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本身的素質決定了他本身的所作所為 【原文】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為擇所而后錯1之,錯之險則危;不可不善為擇道然后道之,涂穢則塞,危塞則亡。彼國錯者,非封焉之謂也,何法之道,誰子之與也?故,道王者之法與王者之人為之,則亦王;道霸者之法與霸者之人為之,則亦霸;道亡國之法與亡國之人為之,則亦亡。三者,明主之所以謹擇也,而仁人之所以務白也。 【譯文】所謂的國家,是天下最大的一種器,是最重要的任務,不能不妥善地有所選擇然后才能有舉措,舉措有險那么就有危,不能不妥善地有所選擇然后才能有一定的道路,如果這條道路上充滿污濁那么就會堵塞,危險的堵塞則會導致滅亡。那么國家的舉措者,并不是由誰來封賞的,有哪種方法的道路,說是誰的兒子就給誰?所以,遵循王者道路的方法,并且與自己是個王者的人來作為,那么就可以稱王天下;遵循霸者道路的方法,并且與自己是個霸者的人來作為,那么就可以稱霸天下;遵循亡國者道路的方法,并且與自己是個亡國者的人來作為,那么就會滅亡。這三種情況,就是說明君主之所以要謹慎地選擇,而仁愛的人之所以要弄明白的。 【說明】本節(jié)是前幾節(jié)的總結,論述的還是領導人的最佳行為方式,以及領導人本身是個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荀子所說的“器”,可以理解為現(xiàn)代的機器之意,當然,荀子那個時代并沒有現(xiàn)代這種復雜的機器,但是也不能否認當時就沒有簡單的機器,如水車等。所謂的機器,就是靠一定的動力而運轉的東西。那么國家也是這樣,靠著一定的動力自動運轉。但掌握機器的人,一定要懂機器,否則機器就會損壞。所以掌握國家的人,一定要懂得國家的構成,才不會弄壞國家的建構。所以荀子說,不僅要遵循一定的道路,還要看掌握國家的人本身是個什么樣的人。本身若是王者之人,再遵循王者之道,必然就能王天下。本身是個霸者之人,再遵循霸者之道,必然就能霸天下。本身是個亡國之人,再遵循的是亡國之道,那么必然也就自取滅亡了。荀子還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即國家的君主并不是由誰來封賞的,并不是君主的兒子都可以當君主,而是要看他本身的素質如何,是個王者的素質,就可以王天下,是個霸者的素質,就可以霸天下,是個亡者的素質,就可以亡天下。本身的素質和一定的道路是相互相承的,如果只具有霸者的素質,卻要遵循王者的道路,那就很難成為王者。如果只具有亡者的素質,卻要遵循王者的道路,最后也是要滅亡的。因為人本身的素質決定了他本身的所作所為,因為他本身的素質決定他不可能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所以只能提高自己本身的修養(yǎng)素質,才有可能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才有可能建立起最好的管理制度。那么,作為統(tǒng)治者、管理者、領導人在對待部下時,也要看他們的素質如何,沒有一定的素質,是擔當不了一定的責任的。這個道理其實人們都懂,但在具體任用人時,卻又任人唯親了。而且,看素質并不是去看一個人的“證書”,關鍵是要看他的價值觀。有再多的證書,可卻是一個唯利是圖的人,那對企業(yè)、對國家都是禍害。 —————————————————— 【注釋】1.錯:通“措”?!抖Y記·仲尼燕居》:“君子明于禮樂,舉而錯之而已。”《荀子·榮辱》:“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韓非子·有度》:“威不貸錯,制不共門。”《易·序卦》:“禮義有所錯。”《洪武正韻·暮韻》:“錯,同措。”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錯,假借為措。”這里用為舉措之意。 |
|
來自: 傳統(tǒng)文化網(wǎng)站 > 《11.王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