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生活中,談到上學的孩子,父母們常常是一肚子“苦水”:“孩子寫作業(yè)不盯著他就是不行,我上廁所的功夫他就把電視打開了!”“老師經(jīng)常給家長‘布置任務’,檢查作業(yè)、簽字、出題、背單詞、背課文、查資料……哪一樣不做都不行?。 焙⒆拥男枨?、老師的要求,使“陪讀”,尤其對小學生家長而言,幾乎成了常態(tài)。
教育專家認為,家長“陪讀”使孩子常常處于依賴、被動的狀態(tài),自主學習的動力和能力明顯減弱,是件得不償失的事。 專家指出,就家長自身而言,總是不放心孩子、習慣性地替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成了孩子學習的“監(jiān)工”、“拐杖”,做了許多自己并不擅長做的事。有時候孩子會反感,也感受到家長的無能,影響家庭和諧的氣氛,往往是“得不償失”。 另一方面,老師常常向家長提出這樣那樣的輔助孩子學習要求,其實是在有意無意地轉(zhuǎn)嫁學校教育的壓力,在履行自己的職責上存在偏頗。其結(jié)果,短期內(nèi)或許表面上對學生的學習有所幫助,但難以獲得長遠的教育效益,反而加重了學生、家長以及自身的負擔。 專家表示,解決陪讀的問題靠家長自身是很難做到的,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學校和家庭相互呼應。比如老師提高自身的教學質(zhì)量,提高學生的課堂吸收率,這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解放家長的關(guān)鍵。老師對家長的要求,不是當老師的“助教”,重復、補充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而是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把著力點放在指導家長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讓家長給孩子檢查作業(yè)、簽字只是了解孩子學習情況,但是同時需要強調(diào)的是,學生要對自己的作業(yè)負責,不是家長幫孩子做作業(yè)、替孩子改錯。 專家強調(diào)說,在學習中,孩子是主體,老師和家長是主導,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始終要把調(diào)動他們自身積極性放在第一位,從“我替你做”、“我讓你做”、“我陪你做”變成孩子“我要自己做”,從教孩子“學會”變成孩子“會學”,那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才可以兌現(xiàn),老師和家長的日子也會越來越輕松。(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關(guān)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