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詩歌 20世紀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出現(xiàn)的一批詩人。 代表人物是: 韓東、于堅、徐敬亞、默默、多多、李亞偉、萬夏、楊黎、李亞偉、馬松、楊克、何小竹、趙野、瀟瀟、王明韻等。這支龐大的隊伍“流派”林立,表現(xiàn)為南京“他們”,上海“海上詩群”,四川“莽漢主義”、“非非主義”等等詩歌派別。以平民化的詩歌與私人化的小說寫作而著名。近期在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有所發(fā)展,被稱為“新生代作家”。 第三代詩人采用象征主義、黑色幽默、意象派等手法把物像進行機械化的組裝,使詩變得撲朔迷離,波譎云詭,讓人無法理解,甚至無法想象?!耙痪呷q的骷髏/自山坡急轉(zhuǎn)彎處微笑而來/搶走路標/夕陽在洞里流血//血滴進泥土/形成一道溝壑/有聲音抖顫?!边@是魯萌的《黃昏裂痕》中的一段,像這種詩幾乎覆蓋了整個第三代詩人的詩的天空。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曾經(jīng)喧囂一時的朦朧詩已經(jīng)漸漸沉淀,其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形式逐漸趨于成熟定型,即其創(chuàng)作風格如跳躍的結(jié)構(gòu)、新奇的意象及關注現(xiàn)實的精神內(nèi)核等,已經(jīng)漸漸成為一種新的傳統(tǒng)。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在朦朧詩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開始不滿于它的停滯及局限,于是決定自行探索,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詩歌方式,他們帶有強烈實驗味道的詩歌,的確具有迥異于前輩詩人的特征,于是按照這一群體出現(xiàn)的時間,評論界稱他們?yōu)椤暗谌娙恕?,以區(qū)別于建國后第一代帶有強烈政治意識形態(tài)意味的詩人如公劉、白樺;第二代張揚個性但又關注社會的朦朧詩人如舒婷、北島。當然,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批評與創(chuàng)作一樣是多元化的,于是對這一群體形象不甚嚴密的詩歌流派的稱呼也多種多樣,如“后新詩潮”、“先鋒派”、“新生代”、“崛起后詩群”、“后朦朧詩”等,其中大部分也是參照朦朧詩群而進行的命名。 第三代詩人的美學原則 以1986年10月的“中國現(xiàn)代詩群體大展”為結(jié)體標志的“第三代”詩人在年齡經(jīng)歷上有許多共通之處。他們大都是文革前后生人,以大學生、研究生和部分喜愛文學的青年工人為主,當他們進入成年真正面對社會的時候,所面對的已經(jīng)是一個商品化了的時代。在小學中學受到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教育,在新的商品經(jīng)濟規(guī)律面前似乎不堪一擊,這個世界是繽紛的同時也是雜亂的,人們的靈魂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誘惑。青年們本來不甚堅固的傳統(tǒng)世界觀開始崩塌,對以往所受到的教育包括書本上長輩們所傳授的一切傳統(tǒng),他們都開始用懷疑的目光重新審視。于是,他們的詩歌中,傳統(tǒng)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都不再處于被謳歌的主體地位,平民與平民的生活進入他們的視線,他們用平白如話的語言,將蕓蕓眾生的日常生活與情感擺放在讀者面前,并在其中表達著反崇高、反英雄、反理性、反文化的內(nèi)容。這些詩,不論從其內(nèi)容還是語言形式上,都與傳統(tǒng)詩歌,包括前不久興盛的朦朧詩大相徑庭,于是不禁有許多人對他們的詩提出質(zhì)疑,認為它們的格調(diào)不高,甚至已經(jīng)脫離了詩歌乃至文學的范疇,而這種說法,正好又給第三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加上了一條新的本質(zhì)性內(nèi)涵,即“反詩”。 社會歷史背景 第三代詩人對平民的重視是有其社會歷史背景的。八十年代中期,正是中國進入一個近乎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的一個時期,此時,紛亂的生活使每個人惶惶不安但又都有著模糊的崇景,機會開始增多,政治的陰影開始從普通人的生活中漸漸退卻,大多數(shù)人似乎都可以以平民的身份平等競爭。平民成為有了主體意識的一個新的龐大群體,第三代詩人們正生活在他們中間,且身具著平民的身份。于是,他們決意表現(xiàn)這種最普遍的人生,他們宣稱自己要“像市民一樣生活,像上帝一樣思考”,在創(chuàng)作中力圖使詩歌世俗化、平民化,切近最凡俗的人生。在這樣的追求這下,他們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美學風格。 首先,是他們詩歌中對“反英雄”的人生體驗的反復表述。 所謂“反英雄”,是指那些生活中最為庸常的生命。許多第三代詩人從人的生存本能出發(fā),在詩歌中體味和反映凡俗生命中所有的內(nèi)容,如愛恨、生死、苦樂甚至一飲一啄、睡覺如廁。 這類作品中的代表是王小龍的《紀念航天飛機挑戰(zhàn)者號》,這個曾經(jīng)被整個世界矚目的悲壯的場面在這位詩人的筆下,呈現(xiàn)出荒誕的一面: 這一瞬間改變了什么 這模樣古怪的混血兒突然失蹤 借助煙霧濃濃的掩護…… 沒消化的早餐三明治 天空中閃閃亮亮 這種描述也許是真實的,但它卻將世界新聞界視為英雄的那位 志愿升空的女教師的形象完全荒誕化了,從而解構(gòu)了一個英雄的存在。 如果說王小龍的作品帶有對英雄刻意的反悖的話,那么于堅的《尚義街六號》則是完全陷入到對凡俗人生的描劃中。這首很長的詩以瑣瑣碎碎的方式托出了一群經(jīng)常在“尚義街六號”相聚的年輕人的生活片斷: 生活片斷尚義街六號 法國式的黃房子 老吳的褲子晾在二樓 喊一聲 胯下就鉆出戴眼鏡的腦袋 隔壁的大廁所 天天清早排著長隊 …… 詩中寫到這些朋友們常常在老吳家中聚會過夜,而在詩的結(jié)尾,大家各奔東西: 大家終于走散 剩下一片空地板 像一張舊唱片 再也不響…… 長詩采用了完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瑣屑零碎,但細細讀來,卻有一種抒緩幾至哀傷的味道。而這個結(jié)尾,則給人一種人生平淡而又無常的凄涼感。 其次,是第三代詩人作品中刻意追求的反崇高的冷抒情。 第三代詩人慣于以凡夫俗子平淡的平民意識代替朦朧詩人們理想主義的英雄氣概,顯出一種近乎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如《有關大雁塔》中對人們登塔觀光情景的漠然處理。 第三,是他們作品中隨處可見的反文化的現(xiàn)代口語和語感的應用。 口語詞匯與語感的應用,從我剛剛引用的《尚義街六號》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至于“反文化”這一主題的表現(xiàn)極至,則可以用張鋒的小詩《本草綱目》來作為代表: 一兩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 三錢李商隱的苦蟬 半勺李煜的一江春水煎煮 所有的春天喝下 都染上中國憂郁癥 短詩對中國古典文化中許多著名的意象進行了調(diào)侃式的借用,解構(gòu)了其中悠然的韻味,并對中國文化的陰柔、缺少陽剛之氣表示出不滿的情緒。 總體上說,第三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無疑豐富了新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技法,踏入了詩壇上的一些禁地,使詩歌成為更加切近人生,更加切近人的感性生命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而同時,所謂的第三代詩人,每一位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并不統(tǒng)一在某一面理論的大旗之下,他們各有各的軌道,并且仍然在不斷的變化中。至于蓋棺論定,實在為時尚早,這里的概括,不過是極不全面的一家之言罷了。 相關文章 現(xiàn)代詩的發(fā)展問題和第三代詩人的界定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當代中國,有那么一批青年總懷揣著一場全面的、曠日持久的懷疑和反叛,這種蠢蠢欲動的懷疑和反叛專屬于中國新時期“第三代詩人”甚至于全國的有志青年,形成了“第三代詩人”獨有的時代特征。 “第三代詩人”在尋找一種不確定身份和無法明晰的皈依。作為被世人贊譽的文學青年,他們似乎總是缺少立足之地。曾被捧得高高卻在接二連三的經(jīng)濟衰敗的浪潮中沉淪。他們不關心愛情的遠近,經(jīng)濟的富足和政治的地位,他們晝夜懷疑萬物,甚至把一己之軀主觀地暴露在烈日艷陽底下,開始從頭頂?shù)侥_跟的自我懷疑。 在這場用文化來反叛的新時代里,“第三代詩人”用筆來審視世界,他們甘作一群腰間別著詩篇的豪豬,在前人預置的規(guī)則里莽撞橫沖。他們要打破從前迂腐陳舊的法則,用自己新穎且極平常、極適合生活的言語來構(gòu)建屬于第三代詩人的詩度。我有感于“第三代詩人”自我激活的感覺。喚醒民眾,提起反思和重構(gòu),這在他們作為青年的詩章里滾滾橫流,爆發(fā)的洪水即將沖破殘頹的土墻,撐開裂縫就快要掙脫繁縟的詩學主張。 如果說汪國真敷人眼目的“糖水詩”以其添油加醋套用前人哲理、警句而短時間占據(jù)了大量讀者眼球的事實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話,那么在一九八六年后集中興起的“第三代詩人”則以反舊儒學、舊詩學所謂的詩歌教化、審視趨向和陳腐的“興觀群怨”而呈星星燎原不可阻擋之勢,這是中國文壇、詩壇的一大轉(zhuǎn)變。“第三代詩人”在全國各地以民間群落的形式自辦詩刊詩報,以各種五花八門的名稱來標示自我概括的藝術(shù)主張,匯成了一股朦朧詩后新詩潮,并造就了一次新的斷裂和“美麗的混亂”。這些“新生代詩人”在《詩歌報》和《深圳青年報》聯(lián)合以“現(xiàn)代主義詩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亮相后,組成了如南京“他們”,上海“海上詩群”,四川“莽漢主義”、“非非主義”等等詩歌派別。“第三代詩人”試圖反叛和超越朦朧詩,重建一種詩歌精神。這種精神不是英雄悲劇的崇高、理性自我的莊嚴、人道主義的感傷,而是一種建立在普通人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個體的感性生命體驗。 縱觀“第三代詩人”,大多是兒童少年時期受盡極度壓抑,守舊的思想、落后的文化鉗制的一大幫青年。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西方現(xiàn)代文論思想,如:以什克洛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形式主義文論,以瑞士索緒爾為代表的結(jié)構(gòu)語言學等大量開放的西方現(xiàn)代文潮傳入,極大地沖擊了傳統(tǒng)思想,無時不刻地影響著“第三代詩人”。他們開始重新拾起武器,審視、懷疑這個世界和時代,乃至自己的青春和思想。這些年輕的詩人用罵娘的姿態(tài)來審視文學和詩歌;用極端的方式對已有的秩序進行諷刺;用粗俗的、口語化的語言和一己之身來對抗傳統(tǒng)中國舊詩學主張的核心———溫柔敦厚、高雅中和。 在“第三代詩人”這里,有一股要敢于砸碎枷鎖,擺脫束縛的懷疑、反抗和激情意義非要和舊思想說“不”的地步。他們站了出來,面對日甚的物質(zhì)財富,勇敢出擊,寫下了用鮮血播撒詩歌種子的宣言?!暗谌娙恕钡难芾锪魈手氖俏覀冞@個時代彌足珍貴的稀有血型,它恰好成了文學“貴族的血統(tǒng)”和“皇家的象征”。在我們中間,這并不多見,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少見,開啟了中國詩壇新生的大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