致,為一時之冠”。 ◎梅調(diào)鼎,字友竹,晚號赧翁,慈溪人(今江北區(qū)慈城鎮(zhèn))。道光十九年(1839)-----光緒三十二年(1906)。工書法,在紫砂壺上刻書畫,自成一派。一位梅骨竹心品自高的寧波書法名家。 在今寧波慈城創(chuàng)辦了梅調(diào)鼎玉成窯,還聘請慈城篆刻家丁山農(nóng)、宜興制壺名家何心舟、王東石等制壺,同時也有任伯年、胡公壽等一些文化名人參與其中。梅調(diào)鼎玉成窯都是文人之間相互饋贈把玩且傳世不多,作品除了紫砂壺,紫砂花瓶、花盆外,也有紫砂筆筒、水盂、筆洗等文房四寶。創(chuàng)作精良,多有落款。 ◎林園。 同治 光緒年間成就最高的紫砂藝人,常和梅調(diào)鼎合作。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間制陶名藝人。 ◎王東石 清道光-同治年間制陶名藝人。制壺善仿古,刻工精細,制壺監(jiān)刻銘,技藝之巧,匠心獨具,當時文人雅士善與其配合制壺,所傳壺器多且精,如一<東坡提梁壺>,型式藝全,設計的恰到好處,壺身由山民刻銘! ◎黃玉 麟(1842-1913)清道光至民國初年宜興上袁村人?!痘×鈮亍?、《雪花提梁》、《掇球》、《供春》、《魚化龍》。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黃玉麟受聘于大收藏家吳大澂府上為其仿古創(chuàng)新,精品迭出。吳大澂歷任廣東、湖南巡撫,喜收藏、愛古董,常請紫砂名手至府中作壺,壺底鈐「○齋」陽文篆書款。 ◎吳大澂 在晚清的紫砂壺史中,吳大澂聘黃玉麟及其他人,為其做壺,史料中常提起,較為可信。但像《陽羨砂壺考》云︰「碧山壺館藏愙齋紫砂大壺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臺灣巡撫……?!菇袢巳砸茅U「此壺制於甲午(1894)年,正當吳大澂任臺灣巡撫,師敗於日本之年,或如張虹謂,「紀之以寄概」。(見《宜興紫砂珍賞》顧景舟主編,頁149,三聯(lián)書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麼大了。 關於吳大澂事蹟,國內(nèi)有多種書籍刊載,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先生著有《吳愙齋先生年譜》一書,惜至今未能讀到。至於吳大澂有沒有做過臺灣巡撫,我所見到的一些資料,均未提到。至於吳大澂何時參與紫砂壺事,聘黃玉麟及其他人為其做壺,可從現(xiàn)存的紫砂壺傳器中帶有確切紀年款的茗壺中尋找答案。 ◎ 邵友廷,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宜興上袁村人,精工壺藝,尤其善于制作鵝蛋壺和掇球壺。邵友廷成名于邵大亨之前,是近代制壺名家程壽珍的養(yǎng)父。他制作的紫砂壺大多工整、規(guī)矩,尤其擅長制作方圓器和加彩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