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云:“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蓋太陰之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始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東垣大升陽氣,治在脾也?!惫P者老師陜西渭南孫曼之據(jù)其醫(yī)案,闡發(fā)了葉氏之通降陽明法,并提煉出葉氏通降陽明常用的六味藥,冠名為葉氏茯苓飲。 組成:茯苓、黃連、杏仁、枳殼、半夏、陳皮。方中茯苓利水滲濕降胃氣。陳皮理氣降氣,芳香化濕,理氣開胃。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燥濕散結(jié)。枳殼降氣化痰。黃連清熱燥濕,苦降開胃。杏仁味苦芳香,通絡(luò)止痛,宣降肺氣,蓋以肺主一身之氣,胃氣下降實賴于肺氣之肅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全方合用共奏通降陽明,和胃降氣化痰之功。此方從外臺茯苓飲化出,但后者參術(shù)并用,功能益氣降胃,補脾理氣,化痰利濕,而前者主治在胃不在脾,這是我們應(yīng)該留意的。 適用范圍:1.胃氣壅滯停飲所致的胃氣不降:臨床表現(xiàn)為泛酸打嗝,脘腹脹滿,噯氣頻頻等陽明不降的癥狀。大凡胃脘疼痛,脹痞,或劍下按痛,或心下有滯留感,均可加減使用。2.中焦?jié)駸幔号R床表現(xiàn)為舌苔厚膩,納差納呆,不思飲食,口黏口苦,大便黏膩等胃腸濕熱癥狀。3.一切濁氣不降、浮陽上擾清空引起的胸悶、頭昏、目脹、耳鳴等癥狀。 加減:大便干結(jié)加桑葉、薏苡仁,嚴重者加全瓜蔞;大便溏稀去杏仁加厚樸;大便黏膩不爽者,以黃芩易黃連,再加祛濕熱之品如茵陳、大腹皮、蠶砂、滑石、皂角子;嘔惡欲吐胃脹,加蒼術(shù)、藿香、紫蘇、佩蘭、茯苓;燥痰加海浮石、麥冬、瓜蔞;濕痰加天南星、半夏、橘紅、茯苓。 注意事項:1.不可與甘草、黃芪等甘味藥合用。甘味性緩壅滯,不利于通降。2.用于胸痹等上焦疾患時,必須與風藥川芎、桂枝等合用,以便升降并用,升清降濁,此時劑量應(yīng)減半,否則藥物劑量過重必然重滯不靈,不利于陽氣流通,效果不顯。3.應(yīng)用該方時必須保持大便通暢,大便干結(jié)會導致胃氣難以下降,因而效果不佳。 以下是孫曼之應(yīng)用葉氏茯苓飲醫(yī)案1例: 田某某,女,30歲。初診:2008年5月29日。 胃痛4年,本次復發(fā)3日??淘\:胃痛脹、反酸,似與進食時間無關(guān),嚴重時泛酸水。納正易饑,煩躁易怒,晚間口苦干,晨起口氣穢。大便正常,近來便溏,伴咽燥色紅,涕中夾血。觀形瘦淡黃。脈右小軟無力,左關(guān)沉細弱,舌瘦微紅苔薄白膩。胃鏡顯示:胃底、胃體糜爛。處方:半夏12克,黃連2克,枳殼10克,杏仁10克,茯苓10克,紫蘇10克,厚樸10克。3劑,水煎服。 二診:胃痛大減,仍然便溏。脈兩手小軟短,舌稍胖,苔薄白膩。上方加肉桂5克。水煎服,5劑。 三診:胃痛消失,仍便溏,日一行。詢近食水果較多,囑忌食生冷。健脾丸(濃縮丸)1瓶、附子理中丸(濃縮丸)1瓶,照說明口服。 筆者應(yīng)用葉氏茯苓飲醫(yī)案一則: 高某某,男,69歲。2012年11月28日出診。胃脹滿、胃痛1月余,伴泛酸口干,食難用飽,大便先干后正常,日一行,眠可,脈右小洪關(guān)弱,左略大,舌紅苔薄白膩。處方:黃連2克,杏仁10克,枳殼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紫蘇10克,桑葉10克。5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服藥后胃痛、胃脹明顯減輕,惟胃酸。上方加海螵蛸10克,續(xù)服3劑。 三診:胃痛、胃脹已愈,胃酸亦減。上方3劑,以資鞏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