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 當歸12克,桑椹子15克,杏仁泥24克,黑芝麻15克,杭白芍9克,火麻仁12克,制首烏12克,糖炒山楂9克。 【按】高年氣血皆虛,血少津枯,大腸失潤,其治當養(yǎng)血潤燥。方用首烏、歸、芍、桑椹補血養(yǎng)陰;杏仁、火麻仁潤腸,山楂行滯。首烏生者含有大黃酸,有促進腸管蠕動的作用,熟者善能養(yǎng)肝腎、益精血。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且能阻止血管內(nèi)膽固醇沉積,為治療老年疾患如冠心病等值得重視的藥物。此方藥多有油質(zhì),為滑潤緩下劑,較更衣丸、脾約麻仁丸更穩(wěn)妥。對體虛便秘,孕婦便秘以及大病后便秘均可應用。 生首烏30克,麥冬9克,桑椹子12克,柏子仁12克,油當歸9克,黑芝麻15克。 【按】便秘一證,雖責諸大腸傳導失職,但有虛實之分,即虛亦有氣虛、血虛之異,不可徒傳攻下通便。此人頭眩眼花,為血虛之象,故重用首烏,配以生津、補血、潤腸之品。 廣木香2.4克,杭白芍9克,晚蠶沙9克(包),薤白9克。小青皮9克,臺烏9克,菜菔子12克,蘇梗9克,谷麥芽各9克。 【按]此為頑固性便秘,服丸藥后始得大便。今大便量稍多,則腹痛大作,為氣機郁滯,藥用木香、青皮、蘇梗、臺烏、薤白等以理氣止痛。 草決明15克,茺蔚子15克,赤芍、生大黃(后下)、粉丹皮、菊花各9克,桃仁泥12克,黃連上清丸9克(分3次吞)。 【按】大黃通大便,配以桃仁則效益彰;赤芍與桃仁、丹皮相配,功能活血涼血。凡赤腫用消炎藥,常配以活血涼血藥,此古人成法。暴赤眼前人用青寧丸(即制大黃研粉為丸),今兼便秘,故"上病下取"用生大黃導下。
薤白頭9克,檳榔6克,皂莢子4.5克,晚蠶沙9克,臺烏藥6克,生枳實9克,萊菔子9克,橘皮6克,谷麥芽各9克。 二診:便通而脹滿除,食欲依舊遲鈍,不必治腸,但當治胃。 懷山藥9克,款炒積實9克,谷麥芽各9克,云茯苓9克,佛手片6克,雞內(nèi)金9克,佩蘭梗9克,潞黨參9克,陳皮6克。 三診:食欲依舊不振,體弱者,純用刺激性無益也。
薤白頭9克,谷麥芽各9克,潞黨參9克,款炒積實6克,雞內(nèi)金9克,生白術(shù)9克,云茯苓9克,橘紅4.5克,粉甘草2.5克。 四診:已能稍進糜粥,食后仍感痞悶,約一時許逐漸消失,其為消化力遲鈍無疑。 生雞金4.5克,谷麥芽9克,廣木香6克,六神曲18克,潞黨參9克,川厚樸4.5克,薤白頭9克。共研細末,每服1.5克,1日3次。 【按】下院脹滿,大便有待于通,而舌苔灰膩,濕邪為病顯然。因濕而致之便秘,古稱濕秘(如《普濟方》)?!端貑?span lang=EN-US>.真要大論》云:"濕淫所勝……大便難",已認識到此證之存在;清.鞠通《溫病條辨》亦嘗論及此證云:"脾主地氣,屬太陰濕土,濕氣太過,反傷本臟化氣,濕久濁瘀,至于下焦,氣不惟傷,而且阻矣。氣為濕阻,二便不通。"便之不通,既由于濕阻氣滯,故其治療原則,亦惟除其濕之阻,行其氣之滯而已。先生所謂"苔膩者燥之",除其濕也;"健其胃、動其腸"者,行其氣也。
蠶沙、皂莢子為《濕病條辨》宣清導濁湯中要藥。吳氏自釋其方云:"蠶砂能走少腹之濁部,又能化濕濁而歸清……皂莢……燥能除濕,辛能通上下關(guān)竅,子更直達下焦,通大便之虛秘………逐有形之濕"。檳榔,《普濟方》用以治"濕秘,腸胃有濕,大便秘塞"。方中任此三味為除濕通便之主藥。又,檳榔、枳實、烏藥三者,乃五磨飲子之重要組成部分,其寬中除滿、推動氣分之力極強,伍以"辛通滑利,能泄下焦陽明氣滯"(李東垣《用藥法象》)之薤白,以暢利氣機。陳皮、佛手,芳香理氣、開胃進食。此例濕濁之生,殆與傷食有關(guān),故又用萊菔子、谷麥芽以和胃消食。證方相符,故能應手。二診以后,便通而脹滿除,惟食欲遲遲不振,是濕濁雖蠲,而先時受戕之中氣未復,遂與消補并用之法治之,立法層次井然,值得效法。
全當歸12克,生白術(shù)9克,薤白9克,生麥芽12克,木香6克,生雞金9克,杭白芍12克,炙草3克,半硫丸9克(分3次吞)。 二診:無效,腸之蠕動陷于麻痹狀態(tài),予千金溫脾飲。黨參9克,干姜3克,熟大黃9克,清炙草3克,炮附塊6克,全當歸12克,玄明粉9克(分3次沖)。 熟大黃4.5克,臺烏藥9克,沉香曲9克,檳榔片9克,焦枳實9克,廣木香3克,杏仁泥15克,萊菔子9克(研)。 【按】肝氣郁結(jié),氣機壅滯,以致大腸傳導失職,積滯內(nèi)停。治用五磨飲子加大黃、杏仁、萊菔子,調(diào)氣破結(jié),行滯導下。 |
|
來自: 神醫(yī)與巫醫(yī)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