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庵詩話》(明)文征明
子朱子之學[1],以明理為事,詩非其所好也。而其所為論詩,則固詩人之言也。嗚呼!理固無不該也,而況詩乎哉?世蓋有工于吟諷,而不得其故者;或終日論議,而諧諧音聲[2],輒不合作:要之,其于理于詩,皆未為有得也。練川沈文韜氏,以明經游學官[3],而特好為詩。取凡朱子平日論詩之語,萃而為書曰《晦庵詩話》[4],豈將會理與詩而一之耶? 夫自朱氏之學行世,學者動以根本之論,劫持士習[5]。謂六經之外,非復有益,一涉詞章,便為道病。言之者自以為是,而聽之者不敢以為非。雖當時名世這士,亦自疑其所學非出于正,而有“悔卻從前業(yè)小詩”之語。沿訛踵敝[6],至于今,漸不可革。嗚呼!其亦甚矣!說者往往歸咎朱氏,而不知朱氏未始不言詩也。觀于文韜之書,可概見已?;蚱渌?,當自有識者取之,小子何述哉[7]! 注釋: [1]朱子: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婺源(今屬江西)人。北宋理學家提出作文害道,朱熹也有排斥文學的見解,但他本人也寫了一些可讀的好詩,說了些“詩人之言”。[2]諧諧:和協(xié)。[3]明經:通曉經術。學官:這里指學校。[4]萃:聚集。[5]劫持:用強力把持。[6]踵:因襲,追隨。[7]小子:作者自謂。 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號衡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少時,學文于吳寬,學畫于沈周,學書法于李應禎。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為“吳中四才子”。寧王朱宸濠慕名征聘,辭病不就。正德末,以歲貢生薦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因不滿官場,辭歸故里。 文征明詩、文、書、畫兼善,尤精于畫。其詩文在“七子”擬古文風之外,獨成一格。詩歌淡雅秀麗,散文長于敘事,清新流暢。著有《甫田集》三十五卷等。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周道振輯校本《文征明集》,并補輯了詩文三十二卷。 本文選自《文征明集》卷十七。是為沈文韜所輯的《晦庵詩話》所作的序。明代文壇,不僅為前后七子的擬古文風所統(tǒng)治,更為程、朱理學所統(tǒng)治,“謂六經之外,非復有益,一涉詞章,便為道病”。大有把文藝扼殺之勢。針對這種情況,文征明借《晦庵詩話》作序的機會,指出“朱氏未始不言詩”,“其所為論詩,則固詩人之言也”。用事實駁斥了拉朱熹作大旗的否定文學的謬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