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旋覆花9g 代赭石3g 人參6g 生姜15g 炙甘草9g 半夏9g 大棗12枚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溫服200ml,每日3次服。 注;方中代赭石用量,有的臨證家主張按原方組各味分量比 例用之方能應(yīng)效,有的則主張用量宜人,要在30g方能有效。當(dāng) 然,量之多寡,須視病情而定,詳參本文之第5、8、9條。 (功效工降逆化痰,益氣和胃,扶正祛邪,標(biāo)本同治。 (主治) 主證: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氣頻作。 副證:嘔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嘔逆,或反胃噎食,或頭暈 目眩,或食欲不振、便秘、苔白、脈緩。 (臨證加減) 1.旋覆代赭湯臨床應(yīng)用:文中就本方及其加減在嘔吐、噎 嗝、呃逆、梅核氣、咳喘、血證、心悸、不寐、眩暈、妊娠惡阻 以及胃火、風(fēng)火、腎虛所致之牙痛等方面的情況作了概述. 2.旋覆代赭湯加減治療腫瘤化療中的胃腸道反應(yīng):基礎(chǔ)方 為旋覆花、代赭石、焦三仙各30g,西洋參、陳皮、竹茹、法半 夏各lOg,玉竹15g,木香6g。咽干口渴加石斛、沙參、麥冬、 生地、花粉、烏梅等;呃逆重者加柿蒂、丁香、刀豆子等;嘔吐 重者加藿香、佩蘭、白蔻仁、砂仁等;氣虛乏力加黃芪、太子 參、白術(shù)、山藥、炙甘草等;腹痛加元胡、白芍、川楝子、香櫞 等;腹瀉加山藥、薏苡仁、扁豆、車前子等;便秘加當(dāng)歸、生首 烏、郁李仁、火麻仁,或酌加大黃等;口腔潰瘍,舌質(zhì)紅絳、苔 黃膩者加川黃連、金銀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蒲公英、地 丁、梔子、丹皮等?;熤谐霈F(xiàn)胃腸道反應(yīng)時(shí),以基礎(chǔ)方藥物結(jié) 合兼證加味,每日工劑,水煎服,至化療周期結(jié)束。 3。加減旋覆代赭湯合丹參注射液治療胃脘痛:患者胃脘痛 均因慢性胃炎或潰瘍病所致。內(nèi)服基本方:代赭石(先煎)15— 30g,旋覆花(包)、姜半夏、川楝子各l0g,延胡索10—15g, 黨參10~20g,甘草4~lOg。每日l劑,水煎分2次于餐前服。 同時(shí)用丹參注射液(上海市新同制藥廠生產(chǎn),每2ml相當(dāng)于生 藥3g)10-16ml溶于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靜滴,每日工次, 14次為1個(gè)療程,間隔4-5日(在此期間繼續(xù)服用湯藥),再 靜滴1個(gè)療程。 4.旋覆代赭石湯合六君子湯加減治療頑固性嘔吐:病例中 慢性胃炎急性發(fā)作、慢性腎炎尿毒癥、胃癌肝轉(zhuǎn)移、腎腫瘤廣泛 轉(zhuǎn)移及腦膿腫者,神經(jīng)性嘔吐者。以旋覆代赭湯治療,均收到較 好的療效。文中指出,.代赭石的用量應(yīng)在30g以上才有較好的效 果。[南通科技資料選編c內(nèi)部資料),1973,973 5.蘇子降氣湯合旋覆代赭湯加減治療哮喘:寒哮用炒蘇子、 前胡各6---15g,半夏6~12g,旋覆花lO-15g(包),川厚樸、當(dāng) 歸各1Og,肉桂3g,魚腥草20g,地龍12g,白芥子6~10g,甘草 6g,熱哮用炒蘇子、旋覆花(包)、桑白皮、地龍各15g,半夏6 ~)蹈,前胡、川厚樸各lOg,黃芩12g,瓜蔞18g,當(dāng)歸、甘草各 6g,魚腥草30g。寒熱錯(cuò)雜用炒蘇子、地龍、旋覆花(包)、丹參 各15g,白芥子6g,葶藶子lO~--30g,半夏、川厚樸、當(dāng)歸、澤瀉 各lOg,瓜蔞24g,黃芩12g,肉桂3g,代赭石30g。熱盛加金銀 花、蚤休;發(fā)病有明顯誘因(如季節(jié)、寒熱、花粉)加路路通、 徐長卿、蟬蛻;胸脅脹痛加柴胡、白芍,面目、下肢水腫加車前 子。均每日1劑水煎服。[山東中醫(yī)雜志,1994,t,,:2983 6.旋覆代赭湯用赭石淺議: 《傷寒論》該方輕用赭石一兩 (約今量3g),是生姜的1/5,是旋覆花、炙甘草的1/3,是人參 的1/2,后世醫(yī)家對(duì)此皆有異議。認(rèn)為少量赭石在該方中除有鎮(zhèn) 逆降氣之外,尚有生血養(yǎng)血之功。[河南中醫(yī),1987,c1,:7] 7。從《傷寒論》旋覆代赭湯談代赭石用法用量:本證病機(jī) 為胃虛痰阻氣逆,代赭石重鎮(zhèn)降逆,但苦寒質(zhì)重,量大則傷胃 氣。其二,病位在中焦胃家,代赭石人肝經(jīng),量大則直抵下焦、 藥過病所。其三,張仲景取其小量,其意非在重以鎮(zhèn)逆,而在與 旋覆花相配,一者質(zhì)輕辛散,一者質(zhì)重苦降,降中有宣,以復(fù)升 降之能則痞噫自除。由此,代赭石的用量,要依其病因、病機(jī)、 病位、病性、病勢之不同而定,一般是虛者宜輕,實(shí)者宜重;逆 在肝者宜重,在胃者宜輕;逆而甚者宜輕,逆而不甚者宜重。[山 鰍,1988,(6);333 8.旋覆代赭湯中代赭石的功用:代赭石,今人謂能降逆氣, 開胸膈,墜痰涎,止嘔吐,通燥結(jié),雖用百數(shù)十克而于氣分血分 毫無損害,百不失一。知赭石乃苦寒之虛證,則不可孟浪行事。 張仲景于本湯中僅用微量3g,較其他各藥量輕,不過取其和胃 降逆,無慮胃氣之傷,正說明張仲景用藥嚴(yán)謹(jǐn),處處以固本為 本,非信手行事者可知。 9.旋覆花代赭湯代赭石劑量:代赭石是方中劑量較小的一 味,是旋覆花及甘草的.1/3,是人參的1/2,以往應(yīng)用此方治療 嘔逆,療效不顯著,而今重用代赭石(輕24g,重30g或30g以 上),代赭石的劑量為旋覆花和人參的一倍或一倍以上,獲得滿 意療效。 按:現(xiàn)代臨證醫(yī)家,有的運(yùn)用本方并非用于《傷寒論》原意 之汗吐下后,胃氣已虛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凡是疾病已發(fā) 展到脾胃氣虛,肝胃不和而致痞滿、嘔吐、呃逆等證均可用之, 且多用于肝胃不和之嘔吐、呃逆。因此用量宜隨證調(diào)之。筆者認(rèn) 為代赭石用量宜重不宜輕。代赭石之量大于旋覆花之量,既可平 肝陽,又能降胃逆,并且有養(yǎng)肝血,涼肝氣之功。 10。嘔吐,屬外邪犯胃,飲食積滯,痰濕中阻者,.本方加陳 皮、豆蔻;如夾有水飲,加茯苓、白術(shù);夾有寒邪,加公丁香、 干姜;夾有食滯,加雞內(nèi)金、麥芽、山楂。 11. 胃痛,屬飲食不節(jié),寒溫失調(diào),脾胃失健,痰濁中阻, 氣機(jī)不暢者,本方加木香、延胡索;如夾寒邪者,加高良姜√川 椒;肝氣相乘者,加吳茱萸、青皮;邪從熱化加黃連、穿心蓮。 12.痞滿,屬飲食停滯,或痰濕中阻,或熱邪犯胃,或脾胃 虛熱者,本方加木香、陳皮;如兼夾熱加黃連、黃芩;夾有食滯 加麥芽、神曲。 13。噎嗝,屬憂愁思慮,或飲酒過度,釀濕生痰,傷血傷津 者,本方加佛手、紫降香、甘松;如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或郁 李仁。 14.呃逆,屬胃陽不足,痰濕中阻,虛氣上逆者,本方加柿 蒂、刀豆子;如兼脾氣虛弱者,加白術(shù)、白扁豆;兼夾腎虛加韭 菜子、補(bǔ)骨脂。 15。梅核氣,伴有胃脘痞悶,噯氣惡心者,本方加佛手、 香櫞。 16.咳嗽,為痰濕聚于胃而涉及肺之候,本方加杏仁、紫 菀、白前、蘇子。 17.眩暈,為痰濕阻胃,濁陰不降之候,本方加茯苓,白 術(shù)、澤瀉;如夾肝陽上亢者,加生牡蠣、靈磁石。 18.不寐,屬于痰濕內(nèi)阻,胃中不和,氣逆擾心,神失安寧 者,本方酌加菖蒲、遠(yuǎn)志;如夾熱邪,加黃連或穿心蓮;兼夾食 滯,加山楂、麥芽等。 19。本方去生姜、甘草、大棗,加知母、麥門冬、當(dāng)歸、蓯 蓉、柿餅霜,治膈食,吞咽哽噎不順,飲食不下者,名參赭培氣 湯.[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20.本方去旋覆花、甘草、大棗、加青黛、白芍、龍膽草、 吳茱萸。治嘔吐,因胃氣上逆,膽火上沖者,名鎮(zhèn)逆湯.[醫(yī)學(xué)衷 中參西錄] 21.本方去代赭石、人參、大棗、生姜、甘草、加茯苓、青 皮。治痰飲在胸膈嘔不止,心下痞硬者,名旋覆半夏湯。[產(chǎn)科發(fā)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