汧渭之會(鳳翔縣長青鎮(zhèn)孫家南頭村)—秦國第四個都城,秦人稱秦的地方,秦始皇加冕典禮之地 長青鎮(zhèn)馬道口村是新石器時代和東周時期的“馬道口遺址”,1973年在這里發(fā)現(xiàn)一件西漢銅鼎,上有“羽陽宮鼎”“今汧共廚”等銘文。 長青鎮(zhèn)長青村有西周時期的“化原遺址”,1975年這里出土了西周早期的“公父乙”銅甗和青銅爵。 長青孫家南頭村臺塬之上是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著名的“蘄年宮”遺址。20世紀80年代初,一個尋常的傍晚。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隊的幾位學者在進行野外考古勘察時,在陜西省風翔縣長青鎮(zhèn)孫家南頭村堡子壕的一處斷崖上,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秦漢建筑遺跡。土層中一件瓦當顯露在考古學家面前。經過清理和刷洗,可以看到瓦當上面的四個字:“蘄年官當”。這是當年蘄年官使用的瓦當。由此斷定,秦國著名的蘄年宮就在孫家南頭村。秦惠公時建,秦孝公時稱橐泉宮。 為了配合配合陜西東嶺ISP重點工程建設,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鳳翔縣博物館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在鳳翔縣長青鎮(zhèn)孫家南頭村西一帶,對該工程項目占地約70萬平方米范圍內的古墓葬和古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此次發(fā)現(xiàn)周、秦及漢代以后各時期墓葬和車馬坑191座,其中先周與西周墓葬35座,春秋秦墓和車馬坑91座,宋元時期墓葬9座,以及未被發(fā)掘的近代墓葬56座,另外,還發(fā)掘出西漢時期汧河碼頭大型倉儲建筑遺址。有此可見汧河東岸的長青鎮(zhèn)這一區(qū)域在先周、西周時期就有居民生活居住,到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時期發(fā)展至鼎盛期。 隴縣、千陽、鳳翔等地,汧河流域土地肥沃,地理條件優(yōu)越,自古以來就是古代居民重要的生息繁衍之地,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史前時期即有聚落分布于此,自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老官臺文化開始至龍山文化,汧河流域與渭河流域的古文化面貌別無二致。商周之際,汧河流域正是秦人的重要活動區(qū)域,秦人在隴山以西先后為商周王朝“在西戎,保西垂”。 西周孝王時,非子被封召于汧渭之間為周王室牧馬,非子邑于秦,號曰秦嬴,這是秦人第一次越過隴山東行的記載;周宣王時,“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秦仲戰(zhàn)死,其子莊公帥兵破西戎,宣王遂將西戎之地封給秦仲的后人。周平王東遷后,由于秦襄公護送其東遷有功,始封為諸侯,并許以岐以西之地,秦人便越過隴山,逐漸向關中地區(qū)遷徙,其中九處都邑經八次遷徙,歷史上稱為“九都八遷”。 秦人遷都路線圖 秦國遷都較完整的路線: 1、西垂(殷周時對西方邊地的泛稱,相當于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 2、秦邑(甘肅天水市清水縣) 3、汧邑(陜西隴縣南) 4、汧渭之會(陜西省鳳翔縣西部長青鎮(zhèn)孫家南頭村) 5、平陽(陜西寶雞陳倉區(qū)) 6、雍城(陜西鳳翔縣) 7、涇陽(陜西涇陽北) 8、櫟陽(陜西西安) 9、咸陽(陜西咸陽市東) 據(jù)文獻記載,“秦襄公二年,徙都汧”,“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由此可見,汧河流域曾是秦人遷徙的重要路徑,汧與“汧渭之會”是秦人遷徙過程中重要都邑所在。秦人自非子為周王畜,秦仲為大夫到襄公始國,直至文公東獵,這個逐步壯大的部族往復活動于西垂與汧渭之間,正是在汧河流域完成了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的躍進。 西周時期千河流入渭河的地方在現(xiàn)在鳳翔縣長青鎮(zhèn),那里就是當年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從天水來到關中為周王室牧馬的汧渭之會。據(jù)《史記·秦本記》記載,周孝王時代,生活在天水、禮縣一帶的秦人先祖大駱小兒子非子因擅長養(yǎng)馬,被周天子召到今鳳翔縣汧渭之會的地方為周王室養(yǎng)馬并因此立功受封,周王室將非子封于秦,邑于秦亭——即張家川縣城南,中國歷史上一個全新的部族——秦族由此誕生。 汧渭之會還從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年)到秦憲公二年(公元前714年)做過秦人從天水東遷后48年的都邑?!妒酚洝で乇居洝氛f:“三年(公元前763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 周平王東遷之后,秦人的勢力才逐漸發(fā)展到關中地區(qū)的西部,沿渭水東下進關中后,先居于汧渭之會(今鳳翔縣長青鎮(zhèn)孫家南頭村,汧河之畔),遷平陽(陜西寶雞市陳倉區(qū)),再遷雍(陜西鳳翔南)。雍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系東西交通的樞紐和通住巴蜀的咽喉。秦人在此建筑城邑和宮殿,居住達294年之久。為了同東方的魏爭霸,秦獻公二年(前383年)又東遷櫟陽(陜西臨潼縣東北),櫟陽的戰(zhàn)略地位是“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史記·貨殖列傳》)它作為秦都有34年之久。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就是先在櫟陽開展的。后來,秦又遷都于渭水之濱的咸陽。咸陽北依高原,南臨渭水。渭水、黃河航運,給秦人以莫大的便利。 |
|
來自: 與春天同行 > 《探索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