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陜西省鳳翔縣長青鎮(zhèn)孫家南頭村
時代:戰(zhàn)國(秦)、漢
級別: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家南頭宮殿遺址位于三畤塬秦故都雍城西,距離雍城不到20公里,西臨汧河河谷,蘄年宮就位于三畤塬邊高臺地遺址內(nèi)。蘄年宮,又叫祈年觀,其始建年代在文獻記載中有兩個,一個是成書于東漢末年,著錄古長安秦漢宮殿的專著《三輔黃圖校注》曰“蘄年宮,穆公所造”,即公元前659年至621年之間。于成書于東漢初班固撰《漢書·地理志》雍縣注云:“祈年宮,惠公起?!?/font>即戰(zhàn)國秦惠公時期,即公元前399年至前387年之間。史學界認定班固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蘄年宮是秦惠公為祭祀后稷祈求豐年而專門修建的,此后又作為秦漢帝王祭祀五疇和先帝的齋宮。公元前238年,嬴政宿雍城蘄年宮行冠禮,假宦官長信侯嫪毐竊用秦王御璽和太后璽,調(diào)縣卒、官衛(wèi)士卒官騎攻擊蘄年宮,發(fā)動叛亂,被嬴政剿滅,嬴政車裂嫪毐,滅其三族。《史記·秦始皇本紀卷六》載:“九年,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帶劍。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fā)縣卒及衛(wèi)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







在孫家南頭村宮殿遺址未發(fā)掘前,按《史記·呂不韋列傳》載:“上之雍郊,毐恐禍起,乃與黨謀,矯太后璽發(fā)卒以反蘄年宮。”北魏《廟記》曰:“蘄年宮在城外。”南朝宋裴骃撰《史記·集解》云:“蘄年宮在雍”。以上史料均記載蘄年宮在雍城(今陜西鳳翔縣)西郊外。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雍城西郊考古調(diào)查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宮殿遺址。1982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隊在鳳翔縣城西南三十余里的孫家南頭村堡子壕遺址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一秦漢建筑遺址,早年間“蘄年宮當”就在附近出土。其后又在周邊發(fā)掘了大量的秦墓。文化堆基層上下疊壓,最上層為漢代,下層為秦代和戰(zhàn)國秦文化層。1996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對堡子壕遺址進行了科學試掘,這次試掘在秦代文化層和戰(zhàn)國秦文化層中共出土“蘄年宮當”16品,其中8品己殘,瓦當均呈深灰色,當面模制,較平整,邊輪較窄,當背采用筒瓦及當面套接后用泥拍打整修法制作,所附的筒瓦內(nèi)飾布紋,外飾繩紋,瓦徑大致相同,約16厘米多,當心為圓乳釘紋,乳釘外用雙十字線作分區(qū),“蘄年宮當”四字小篆均勻分布于四扇面之中。其中“蘄年”二字位于當面右側(cè),“當宮”二字位于當面左側(cè)。與“蘄年宮當”同時出土的還有一批制法基本相同的“橐泉宮當”,“來谷宮當”、“竹泉宮當”及秦代的夯土殘墻和戰(zhàn)國時期房屋倒塌堆積層。由此確定了秦漢蘄年宮準確位置,也確定了蘄年宮和橐泉宮同處于一宮城內(nèi)。橐泉宮,因橐泉而得名。在這次考古試掘中,在蘄年宮附近也發(fā)現(xiàn)了一古泉。這和三國魏文帝時期編撰的《皇覽》曰:“秦穆公冢在橐泉宮祈年觀下”,以及《漢書·劉向傳》云:“秦穆公葬于雍城橐泉宮祈年館下。”記載是一致的。橐泉宮始建晚于蘄年宮,據(jù)南朝宋裴骃撰《史記·集解》云:“橐泉宮秦孝公造”,即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橐泉宮和蘄年宮從秦一直沿用至漢代中葉?!?font face="楷體_GB2312, 楷體">三輔黃圖校注》云:“秦之橐泉宮漢代仍沿用?!碑斎贿€有漢代的“橐泉宮鼎”和“蘄年宮當”出土。








(此圖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2004年在距離蘄年宮遺址西600米處,汧河東岸的一級臺地上發(fā)現(xiàn)了西漢時期碼頭和倉儲基址,出土了“長生未央”瓦當、云紋鋪地磚、板瓦等建筑材料,以及五銖、貨泉、貨布、“大泉五十”等銅錢。還有鐵樺、鐵鏟、鐵斧等鐵器,糧食碳化合物。通過考古發(fā)掘證明,西漢時期在雍城西汧河岸邊設(shè)立過水運碼頭和倉儲,為都城長安通過汧河漕運籌集糧食,或者是為了通過渭河和汧河漕運為皇帝在蘄年宮祭祀存儲物資。這也說明蘄年宮作為秦雍城故都,至漢代其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