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當代中學生心理特點看中學生社團建設 北京市信息管理學校 趙威 老子說:“道在通流”,說的就是一切都在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方法,其根本的特點就是“發(fā)展中”的唯物論、“發(fā)展中”的方法。也就是說唯物論和方法只有在變化和發(fā)展中才能體現(xiàn)出正確性。而靜止中的唯物論和方法是機械的、錯誤的、僵死的。那么在教育領域,什么是變化的主體?那就是學生。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不研究他們,不做到知彼知己,不知道他們的變化和需求,任何教育教學方法手段都顯得假大空和無的放矢。因此,研究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就成為中學共青團工作研究的重要基礎。 一、當代中學生心理特點分析: 九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學生有著顯著的時代特征。有人稱他們?yōu)?#8220;新新人類”或“讀不懂的一代”。成熟冷靜與幼稚浮躁;多情善感與冷漠無情;活潑外向與孤僻內向;自我表現(xiàn)與自我封閉在這個群體身上矛盾地統(tǒng)一著。他們中有的極端聰明,尤其是在電腦網絡、文藝體育等方面的感受吸收能力令成年人自嘆不如;而有的則連體育課上簡單的動作都完成不了。有的可以連續(xù)十幾個小時看電視、上網或大睡不醒,卻不能靜下心來寫一篇800字的文章;而有的在學習之余還能創(chuàng)作出幾十萬字的小說。奇裝異服、染紅的藍的綠的頭發(fā)、在耳朵鼻子甚至肚臍上打洞……凡此種種,在大都市尤為明顯。更令人擔憂的是,當代中學生因心理問題(尤其是心理嚴重扭曲)而引發(fā)的慘劇屢見不鮮:前不久,北京某中學男生向女同學表示好感,被拒絕后,一時沖動,竟從四層的教室窗戶跳下摔成重傷;廣州市12歲的少年,綁架親妹妹,勒索母親10萬元巨款;福州市幾個中學生,因受黃色撲克引誘,輪奸15歲女生;還有害怕同學高考超過自己的高中生,高考前拔刀殺掉了另一優(yōu)秀學生,等等。 據2002年中國兒童少年“安康計劃”抽樣調查顯示,30%左右的中小學生存在心理異常表現(xiàn),有15%的學生患有各種心理疾病。因此,分析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時代特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從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角度看,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 1、中學生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正處在生理發(fā)育與心理發(fā)展欠協(xié)調的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心理斷乳期”。這是一個成人感已經產生,獨立意識日益增強,但獨立能力相對較弱的時期。由于經濟上仍然依靠長輩供養(yǎng),生活上習慣了接受成人的照料,在思想上還與長輩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許多中學生一方面要求師長尊重自己的獨立人格,給自己留出足夠的自主空間,另一方面又習以為常地繼續(xù)著被呵護的“快樂寶貝”生涯,從而阻礙了自己獨立人格的形成。由于當代中學生大都為獨生子女,多名長輩的關愛聚焦一個孩子。再加上經濟水平的提高使這一特征就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 2、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fā)育的又一個高峰期。身體的迅速發(fā)育成熟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身體、內驅力,以及內部欲求的關注;人際交往的擴大導致了中學生將自己與他人的容貌、能力進行比較,引發(fā)了對自身天賦、素質的關心。而當今媒體對娛樂明星、商界“成功人士”的過度宣傳像五彩泡沫一樣充斥中學生的視野。“他連高中都沒上,不也成了百萬富翁嗎?”“她還沒我漂亮,演一部戲就成名了!”“誰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她用幾小時拍一個廣告就拿上千萬!”社會的樣板與學校家庭的教育構成矛盾,在學生的心中不斷沖撞,而心理的不成熟使得他們不能正確認識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迷惘、疑惑在所難免。 另一方面,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導致了中學生對自己的動機、行為,以及行為后果和自身價值的思考。這種注意力向內部世界的轉移使青春期的自我分裂為“觀察者的我”和“被觀察的我”。中學生進入了“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的內部矛盾和沖突時期,時常產生“自我排斥”的心理困擾。由于“別人眼中的我”和“本來的我”是如此的不統(tǒng)一,而“本來的我”與“理想的我”又是如此的不一致,因此,當代中學生特別容易產生“誰也不理解我”的孤獨和苦悶。 而社會競爭的加劇導致學生家長將更多精力放在事業(yè)上,對孩子的關心只停留在衣食充裕,心理疏導普遍不足,這更增加了中學生孤獨苦悶的系數。許多獨生子女以“我”為中心,不合群,自我封閉,容易對別人的言行產生嫉妒甚至仇視等不正常的心理反映。如果遇到學業(yè)受挫、情感困擾、人際關系失和、家庭生活遭遇不幸等情況,就極易導致長期積壓在心底的各種情感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失去自控,產生一些不良的后果,甚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中學階段是青春期生理發(fā)育的高峰期。由于身體的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前所未有的沖動體驗,中學生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容易情感沖動。而中國的家庭、學校在“性”方面的教育往往不能滿足中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他們更易受到社會上黃、毒污染源的誘惑。影視作品為了商業(yè)利益,越來越多地展示暴力色情鏡頭,再加上色情網站的推波助瀾,使當代中學生對兩性間交往的行為規(guī)則把握不好,“早戀”現(xiàn)象甚至“早孕”、“性犯罪”等問題隨之產生。 4、中學階段的青少年,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時期,對普遍的社會價值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體系不了解,因其生理、心理發(fā)育尚未成熟,對是非觀念沒有明確的認識,還不能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則。而當今社會普遍的浮躁情緒和信仰危機不可避免地“傳染”到中學生;部分成年人的道德淪喪、利欲熏心更成為孩子們的不良榜樣。當代中學生中出現(xiàn)的違紀、輕微違法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時,教育者對其的導引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 總之,中學生就好象一輛輛動力無限的車子,他們急于釋放自己的能量,證明自己的存在。如果沒有好的引導,就難免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一氣,或者干脆“熄火”任自己在人生路上盲目地“空檔滑行”。 二、社團活動適應了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12至18歲的中學階段,是一個人個性形成的最重要時期,是為一生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的時期,是兒童成長為一個“社會人”的重要階段。通過這一時期的學習、訓練、社會實踐所形成的人格特質,將直接制約人的一生的發(fā)展。 更重要的是,中學生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這需要全社會來關心和支持。共青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為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必須在推進素質教育、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這也是我們不可推脫的責任。 從對中學生心理社會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現(xiàn)象和問題來看,雖然有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影響,但中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主要的因素。共青團組織在對中學生思想教育的同時,必須注意研究當代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探索新形勢下中學生思想教育的規(guī)律和方法,以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通過幾年的共青團工作,我認為,中學生社團活動能夠較好地適應當代中學生心理特點,發(fā)揮團組織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團組織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的基本原則。其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 1、在社團活動中,指導教師真正“退位”為副手,主導權掌握在學生手中。這個獨特的環(huán)境能幫助中學生逐步擺脫對師長全方位的依賴,鍛煉他們獨立思考、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個人行為自律的能力,有意識地培養(yǎng)獨立的人格。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個性、表現(xiàn)欲和自我肯定的需求可以得到極大限度的滿足。 2、社團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將 “自己眼中的自我”、“他人眼中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整合為整體的、真實的、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的、可以被接受的、不斷成長變化的、與群體和社會具有連帶關系、一體關系的“我”。學生們在動態(tài)的社團活動中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位置,主角、配角;演員、觀眾;被贊美、受冷遇……一次次的身心體驗讓孩子們逐漸認識到,自己只是“群體”中的一員,不會總是焦點;自己也不是全才,有長處更有短處。這種正視“自我”是孩子們心理成熟的基礎,對獨生子女而言尤為重要。“社團”這個小社會能夠引導中學生走出封閉的禁區(qū),融入群體和社會。同伴的認可和自我肯定,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滿足,為他們找到社會的歸屬感預熱。 3、缺乏與異性交往是性適應不良的重要原因,容易導致性壓抑或性沖動,對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和健康是極為不利的。而中學生社團大都為男女同學一起開展活動,在舞蹈隊、廣播站、文學社等社團愉快的氛圍中,男女學生增進了解,有利于青春期性沖動的合理釋放、滿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fā)展。 4、社團中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培養(yǎng)中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研究證明,經過適度努力才取得的成功更能令人產生滿足感。這種情況在當代中學生身上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社團活動中適時適量的競爭如展評、競賽等能夠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學生能在克服困難和挫折的過程中磨礪自我,逐漸明確奮斗目標,學會微笑著面對生活。 三、中學生社團建設的發(fā)展方向: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zhàn)和新任務的要求,各級團組織都要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在共青團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關成華書記明確提出:北京共青團要立足工作實際,牢固樹立“建設、服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工作理念。 作為海淀區(qū)團建創(chuàng)新試點,中學生社團建設應立足實際,塌實推進。共青團組織要引導中學生社團策劃各種豐富多彩、主題鮮明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針對當代中學生心理特點,我認為將志愿服務活動引入社團是較好的發(fā)展方向。認養(yǎng)綠地、反盜版宣傳等活動證明,鼓勵中學生多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能夠讓他們逐步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實踐自我,充分感受自我價值的存在,增強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任的良好行為習慣。尤其是職高學生,可發(fā)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將志愿服務與專業(yè)技能鍛煉相結合,比如與社區(qū)合作開展電腦操作班、英文入門班等,學生去做成年人的老師,其滿足感和責任感將更加顯著。同時知識技能的輸出更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熱情。 另外,“青春期心理導向”也可納入社團活動。共青團組織可搭橋,將專業(yè)心理研究人員請進校園,以討論、講座、電郵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地與中學生進行交流,為他們排憂解惑。例如:當與同學發(fā)生矛盾、產生沖突時,要讓學生懂得,與同學產生人際關系方面的磨擦沖突可以讓自己學會合作、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當學生遭遇家庭的意外變故時,可以告訴他們這可以使他們更早地品味人生的甘苦,學會承擔責任……把學習生活中所發(fā)生的這一切看作是鍛煉生存能力的機遇。“文章憎命達”,人生亦如是。 其次,社團可嘗試讓學生與家長、老師共同活動,共讀一本書、共演一臺戲、共唱一首歌、共做一桌菜、共同完成一個創(chuàng)意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化解彼此間的誤會和猜疑,架設孩子與長輩、學生與老師心靈溝通的橋梁。當然,這需要師長的理解支持,但我相信,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家庭、學校、社會構成的合力必將為中學生健康成長做出更大貢獻。 總之,注意研究中學生心理特點,正視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奇怪”的心理現(xiàn)象,樹立正確的育人觀,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幫助學生正視自我,融入社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共青團工作者更應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調動一切可利用的條件和資源,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綜合素質提高做出貢獻??梢灶A見,在師生共同的努力下,社團建設將更好地引導中學生樹立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主動認同社會主流文化和它所代表的價值取向,養(yǎng)成為捍衛(wèi)自己的自由和權利而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良好行為習慣。在中學階段,幫助他們?yōu)樽约旱娜松x擇一個與社會進步方向一致的明確的奮斗目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