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燊 開始我并不知道宋代大文人秦觀的遺骨埋在無錫惠山這回事。去年秋末的一天,無錫日報的兩個朋友跟我聊到秦觀,自然也就說到了當(dāng)?shù)卣匦滦藿ㄇ赜^墓這個事實,著實勾起我前去探訪拜謁的興致。這兩年來,每逢公休日我常在頭茅峰至三茅峰的山間散足,頭等目的當(dāng)然是鍛煉身體,汗出得爽利,山間的空氣又是那么清新潤肺。其次,也要順便看看那些散落于青巒溝壑間的舊建筑,“溫故”那些老得掉牙的歷史人文掌故。 沒想到在山里走了近兩年,居然忽略了這么一個大家伙,慚愧呢。 我有一老同事小蔣,對中藥頗有研究,常去山里探尋采集,就是說,他的山齡可比我悠久多了。隔天問他,他說好多無錫人都不知道這事,外地人也就可以想象了。然后他用手比劃著,在空氣中給我大致勾畫了一張路線圖,說,你真該去那兒瞧瞧,很不賴。 秦觀這人,我自不必多介紹,中國詞史上的婉約派代表,“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不光詞寫得好,詩和散文也很有造詣,是宋代的大文人。 去之前,我特意復(fù)習(xí)了點秦觀的詩詞,找找感覺。然后便讀到他的一首《好事近》,唉,真是人生如幻,欲言又止。 兒子秦湛將他的遺骨遷葬于無錫惠山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云當(dāng)面化龍蛇,夭矯轉(zhuǎn)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公元1096年薄春,臨近知天命之年的秦觀在處州(今浙江麗水市)監(jiān)酒稅期間,寫下這首著名的《好事近》。 如果把時間往前推兩年,北宋因朝廷斗爭,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被貶謫到嶺南(今廣西一帶),身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秦少游亦不能幸免。紹圣三年,秦觀被控告編修《神宗實錄》記述不實,貶到處州任監(jiān)酒稅。 或許我們可以想象,這位宋代的詞人是酒后站在萬象山的石階上,遙望對面的括蒼勝景南明山,以及兩山間的一條洗練江水和山下隱約可見的街市人群,寫下這首詞的。想象他當(dāng)時的心境,想象他對往昔的追憶和對未來的不可知。春天,萬物復(fù)蘇,自然界的一切多么引人入勝,而仕途坎坷前途未卜,所以醉眼望去,連南北都不能分辨。 4年后,即1100年,已離開處州3年的秦觀,在雷州接到朝廷的詔書,他在那年7月啟程回京師,8月份路過滕州(今廣西藤縣),小住,當(dāng)時他的身體狀況從各個方面來說,都還不錯。8月12日這天,少游先生喝了點酒,有點兒不勝酒力,一個人臥躺在下榻處的光化亭里。我們很難猜測他在醉意中想到了什么,也許他回憶起了當(dāng)年醉臥處州古藤陰下,了然不知南北的往事。也許想得更多更遠。后來他感到渴了,大聲要水喝,家人趕緊端來一盂水,秦觀扶醉注視著器皿中的水,笑了,他從水里看到了什么?他就這樣在酒醉中笑著離開了人世,享年52歲。 關(guān)于這首《好事近》與秦觀的最終死于滕州,元人王仁輔在《無錫縣志》中寫道:“初,先生……常賦小詞有云:‘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笞溆陔?,葬后(墓)上產(chǎn)紫藤一本,圍數(shù)尺,纏錯古松,狀若偃蓋。人傳以為朕兆?!?br> 秦觀死后,其墓原建于他的故鄉(xiāng)高郵。南宋紹興初年,他兒子秦湛任常州通判,遂將秦觀的棺柩遺骨自高郵遷葬于無錫。關(guān)于這里面的淵源因由,我們可以追溯到宋元豐二年(1079年),當(dāng)時秦觀與蘇軾、參寥來無錫惠山瀏覽山色美景,曾寫下《同子瞻賦游惠山三首》,表露了他對無錫山水的熱愛,他生前也曾說過“俯仰佳覽眺,悠哉身世忘”,甚而表達了“巖阿相與鄰”的愿望。因此兒子秦湛實現(xiàn)了他的遺愿,將他的遺骨遷葬于無錫惠山,讓他日夕與青山明月做伴,與清風(fēng)草木為鄰,迄今已有900余年。 選擇這樣一處幽靜地方安息 2008年11月末,冬天,一個有太陽的早上,我出發(fā)了。有兩條線路可供我選擇,一條走河埒口的青山公園,直接上二茅坪。但我選了另一條,走錫惠公園,因為我約了朋友J結(jié)伴。 這條路線的大概走向是,錫惠公園上到頭茅峰,然后往西,踩一條坡度平緩的狹長山道到二茅峰,繼續(xù)往西下到二茅坪。這時一條盤山公路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朝西北向上是三茅峰,也是我經(jīng)常光顧的。如果朝西南方向往下走,不出五分鐘,便能抵達目的地,同行者對此很肯定。 陽光很好,天空蔚藍,兩邊的樹木香樟和松柏居多,顯得郁郁蔥蔥,往南望去,山下的屋舍田地清晰可見。到了,公路轉(zhuǎn)彎處,一個牌坊站在那兒,“東南淮海,國士無雙”的字句撲入我們眼窩,淮海先生(即秦觀)是配得此評的。墓地修在二茅峰南坡蔡龍山,拾階而下,鋪滿松針的山道繞出一個大弧圈,坡度開始陡峭,越往西越平緩,終于來到一開闊地,南邊山下正是一片大山谷,朝北仰首看去,二茅峰隱約可見,想來秦湛為父親選擇這樣一處幽靜地方安息,很費了點心思。 是的,幽靜,幾乎便是秦觀文字內(nèi)的氣息。墓地足有400多平方米,周圍筑著一圈山石矮墻,矮墻之外全是高大植物,于是在空中形成一個400多平方米的巨大豁口,明媚的陽光從豁口射進來,仿佛是種永久的安慰,深深撫慰著秦觀的墓碑,它能撫到秦觀那顆幽靜的心臟嗎?“秦龍圖墓”,墓碑是清代嘉慶年間所立,“直龍圖閣學(xué)士”的封號卻是1130年由南宋朝廷所追贈的。一個人,在他死后30年得到一個光耀的封號,說明了什么呢?我想,這個對秦觀來說已經(jīng)無足輕重了,這樣的補償無足輕重。 五株香樟,直挺挺守在墓地南邊,像五個忠誠的侍衛(wèi)。一個小水潭,在墳的東北側(cè),潭內(nèi)積水淺而清澈,石壁間碧綠的蕨類參差有致,在冬日的陽光下愈見精神。我忽然有些恍然,陷入到追思的情緒中去。 是那些瑰麗詩篇留住了他 幾乎可以肯定,秦觀不是當(dāng)政客的料,這是他內(nèi)在氣質(zhì)決定的;他創(chuàng)作詩詞和散文卻是一流好手,這也是他的內(nèi)在氣質(zhì)使然。 “莫嫌天地少含弘,自是人生多褊窄。爭名竟利走如狂,復(fù)被利名生怨隙?!薄皬拇怂讘B(tài)兩相忘,笑指青山歸來得?!边@些,是他仕途遇挫后的詩句,仿佛看破一切,已然掙得一個自由身。但秦觀畢竟缺少蘇軾那種曠達、率真、豪放不羈的性情,那類性情,簡直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不受外部環(huán)境所左右的。秦觀的性格與蘇軾相比,顯然要內(nèi)斂而抑郁得多。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shù),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在處州任上沒呆多少日子,秦觀再被貶到郴州(今湖南東南部),上面這首《點絳唇·醉漾輕舟·桃源》便是他在郴州期間所作。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就在郴州以北,多么令人神往。他酒后微醉,在夢中隨輕舟前去拜訪,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是在悔恨自己誤入仕途,落得眼前被貶黜的結(jié)局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雖然也是篇逃避現(xiàn)實的文字,但無疑要澹泊許多,灑脫許多。 如果說,這首《點絳唇》多少還帶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渴求之心,那么,秦觀同樣寫于郴州任上的另一首可稱得上輝耀宋代詞史的《踏莎行》,簡直就在用文字暗泣自身的不幸了?!办F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保ㄇ赜^《踏莎行》)無限凄迷落寞、鄉(xiāng)愁離恨盡在其中。依我看,這便是秦少游真實的性格寫照。 是的,我要說的就是這個:詩為心聲,文顯性格。身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的秦觀,寫作路子完全不同于蘇軾,他的文字內(nèi)斂、婉轉(zhuǎn)、節(jié)制,有時甚至在一種近乎壓抑的氛圍中釋放著什么,這些難道不是由他的性格造就?要知道,他的老師蘇東坡也是被一貶再貶之人,但東坡先生的文字完全不是那個調(diào)。 在郴州任上的日子,正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那時他正當(dāng)壯年,正是一個有志之士建功立業(yè)、走馬倜儻的好時光,但命運把他閑置在一個窮僻山野,命運,似乎還不打算一下子把它的心酸玩笑開完。我仿佛能清晰望見他,這個宋代婉約派詞人的代表人物,那張枯槁憔悴的臉,那顆幽如古井的心臟。 偶然我會想到,我們該感謝北宋朝廷變化多端的黨爭糾紛呢,還是感謝秦觀那顆敏感而多愁的心?不管怎么說,外部環(huán)境和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一齊發(fā)力,方造就了一個文學(xué)史上的秦觀。是的,倘若只是作為北宋朝廷的一名小官吏,秦觀這個名字不足以讓我們掛念,當(dāng)這個名字同諸多婉約派名作聯(lián)系到一塊兒時,后人將世世代代把他緬懷。是他寫下那些詩篇,也是那些瑰麗詩篇留住了他。 墓地與彌眼的山色美景,早融為一體,非常和諧 幸虧還有青山綠水,還有看不盡的春色秋氣,還有無錫蔡龍山的幽靜和美景,是它們永遠接納了秦觀。山水之幸,無錫之幸,還是秦觀之幸? 無錫的山水同大多數(shù)江南地區(qū)的山水一樣,不突兀,是淺淡的,雖然淺淡,細看很有味?,F(xiàn)在,我不由得想到清代詞論家馮煦對秦觀詞的評語:“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睖\淡,是否也是組成秦觀性格的一個零件呢?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對秦觀的評語可謂精準(zhǔn),他說:“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于內(nèi),不可以傳?!惫靡粋€“得之于內(nèi)”,好一個“詞心也”! 中午11點,陽光愈發(fā)旺盛,偶有山風(fēng)吹過,群木嘩嘩作響,這動人心魄的響聲把我們拉回現(xiàn)實。是下山的時候了。我和朋友J拾階而上,回到立著牌坊的南坡,這時我們看到牌坊向陽的這面,刻著秦觀的兩行詩句: 記得踵三隱, 巖阿相與鄰。 這是秦觀曾經(jīng)的愿望,他肯定不會想到,居然在無錫得以實現(xiàn)。站在牌坊下再次注視過去,我們發(fā)現(xiàn),墓地與彌眼的山色美景,早融為一體,非常和諧。 春路雨添花, 花動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處, 有黃鸝千百。 飛云當(dāng)面化龍蛇, 夭矯轉(zhuǎn)空碧。 醉臥古藤陰下, 了不知南北。 ——秦觀《好事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