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fù)通為一。唯達(dá)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shí)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譯文】可以就是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道路是人走出來的,事物的名稱是人叫出來的,怎樣才算對的?對的就是對的;怎樣算是不對的?不對的就是不對的。事物本來就有它所以是這樣的道理,事物本來就有被人們認(rèn)可的依據(jù)。沒有一樣事物不是這樣,沒有一樣事物不被認(rèn)可。所以舉起的草莖和廳前柱子的小大相同,丑厲和西施丑美一樣,千奇百怪一切情態(tài),從道的觀點(diǎn)來看都是齊一無別的。 一切事物的分,就是眾體的成;事物的成,也就是毀。一切事物沒有成與毀的分別,反復(fù)相通又合為一。只有通達(dá)的人才會通曉萬物齊一,因此,不用成毀的觀點(diǎn)而寄托于平常的常態(tài)看問題。所謂的平常,就是平常的用,所謂平常的用,就是通;所謂的通,就是得。達(dá)到得的境界就差不多了。憑借著識別,識別后而不知道其所以然就稱之為道路。勞心費(fèi)神求索事物的齊一而不知道其和同,稱之為“朝三”。什么叫“朝三”呢?狙公在分給獼猴橡子時,說:“早晨三顆而晚上四顆?!彼械暮镒佣挤浅嵟?。狙公又說:“那么就早晨四顆而晚上三顆吧?!彼械暮镒佣挤浅O矏偂F鋵?shí)名義和實(shí)際都沒有什么虧損然而卻使猴子喜怒不同,這就是憑借猴子的心理作用罷了。所以圣人調(diào)和是非而喜悅事物天然的均衡,這就叫并行不悖兩方面可行。 【說明】從人的角度來看,萬事萬物都有區(qū)別,從螞蟻的角度來看,草莖就是柱子,從天的角度來看,萬物都是齊一的,都有生老病死滅。所以,看待萬物,各人的角度不一樣,認(rèn)識也就不同。狙公賦芧的故事說明眾狙只知“因是”而不知“以明”,所以失其和而流為刻板教條。所以我們要用平常的常態(tài)看待萬物,喜悅于萬物的天然均衡,喜悅于萬物的成與毀、得與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