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北京之孫氏手工糕點模具 精雕細琢,為了吃得漂亮 文匯報駐京記者 李揚 2012-09-17頭版 一股悠悠的梨木香,伴著叮叮當當?shù)那么蚵?,這可不是在做家具,而是為吃得漂亮做準備。 中秋將至,京郊順義高麗營鎮(zhèn)的一個小院里,57歲的孫寶德又忙碌了起來。他是北京唯一的純手工制作糕點模具技藝的傳人。 左手執(zhí)模,右手執(zhí)刀,木屑翻飛處,刀鋒如畫筆般靈動流暢,刮、刨、鑿、切、剔、刻,在一刀刀精準無誤的雕刻下,一幅傳統(tǒng)的“花好月圓”圖躍然木模之中,不僅惟妙惟肖,而且滿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韻味。 作為孫氏糕點模具技藝的第四代傳人,孫寶德14歲學藝,與木頭、刻刀相伴已有43載。他說自己不是木匠,應(yīng)該叫“模”匠。 早年老北京過中秋節(jié),家里須有個大號的月餅,清《燕京歲時記·月餅》里記載:“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亮蟾兔之形。”那才最顯模子的重要性和“模匠”的手藝。如今,糕點模具的制作已進入機器化時代,純手工刻制的模具在北京僅剩孫氏一家,因此北京的糕點廠做月餅,大多要跟老孫家訂月餅?zāi)W印? 孫寶德有個習慣,每刻完一個模子,都會用它扣出一個泥胎做紀念,在他的工作室,這些積攢了30多年的“泥月餅”占據(jù)了滿滿兩面墻,圖案有上千種,無論是祈福、求吉,還是取祛邪、納祥之意,都映射著中國傳統(tǒng)糕點文化的豐富多姿。
700把刻刀,精雕細琢 孫氏糕點模具制作技藝起源于清朝光緒年間,祖師孫萬祥曾是慈禧66壽筵“團圓餅”的模具雕刻師,當年做的那個直徑2米的超大壽餅?zāi)W?,如今收藏在故宮博物院里。 模具在打糕點過程中要經(jīng)得起敲打和潮濕,所以對木料的選擇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孫寶德的糕點模具全部選擇上好的杜梨木,又稱“杜木”,木質(zhì)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勻稱,不易走形,并且做出的糕點不沾模、不變型,因此適于雕刻。 一塊梨木,先要手工削出模具的外形,再用機器開荒料,也就是在木料上挖出與月餅大小一致的“坑”,直徑通常為三四寸,小的僅為3厘米,大的尺寸可達1.2米,形狀多為圓形,也有方形、橢圓形、蓮花形、桃形等,形狀的變化一方面體現(xiàn)制作工藝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區(qū)別糕點的不同餡料。 經(jīng)拋光后,再用鉛筆打底稿,無論字、畫都是反著打底稿,打底稿的過程還要與圖樣反復對比,最后才開始一刀刀地精雕細琢?!白鲆粋€模子費的心神,也趕上打家具了,但是一般的木匠還做不了,因為模子的花和字都是反的?!睂O寶德說,因為習慣了刻反的字,有時寫字都會不經(jīng)意寫反。 一件普通的模具成品的制成,需兩三天到一周的時間;高檔和精細的雕刻,則需要一個月乃至數(shù)月之久。 常年手握刻刀,孫寶德的手上布滿老繭,當學徒時還曾把刻刀捅進了手掌里,用了四五年的時間才出師,“一套工具有700多把刻刀,當你知道每把家伙怎么用,就等于學會刻模子了?!? 孫寶德展示了他刻的兩塊“百福百壽”模具,這是1984年他專門為一位廣受尊敬的老人祝壽時所刻。孫寶德說,光是這兩塊完整的杜梨木,就要生長300多年。一塊模具上刻有101個“福”字,另一塊上面刻著101個“壽”字,全部是篆字,但是每個字形都不重樣。這兩個模具是他花費了數(shù)月時間精心雕琢而成,“刻字是最考驗功夫的,要一層層往下刻,每一刀下去都要讓筆劃之間接得上。” “現(xiàn)在很多糕點廠是用聚四氟乙烯壓制的糕點模具,比較起來,手工刻出來的更活泛、不呆板?!睂O寶德說。
“手工模具的藝術(shù)性機器無法替代” 除了月餅,孫寶德還經(jīng)常做清明節(jié)時的五毒餅,重陽節(jié)時的花糕,北京人愛吃的“京八件”、十二生肖、狀元餅等模具,他會按照客戶的不同需求來定制,每個模具都不一樣,千姿百態(tài)。 談起月餅?zāi)W拥闹v究,孫寶德如數(shù)家珍,“北派月餅一般都是硬質(zhì)月餅,但是咬上去是酥的,吃起來不膩,這種手藝做出來的點心既好吃,又好看。根據(jù)皮的不同,月餅?zāi)W拥闹v究也不同,漿皮月餅?zāi)W幼龀鰜肀仨毚?、糙、深,最終出來的效果是紅花白底;山西、內(nèi)蒙古流行混糖月餅,模子的下刀深度和坡度必須是1∶1的比例,做出來的月餅才漂亮;手包酥皮分為油酥皮和水酥皮,不需要模子,只要刻個章,在酥皮上蓋章即可?!? 北派糕點和南點的模具也不同,“南點的面皮水分比較大,以浮雕居多;北派糕點模具以陰雕居多,刻的時候講究下刀的角度,有比例地往下走?!? 孫寶德從沒學過美術(shù),沒有繪畫基礎(chǔ),如果畫畫他只能畫個大概,但是只要拿起刻刀就不一樣了,刻了43年,可謂刀刀精準,已臻化境?!白趾腿宋镒铍y刻,通常下刀的深度和坡度的比是1∶1,第一刀直著刻下去,第二刀斜著切下去,還要把木屑掏出來,這時難度最大;雕龍戲鳳的圖案,主要是龍頭最難刻;人物的眼神很關(guān)鍵,有一個月餅?zāi)W由峡讨讼蛇^海,神態(tài)各異,呂洞賓必須得拿寶劍,眼睛必須得瞪著。” 北京知名的稻香村、桂香村、宮頤府等糕點廠都找老孫家定制模具,一些星級酒店、食品公司也找上門來,還有家庭自制壽餅給老人拜壽的,也來找他訂模具。“手工模具的藝術(shù)性永遠是機器無法替代的”,孫寶德說。
月餅吃的是文化,一定要留下些精品 近兩年北京開始時興家庭自制月餅,甚至比市面上昂貴的月餅還要漂亮、好吃,許多人慕名找到孫寶德定制模具,有的甚至拿著自己設(shè)計的圖樣來找他,孫寶德不論客戶大小,幾乎是有求必應(yīng)。春節(jié)時,一些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來找他定制蒸饅頭用的模子,他也刻。 “比起80年代,現(xiàn)在點心的花樣特別復雜。月餅吃的是文化,隨著生活越來越好,吃的文化層次也越來越高?!? 秋天的訂單最多,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的海外華人也找他訂模具。孫寶德已有20年不出去跑業(yè)務(wù)拉客戶了,因為客戶都自己找上門來,“干都干不過來”。有一年,來自韓國的一筆140萬元的訂單找到他,要做9000個模子,但是他沒有接,“這是我一年半的工作量,如果接了,國內(nèi)的訂單就沒法做了?!? 歷經(jīng)歲月沉積,孫氏糕點模具始終有著清晰的傳承脈絡(luò),但是隨著雕刻機的大量使用,面對批量生產(chǎn)的沖擊,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顯然無法抵御,以前孫氏家族有30多人干,如今只剩下他一個人在延續(xù)這門古老的手藝。 “做好模具并不容易,必須得研究,研究它的趨勢、怎么刻才好看,南點怎么下刀、北派糕點怎么下刀,很多奧妙得靠自己去悟。不鉆研就做不漂亮,就得不到認可。所以不能只用價格來衡量它的價值?!? 孫寶德的工作間就設(shè)在自家的院子里,他常常早上5點鐘起床,一干就干到晚上12點,因為經(jīng)年累月盯著模具雕琢,時間一久眼睛就會酸脹,這兩年他的近視度數(shù)猛漲了300度。讓他欣慰的是,他的一雙兒女都繼承了這項技藝,為孫氏模具技藝的傳承貢獻著力量。 “我現(xiàn)在年紀大了,在干不動之前,我想多做一些有文化性、藝術(shù)性的東西,一定要留下些精品,不管這門手藝以后能否傳承下去,我心里都踏實?!睂O寶德笑著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