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
早于孔子出現(xiàn)的老子,在他的心里和哲學(xué)里,道和德,雖然首次合成了“道德”這個詞,并有了《道德經(jīng)》這本書,但實際上,它們是不一樣的兩種東西——“道”是天道,是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的自然規(guī)律;“德”,是仁德,人間的道德禮義。
老子認(rèn)為:“道”和“德”兩者各有其意,卻能相合相融。打個比喻,好比兩個君子朋友,和而不同。《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三章寫道:“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從道得道,從德得德。
老子的道德觀與孔子的道德觀有明顯差異。
老子先敬天道,后重仁德,認(rèn)為符合無為天道的“德”才是大德,是真正的德,而違反天道之無為精神的“德”,是小德,甚至是假德。
而在重知識學(xué)問、守人間道德禮義的孔子那里,天道是沒有的,人間只有“德”。德存在于人與人之間,存在于社會秩序的方方面面,與天道規(guī)律無關(guān),所以,他的道德就是凡間道德??鬃蛹捌渥冯S者的凡間道德就是:仁、義、禮、智、信。
上面那一段引自老子《道德經(jīng)》的話里說:品德高尚的人,不固守形式上的德不放,所以有德;而品德低下的人,死守著形式上的德,因此沒有德。高品德的人順其自然去做事,從不去想為著什么去做。低品德的人沒有什么作為,卻想著為了什么目的去做事。大仁愛的人有所作為,卻不想達(dá)到什么個人目的。最重義的人有所行動,但卻是想著怎樣才能有所作為;最重禮的人,老想著一切為了符合某種禮法,結(jié)果沒有人理睬他,他只好揚起手臂,吆喝著讓人們遵守它。所以,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仁,然后才有義;失去了義,然后才講禮法。
我以前不太理解老子這段精彩的哲學(xué)思想,是生活讓我漸漸領(lǐng)悟了它。做好事如果是出自內(nèi)心,自然地去做,而且做了以后,不認(rèn)為自己是做了多大的好事,那才叫道德。有的人做好事只是為了做好事,將它搞成了形式主義,就變成了“作秀”;更有甚者,做好事只是為了求取自己個人目的——“德”就變味了,走向了反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仁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和平友愛的,可以化解自私和仇恨。它高于“義”——為了義,有時可能傷害到自己或他人。而“禮”更多的是一種禮法,尊重社會上約定成熟的生活規(guī)則和秩序。實際上是,禮法盛行的時代,就是一個道德仁義敗落的社會時代,比如法家盛行的戰(zhàn)國時期,人心就十分混亂,許多人只羨慕成功者,卻不辨他們的忠奸善惡。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五章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用草扎成、用來祭祀的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第十八章,他又進一步說:大道廢了,才有仁義;智慧出現(xiàn)了,才有大偽;六親不和了,才強調(diào)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倡導(dǎo)忠臣。 所以,老子的“德”,是從屬于“道”的“德”,道是德之根?!翱祝ù螅┑轮?,惟道是從”,他說。
違反了天道的德,不自然的德,有我執(zhí)的“德”,只是一種低檔次的仁義禮智信,不是真正的大德。
如果是順天而行的德,自然而然的德,無我無私的德,才是真正的大德。
老子的“德”,與管子(管仲)的“德”——“化育萬物謂之德”比較切近。
道家的“道德觀”,與儒家的和今日社會上通行的道德觀不太相同,是一種更高、更純、更真實、更冷靜的道德觀,反映了古代道家文明的純粹性和純潔性。
看上去,老子的道德觀有些不近人情,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的。
老子認(rèn)為,積德高厚的人,做什么事都能容易成功,也會受到德行的回饋。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得道多助;“常德不離,復(fù)歸於嬰兒”——永葆青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搏,攫鳥不摶。”——德厚的人如赤子,連毒蟲、猛禽、怪獸都不會傷害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