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中痰飲病的用藥規(guī)律探討
《備急千金要方》中有四十一首治痰飲病方劑。其方既宗經(jīng)旨, 又有創(chuàng)新。選方用藥注重實效,獨具特色。茲將其治痰飲病的用藥規(guī)律探析如下,供臨證參考。
1 痰飲者, 溫藥治之 孫思邈先生遵經(jīng)旨“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根據(jù)痰飲病的病位及病情的輕重, 靈活運用溫熱藥。在所有溫熱藥中,以半夏為最常用。由于半夏具有溫、燥、降之特性,與痰飲病的病機相符, 故用為治痰飲之主藥。如大茯苓湯、半夏湯、大半夏湯、姜椒湯、順流紫丸、大五飲丸、小半夏湯均以半夏為主藥, 且此類方劑均以嘔逆為主證。如治心腹虛冷, 游痰氣上, 嘔逆之小半夏湯, 即以半夏配生姜、陳皮。生姜可溫胃散痰飲, 助半夏降逆止嘔, 且解半夏之毒。在《千金方》中, 半夏多與生姜配伍。飲邪停阻部位不同, 溫熱藥亦異。對于飲邪停肺, 偏于上焦者, 多用半夏、桔梗、前胡、杏仁等, 如旋復花湯、姜椒丸, 大五飲丸、中軍侯黑丸等, 宣肺溫通化痰飲。痰飲停于脾胃, 偏于中焦者, 多用半夏、白術(shù)、桂心、茯苓等溫化滲利之品, 溫脾助運化痰飲。其中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即《傷寒論》中治痰飲停中焦之基礎(chǔ)方苓桂術(shù)甘湯, 適當化裁可治療各種痰飲病。痰飲停于胃腸, 偏于下焦者, 多以半夏、細辛、狼毒、附子(寒甚者用烏頭) , 溫散腎經(jīng)之寒邪, 溫腎助陽蠲痰飲。如旋復花湯、旋復花丸等。孫思邈根據(jù)痰飲變化多端, 隨氣升降, 無處不到之特點, 采用宣肺、暖脾、溫腎治法, 或單用, 或數(shù)法并用, 辨證靈活, 切合病機, 效如桴鼓。 關(guān)于“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后世醫(yī)家多釋以“溫和”之義, 臨證多采用平和之藥, 這就局限了痰飲病的治法。從孫思邈治療痰飲病的方藥來看, 不乏峻烈之品, 如烏頭、附子、狼毒、甘遂、大戟、芫花、大黃、甚至用巴豆。故筆者認為,“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當理解為: 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治之為妥。而非平和之義, 這樣更符合臨床實際。 2. 其高者, 因而越之 孫思邈治療胸膈、心上之痰實證, 因勢利導, 采用涌吐之法。常用之品有瓜蒂、赤小豆、常山等。如治療心上結(jié)痰飲實之撩膈散, 用瓜丁、赤小豆涌吐痰實, 用人參、甘草扶助正氣, 使祛邪不傷正, 并以酒沖服藥末, 取其升散之性, 助藥力上行。又如治胸中痰實之斷膈湯(常山、瓜蒂、甘草、松蘿) , 并用酒煎服, 得吐后以半夏湯(半夏、生姜、吳茱萸、附子) 以善其后。又如治膈中痰積熱之松蘿湯(松蘿、烏梅、梔子、常山、甘草) , 以酒浸后, 水煎服。指出一服得快吐后即止, 以免過劑傷正。杜蘅湯(杜蘅、松蘿、瓜丁) , 主吐百病, 老少用之亦佳。一服未吐者, 更服, 吐后即以稀糜自養(yǎng)以護胃氣。對于痰阻不暢及體弱者, 常采用平和之吐法, 用平旦頓服蜜、醋合劑, 然后探吐之, 次日又服。此法既可祛除痰邪, 又較為穩(wěn)妥。 |
|
來自: 覺金 > 《名醫(yī)名方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