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殿
從杏壇北望,在雙層石欄的臺基上一座金黃色的大殿突兀凌空,雙重飛檐中海藍色的豎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3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為清雍正皇帝手書。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 脊,黃瓦飛甍,周繞回廊,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并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殿結構簡潔整齊,重檐飛翹,斗栱交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藻井枋檁飾以云龍圖案,金箔貼裹,祥云繚繞,群龍競飛。四周廊下環(huán)立28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徑0.81米,承以重層寶裝覆蓮柱礎,原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調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 后重刻。兩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淺雕石柱,以云龍為飾,每面淺刻9條團龍,每柱72條,細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記下了雕刻的龍的總數,共1296條。前檐的10根為深浮雕,每柱兩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云焰,柱腳綴以山石,襯以波濤。10根龍柱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造型優(yōu)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龍姿栩栩如生。這是曲阜獨有的石刻藝術瑰寶,據說清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祀孔子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筑藝術,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才華和智慧。
殿建于兩層臺基上,前連露臺,高2米多,東西寬約4.5米,南北深約35米,鐫花須彌石座,雙層石欄 干,底層蓮花欄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兩塊浮雕龍陛。露臺是祭祀時歌舞行禮的場所,現在第逢孔子誕辰(農歷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樂舞--八佾舞(排列成行,縱橫人數相同的古代舞蹈。按西周奴隸制等級規(guī)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個;諸侯用六佾,三十六人)。

大成殿簡介

大成殿

從杏壇到大成殿的臺階

大成殿牌匾

大成殿
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zhèn)圭,一如古代天子禮制。兩側為四配,東位西向的是復圣顏回和述圣孔伋,西位東向的是宗圣曾參和亞圣孟軻。再外為十二哲,東位西向的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位東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頭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執(zhí)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制。塑像都置于木制貼金神龕內,孔子像單龕,施十三踩斗栱,龕前兩柱各雕一條降龍,繞柱盤旋,姿態(tài)生動,雕刻玲瓏,異常精美。四配十二哲兩位一龕,各施九踩斗栱。龕前都有供桌、香案、擺滿祭祀時使用的籩、豆、爵等禮器。殿內還陳列著祭祀孔子時中和韶樂樂器和舞具。殿外懸有10塊匾額、3副對聯(lián),門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題書的“生民未有”匾額,殿內正中是康熙皇帝題書的“萬世師表”和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南面懸掛著乾隆皇帝題書的“時中立極”等匾額。每塊匾額長6米多,高約2.6米,雕龍貼金,精美華麗。

孔子是所有生命和民眾從未有過無人超越的先師

孔子是萬世師表

大成殿內供奉的孔塑像

至圣先師孔子神位

大成殿殿門前東半部分的龍柱

大成殿殿門前的龍柱

大成殿殿門前的龍柱
兩廡
大成殿東西兩側的房子叫“兩廡(wǔ)”,是后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這配享的賢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學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韓愈、王陽明等。在唐朝僅有20余人,經過歷代增添更換,到民國時,多達156人。這些配享的人原為畫像,金代改為塑像,明成化年間一律改為寫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龕中。現在兩廡中陳列著歷代石刻。
“老檜曾沾周雨露,斷碑猶是漢文章”。東廡中保存著40余塊漢、魏、隋、唐、宋、元時的碑刻,最為珍貴的是“漢魏北朝石刻”共22塊。西漢石刻,首推“五鳳”;東漢石刻,以“禮器”、“乙锳”、“孔 宙”、“史晨”碑為隸書珍品;北朝以“張猛龍”碑為魏體楷模。西廡內陳列的100多塊“漢畫像石刻”,也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這些石刻,內容豐富,既有神話傳說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捕撈、歌舞、雜技、行醫(yī)、狩獵,是研究我國漢代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細致精巧,有的粗獷奔放,各具風格。兩廡北部陳列的584塊“玉虹樓石刻”,是清乾隆年間孔子后裔孔繼涑收集 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臨摹精刻而成的。這些石刻原被棄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樓下,1951年移入孔廟,1964年裝鑲展出,供書法愛好者欣賞。

大成殿前面的東廡

大成殿前面的西廡

大成殿東側

大成殿東側

大成殿背面(北側)
大成殿屋角上的神獸有10個,只比北京故宮太和殿屋角上的神獸少1個
寢殿
沿大成殿回廊后轉,層欄圍繞,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廟三大建筑之一的“寢殿”(另兩大建筑為奎文閣、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
寢殿闊7間,深4間,間金妝繪,枋檁游龍和藻井團鳳均由金箔貼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淺刻鳳凰牡丹一如皇后宮室制度。殿內神龕木雕游龍戲鳳,精美異常,龕內有木牌,上書“圣圣先師夫人神位”。
亓官氏,禮器碑作并官氏,宋國人,19歲嫁與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被宋真宗趙恒追封為“鄆國夫人”,元至順三年(1332年)又被加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1592年)孔子改稱“至圣先師”,她也被稱為“至圣先師夫人”??鬃铀篮螅凹纯鬃铀又脼閺R”,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寢殿專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時已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龕,龕前置供桌。
寢殿簡介
寢殿
寢殿
圣跡殿
圣跡殿是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跡的石刻連環(huán)畫圣跡圖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寢殿之后,獨成一院,是孔廟最后的第9進庭院。殿系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讖R原有反映孔子事跡的木刻圖畫,他建議改為石刻,由楊芝作畫、章刻石,嵌在殿內壁上,這就是為數120幅的“圣跡圖”。
圣跡圖每幅約寬38厘米,長60厘米,其所表現的圣跡從顏母禱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廬墓為 止,并附有漢高祖劉邦、宋真宗趙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們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huán)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圣跡殿院門
圣跡殿
圣跡殿內,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石刻。字下正中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左邊是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先圣畫像”,習稱“夫子小影”,據說"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孫孔端友于宋紹圣二年(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邊是吳道子畫的”孔子憑幾像“,孔子按幾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壽于宋紹二年翻刻石上。在這些畫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贊,有宋代紹圣、政和等年號和題跋。殿內還有宋代書法家米芾篆書的“大哉孔子贊”,還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圣跡殿內的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石刻
為數120幅的“圣跡圖”
指路牌
從圣跡殿院門向東,有一小門通往東邊院,此院從后向前有后土祠、神庖、孔家家廟、崇圣祠、孔子家譜碑、孔宅故井、詩禮堂、唐槐宋銀杏等。
通過圖中小門來到了東邊的院里
后土祠簡介
后土祠院落
后土祠院里
后土祠里供奉的土地爺
神庖簡介
神庖院大門
神庖大門和牌匾
神庖院里情景
神庖里的正殿、東偏殿、西偏殿里陳列的是漢畫像石,正殿為第一展室,東偏殿為第二展室,西偏殿為第三展室。

漢畫像石第一展室簡介
位于神庖正殿的漢畫像石第一展室
漢畫像石第一展室內部
漢畫像石第一展室內部
漢畫像石第二展室簡介
位于神庖東配殿的漢畫像石第二展室內部
位于神庖東配殿的漢畫像石第二展室內部
漢畫像石第三展室簡介
位于神庖西配殿的漢畫像石第三展室內部
位于神庖西配殿的漢畫像石第三展室內部
神庖再向前走就是孔家家廟了。
孔家家廟簡介
孔家家廟外景
孔家家廟里祭俸著孔子夫婦、兒子孔鯉夫婦、孫子孔伋夫婦以及四十三代文宣公孔仁玉夫婦神位
孔子家廟院南門
孔子家廟前面是崇圣祠,祭祀著孔子上五代祖先。
崇圣祠簡介
崇圣祠外景
現在的崇圣祠內部
孔子家譜碑簡介
孔子至五十九代家譜碑
孔子家譜碑簡介
孔子至四十二代家譜碑
孔子至四十二代家譜碑
崇圣祠和家譜碑院內情景
孔宅故井簡介
孔宅故井和魯壁
故井魯壁和乾隆御碑亭
乾隆御題“古宅井贊”碑
乾隆“故宅井贊”御碑亭
詩禮堂簡介
詩禮堂外景
詩禮堂內景
詩禮堂牌匾
詩禮堂贊石碑
千年宋銀杏樹
位于詩禮堂院內的千年宋銀杏樹和已枯死的唐槐樹
枝繁葉茂的千年唐槐
出詩禮堂南門------承圣門后就又進入到十三碑亭,再向前過三道門,出弘道門東側門后向左(向東)轉東行就完成了孔廟的游覽,出快睹門就出孔廟了,出快睹門向左轉(向北)可到孔府游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