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有一位叫樊遲的同學問孔子:什么是仁?回答就兩個字:“愛人?!标P(guān)于這個問題,孔子其實被許多人討教,他的解釋每每不同,但“愛人”卻點出了仁的精髓。“仁愛”自此結(jié)合一體,成為出現(xiàn)頻繁極高的詞匯。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自然人,又都是社會人,因而需要處理各種關(guān)系。仁,按字會意,即兩個人在一起,頗有親密無間之意。愛的繁體中間有一“心”字,體現(xiàn)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總之,仁愛傳遞著對他人、對外界的友善,如果說某一樣東西,你給予人家越多,自己擁有就越少;唯獨仁愛,你給予人家越多,自己擁有也越多。因為它不同于任何物質(zhì)財富,是由真誠維系、與良心相伴的人格情懷。
若以歷史和世界的眼光看,仁愛思想源遠流長。它首先是儒學的主線。11000多字的《論語》,“仁”被提到109次。按照儒家倫理,仁愛起于親親之情??鬃釉唬骸靶┮舱撸錇槿手九c”。孝指對父母的虔敬,悌指兄弟間的友愛,它們以血緣為紐帶,無疑是人類最本原的情感。但仁愛始于親情,又超越親情,講求“博施于民而能濟眾”??v然素昧平生,仍應(yīng)親近友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且仁愛不限于人類,即使對禽獸也抱“惻隱之心”??梢?,儒家仁愛廣泛而包容,具有由近及遠、由親至疏的層次性。而站在整個人類文明的高度,從老子的慈愛到墨子的兼愛,從基督教的博愛到佛教的慈悲,雖然旨義各有不同,崇尚仁愛的基本精神卻相通。比如,耶酥在答誠命中哪條第一要緊時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奔偃绮徽剬ι竦膽B(tài)度,這與孔子“愛人”的回答是何等相近!可以說,仁愛體現(xiàn)了人對生命乃至萬物的尊重和關(guān)懷,從本質(zhì)上具有普適價值。
仁愛是人的自然情感,也是社會的和諧紐帶。如果將人的性情分作人性、獸性兩部分,懷仁愛心,便是光大人之所以為人的仁慈本性,去除殘忍、貪婪的動物本能。換句話講,仁愛為懷就是展現(xiàn)人生、拒絕獸性。事實上,仁愛是人與人感情最好的“粘合劑”。當彼此友好相待,便會避免許多磨擦;即使出現(xiàn)矛盾,與人為善的溝通也最有效。馬丁路德·金有句名言:“仇恨不能驅(qū)逐仇恨,唯有愛可以。”同樣的意思,釋迦牟尼更早就說了:“恨不止恨,唯愛止恨?!?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在利益沖突面前,也許利益問題可以由利益解決,人心的隔閡卻只能用真情彌合。仁愛的實質(zhì)是推己及人,這便是儒家忠恕之道。何謂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币簿褪钦f,凡自己希望去做或喜歡獲取的,也應(yīng)給予別人。何謂?。俊凹核挥?,勿施于人。”凡自己不愿承受的事,切莫強加給別人。當大家都根據(jù)內(nèi)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感受,希望給人方便、成人之美,社會必然進入良性循環(huán)。
懷仁愛心,早已是社會重要的價值取向,像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不容回避,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達并沒有帶來精神文明的升華,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在當下反變本加厲。現(xiàn)在人們做事,往往先惦量是否劃算,以致仁愛成了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越來越變得不合時宜。這種傾向的可怕,在于人們精神世界的淪喪,靈魂和良知都被放上了貨架。一個社會假如失去仁愛,必然人情冷漠、相互疏離,最終敗壞了整個社會生態(tài),令誰都受損傷。所以仁愛是一種公德,是給社會也包括給自己一分關(guān)懷。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做一個百分之百的仁者或許很難,但可以先做一個不見利忘義的好人,或至少做一個有不少缺點卻仍存著愛心的好人。人間畢竟需要溫情,你我也需要暖意,大家都多一點仁愛,世界將光亮許多。
懷仁愛心,本質(zhì)上是一種付出,是真情的無私讓渡。應(yīng)該看到,世上不乏作秀式的仁愛,他們先撥“算盤”、再獻“愛心”,只是為了求名圖利而做善事。毫無疑問,這是仁愛的異化,充其量是對仁愛的算計與經(jīng)營。真正的仁愛,發(fā)自人的本心,它超越功利得失的權(quán)衡,如古人所言“非求其報也”。惟有在單向給予中由衷感到快樂,才是仁愛的本色。當然,任何事都不是絕對單向的。“愛人者,人恒愛之?!?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雖然不求對等回報,可人心相通,自有善意的回應(yīng),而這種互動怎是一般的利益交換所能比擬?它帶給人們的愉悅彌足珍貴,此份心理的滿足可謂千金難買。
仁愛的意義無需多言,但絕非做老好人,時時處處滿臉堆歡??鬃釉唬骸拔ㄈ收吣芎萌?,能惡人?!睉讶蕫坌?,并不放棄原則,務(wù)求分辨是非曲直。一個人常需微笑,可不能沒有鋼牙。尤其在大非大惡面前,重拳也是一種仁愛,是“以霹靂手段,行菩薩心腸”。但懷仁愛心的懲治,講求對事不對人——對事不饒恕,對人可寬恕。凡真心改過的,應(yīng)給予更多的理解與包容,不置之死地而后快。這也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仁愛體現(xiàn)。
需要指出,仁愛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但與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同樣契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內(nèi)涵不應(yīng)固守某位先哲的片言只語,必須與時俱進吸收現(xiàn)代文明的元素。今日之仁愛,不是古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條框中的仁愛,不是由宗法規(guī)范所預(yù)設(shè)和推行的仁愛,而是公民在彼此尊重人格和權(quán)利基礎(chǔ)上的仁愛,完全是一種自由、自在、自愿的奉獻,是現(xiàn)代意義上一個大寫的“人”所展示的愛心。懷仁愛心,也不限于個人處世,自古就有“行大仁”的追求。作為現(xiàn)代治政者的仁愛,是踐行以人為本,珍視公民權(quán)利,切實體現(xiàn)民主、自由、開明、開放的博愛情懷。而從治政者到普通人都心存仁愛,這個社會自然有蓬勃向上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讓人人更好享有做人尊嚴和幸福的和諧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