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從農村地區(qū)大量涌入曼谷等地的勞動人口則在城市中形成了一個低收入的下層人群。這些下層百姓與曼谷地區(qū)的中上層富裕市民間的利益紛爭,便是這幾年泰國政局極端動蕩的根本原因。 英拉政府修建高速鐵路的初衷,就是為了要在泰國的欠發(fā)達地區(qū)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這種建設來拉動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從而彌合日益擴大的階層對立。 要知道,她和她兄長的政治基礎正是廣大農村的低收入民眾。從這一點來看,日方提出的方案只盯著曼谷的富裕人群,只考慮到經濟收益,而完全罔顧英拉政府的深層考慮。 所以說,日本人的“挑肥揀瘦”鑄成了他們在與中國競爭中的敗局。
反觀我國的方案,充分考慮到了泰國政府關心的問題,所以不僅主動選擇了施工難度大的線路,而且還許諾在技術輸出和貸款融資方面提供最大限度的優(yōu)惠。 這兩點,尤其是融資一項,恰恰是目前經濟衰退,財政困難的日本無法給予的。 從日本對外出口鐵路技術和成套設備的歷史記錄來看,他們的第一筆重要訂單是上世紀60年代印尼鐵路系統(tǒng)電氣化改造時獲得的。當時,川崎重工為印尼的鐵路系統(tǒng)提供了20列旅客列車。 除此之外,臺灣地區(qū)捷運系統(tǒng)的技術輸出和日本鐵路最值得一提的業(yè)績便是2009年日立制作所為英法海峽隧道提供的40列海底高速列車(英國代號395型列車)。這是近年來日本鐵路出口的最重要的成果。 最近,盡管安倍晉三一再向美國兜售自己的高速磁懸浮鐵路建設方案,然而目前日本國內對于建設從名古屋到東京的磁懸浮線依然遠未達成一致意見,美方就更看不到有什么積極響應的意向。
從根本來說,像泰國這樣財力有限的國家要獨立承擔建設一套高鐵系統(tǒng)的工程力有不逮,如果真要落實的話,無論是我國還是日本都必須提供充足的金融信貸保證。 問題在于,日本人僅僅把眼光盯在泰國的這一條鐵路之上,當他們只考慮如何在這條線上保證利潤,保證泰國盡快還清貸款時,我國的規(guī)劃則是將之納入到貫通整個中南半島直抵馬六甲海峽的國際交通運輸網絡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