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邑與“汧渭之會”是秦人早期的兩個重要的都邑,秦邑是秦人稱秦之地,“汧渭之會”為秦人正式入駐關(guān)中的起點。秦人這兩個都邑文獻記載較少,其確切地點歷來是學者探討爭論的話題。筆者結(jié)合文獻記載與考古發(fā)掘資料分析研究,認為秦邑與“汧渭之會”同在一地,其地望應在今寶雞市千河與渭河交匯處的陜西省鳳翔縣長青鎮(zhèn)孫家南頭村一帶。
秦邑為秦人第一座都邑
《史記·秦本紀》載,非子為周王室養(yǎng)馬有功,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讓他“邑之秦”。自此,犬丘大駱一族遂分為兩支,非子一支居秦,而大駱一支仍居犬丘。到周厲王時,犬丘大駱一支為西戎所滅。
在談到秦人首次遷都問題時,許多人往往認為秦人由西犬丘遷至秦。非子建立附庸國前,秦人尚未建立國家,仍是一個小部落。也就是說,在非子稱秦嬴前,西犬丘雖為世居之地,但不能算作秦都邑。非子稱秦后,西犬丘與秦邑雖同時存在,但只有秦邑才可稱為秦都,秦人的第一座都邑應為秦邑。
秦邑是秦人稱秦之地,在秦人的歷史中,非子“邑之秦”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大事。通過“邑之秦”,非子不僅獲得“秦”之封號,且得到了“汧渭之間”的大片土地,建立了自己的都城秦邑,使嬴氏的一支從偏僻的隴西向東發(fā)展到了渭水流域,為以后秦國的正式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秦邑與“汧渭之會”同在一地
關(guān)于秦邑的地點,有甘肅清水或秦亭、張家川、陜西興平等說。筆者認為,周孝王封賞非子,目的是激勵他養(yǎng)好馬,更好地為周王室服務。所以,非子封地應當在養(yǎng)馬區(qū)域之內(nèi)。而清水、張家川和興平,已不在汧水流域之內(nèi),非子方 50里以下的附庸封地,不可能延伸到那么遠。
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申侯的反對。申侯是一個可以左右西周王朝社稷的人物,西周末年的周幽王就為申侯聯(lián)合犬戎所殺。周孝王欲廢嫡立庶,已經(jīng)引起了申侯的反對和犬丘大駱一族的不滿,在這種情況下,非子回到西犬丘附近營建都邑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非子“邑之秦” 143年后,其第 6代繼位者秦文公東獵至“汧渭之會”。非子在位 48年,與秦文公到達“汧渭之會”不足百年。非子之后,史料明確記載的是秦莊公居犬丘,秦人以秦邑為都邑的時間可能更長。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秦人對自己稱秦之地應該不會忘記。所以秦文公到達“汧渭之會”后,才理直氣壯地宣布此地是“我先秦嬴於此”之地。
在秦文公宣布“我先秦嬴於此” 524年后,其第 28代繼位者秦王嬴政亦來到此地,舉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禮。那時的秦王嬴政可以選擇的加冕之地很多,卻偏偏選擇了位于“汧渭之會”的蘄年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這里是秦人稱秦之地,是“我先秦嬴於此”之地。
“汧渭之會”在鳳翔孫家南頭村
秦邑因秦人早期勢單力薄、歷史遺跡較少,運用考古技術(shù)確定其具體地點目前尚有難度。但“汧渭之會”時期,秦人已成為諸侯,都邑規(guī)模較為成熟,考古發(fā)掘遺跡也較多。如果說秦邑與“汧渭之會”同在一地,那么確定了“汧渭之會”的地點,也就確定了秦邑的地點。關(guān)于“汧渭之會”的具體地點,有戴家灣、李家崖、魏家崖和孫家南頭村等說法,綜合考古發(fā)掘和文獻研究,筆者認為今鳳翔縣長青鎮(zhèn)孫家南頭村一帶可能性最大。
從地望來看,孫家南頭村距今汧河與渭河交匯處不遠,屬于“汧渭之間”的大體范圍。此地有汧河和渭河兩個天然屏障,是理想的戰(zhàn)略防御地形,可以有效防御汧河西岸和渭河南岸的戎狄侵擾。更為重要的是,此處還可虎視東邊“岐以西之地”。
從秦人東進路線來看,汧河沿岸既有隴山以西的大后方,又有秦襄公所建“汧邑”軍事基地。從目前汧河流域考古發(fā)掘的遺址來看,上游有隴縣邊家莊遺址,中游有千陽尚家?guī)X遺址和走馬棱遺址,下游有孫家南頭遺址。可以看出,整個汧河沿線已經(jīng)為秦人所控制,秦人可在此放心地發(fā)展。
從考古發(fā)掘來看,孫家南頭村一帶曾發(fā)掘出周秦時期的墓葬 130多座和西周時期的人類生活聚居遺址,在其附近發(fā)現(xiàn)西周和春秋時代的建筑基址多處。其中一座中型墓葬隨葬有六鼎四簋,并有一大型車馬陪葬坑,為“汧渭之間”范圍內(nèi)迄今發(fā)掘出的結(jié)構(gòu)最大、級別最高的秦國貴族墓葬。
從時代來看,孫家南頭遺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周和春秋早中期,且一直沿用至西漢時期,此地不僅有秦人的墓葬群,還有城址;不僅有蘄年宮、囊泉宮,還有西漢時代的漕運碼頭、倉儲遺址,這也說明在秦文公之后,此地仍存在較長時間的繁華。
從祭祀習俗來看,“汧渭之會”附近有秦文公所設(shè)鄜畤。有學者考證鄜畤就在孫家南頭村鄰村馬道口村。馬道口村曾出土羽陽宮鼎,《長安獲古編》載有囊泉銅鋗、囊泉宮銅鼎,《小校經(jīng)閣金文》載有囊泉宮鐙。這些鼎、鋗、鐙等器物很可能就是鄜畤的祭祀禮器。鄜畤的設(shè)置與“汧渭之會”有密切關(guān)系,若鄜畤在此,“汧渭之會”都邑當在附近。
從史料記載來看,《元和郡縣志》載,“秦城在隴州東南二十五里。秦非子養(yǎng)馬汧、渭之間,有功,周孝王命為大夫?!泵鞔_指秦城為非子所建都邑,其所指位置恰好在“汧渭之會”范圍之內(nèi),也與今孫家南頭村一帶相吻合。
最為關(guān)鍵的是,秦人為何要建都“汧渭之會”?為何要選擇在孫家南頭村立足,那就是秦文公所言,這是“我先秦嬴於此”之地。正因為此地是秦人稱秦之地,在秦人心目中如同圣地,所以后來秦文公才東獵至此,秦王嬴政才選擇在此加冕。
按照秦人的建都規(guī)律,正式都邑一般有城址、宗廟、畤和陵墓區(qū),臨時城邑也至少應具備城址和陵墓兩部分。孫家南頭距今千河與渭河交匯處不遠,其附近有秦人墓、城、宮、畤等方面的考古發(fā)現(xiàn),符合秦人營建都邑的習俗。所以,“汧渭之會”應在今鳳翔縣長青鎮(zhèn)孫家南頭村一帶,也就是說秦邑與“汧渭之會”同在孫家南頭村一帶。(楊曙明 作者系陜西省社科院寶雞分院特約研究員,寶雞周秦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寶雞炎帝研究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