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行 (作者:汪本國) 古之圣賢把人以德行的高低分為兩個極端,即君子和小人。“君子”泛指那些道德高尚、學(xué)養(yǎng)深厚、品行端正、事業(yè)有成的人。君子的德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和制定法律的最高道德標(biāo)準(zhǔn),古往今來為我們所敬仰、遵循、學(xué)習(xí)和效仿。 一、修 身 ○ 君子必慎其獨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之,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取,非禮勿信,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天下之達德三,曰知、仁、勇。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候也。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候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過也必文。 ○ 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疚沒世而名不稱焉。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 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民無信而不立。 ○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二、交 往 ○ 君子之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小人之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 ○ 君子不以辭盡人。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 ○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君子不以其所以養(yǎng)人者害人,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 ○ 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 ○ 唯君子能好其匹,小人毒其匹。故君子之朋友有鄉(xiāng),其惡有方。是故迎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对姟吩疲?#8220;君子好仇”。 ○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三、行 事 ○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 ○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 君子不器。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 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動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 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 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 ○ 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 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倉論而已也,被亦有所合之也。 ○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殺身成仁,舍身取義。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xué)也;既學(xué)之,患弗能行也。 ○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 君子有四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才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 君子有五恥:居其位,尤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 君子不素餐。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 ○ 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之,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