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興宗,字光祖,江西寧都人,朱熹弟子。宋乾道七年辛卯(1171)舉解試(鄉(xiāng)試),慶元五年乙未(1199)特奏名(中進士),授廣東肇慶推官,掌推勾獄訟之事,為從六品。曾興宗從小就立志周程性理之學,后來拜朱熹為師,嚴執(zhí)弟子之禮。朱熹對他甚相器重,曾經以“純茂篤實,切已致思,用功正當”稱贊他。朱熹去世以后,曾興宗心喪三年,以悼其師。因受朱熹牽連,朱熹去世后,曾興宗在仕途上再無作為,于是就回到家鄉(xiāng)寧都,在蓮花山筼簹谷建了一座房子,叫做“唯庵”,講授朱子之學,傳授朱子之道。敦行古禮,四方慕其名而來從學者甚眾。其詩文溫厚典則。著有《唯庵文集》。死后,鄉(xiāng)人立祠祀之。 曾興宗居住的寧都縣,古為虔化、陂陽地,人文昌盛,歷史悠久,是純客縣,客家搖籃。這里土地肥沃,適宜耕種,自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中原貴州“衣冠南渡”,大量中原漢人在此定居。三國孫吳嘉禾五年(236)建縣。寧都位于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地處貢江上游,主要河流有梅江(梅川)。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自北向南傾斜。東鄰撫州市廣昌縣和南豐縣(曾鞏故里)、贛州石城縣,南接瑞金市,西南接于都縣,西接興國縣,又與吉安市永豐縣(歐陽修故里)交界。
曾氏,東魯、魯國、武城郡?!秾幎汲悄显鲜拮遄V》載,巫公為曾氏魯國、東魯郡遠始祖,世居山東,至十九世據公避王莽亂南遷豫章,復徙永豐睦陂。四十三世虹公于唐天寶間從樂安云蓋鄉(xiāng)徙寧都鎬源即東韶,為魯國族基祖。四十三世蟾公于唐天寶間從永豐睦陂徙寧都衙前西街,四十九世泰公于北宋元豐八年任寧都縣令,在寧都定居,為寧都曾氏東魯族基祖。《寧都城東武城曾氏仲廉祖二十修族譜》載,原公為南宋景定五年進士,于咸淳初授寧都縣令人籍,為寧都曾氏武城族始祖。后裔于北宋遷往寧化石壁、汀州、揭陽、興寧、平遠、增城、泉州、廣州、韶州、福州、香港、臺灣等地。曾興宗即寧都東武城曾氏一族后裔。 一、朱子曾以“明明德”誨之 《朱子語類·卷十四·大學一》載: 曾興宗曾經問朱子:“如何是'明明德’?” 朱子曰:“明德是自家心中具許多道理在這里。本是個明底物事,初無暗昧,人得之則為德。如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從自家心里出來,觸著那物,便是那個物出來,何嘗不明。緣為物欲所蔽,故其明易昏。如鏡本明,被外物點污,則不明了。少間磨起,則其明又能照物。” 又云:“人心惟定則明。所謂定者,非是定於這里,全不修習,待他自明。惟是定后,卻好去學??磥砜慈ィ煤笞匀粡?。” 曾興宗又問:“自覺胸中甚昧。” 朱子曰: “這明德亦不甚昧。如適來說惻隱、羞惡、辭遜、是非等,此是心中元有此等物。發(fā)而為惻隱,這便是仁;發(fā)而為羞惡,這便是義;發(fā)而為辭遜、是非,便是禮、智??磥磉@個亦不是甚昧,但恐於義理差互處有似是而非者,未能分別耳。且如冬溫夏凊為孝,人能冬溫夏凊,這便是孝。至如子從父之令,本似孝,孔子卻以為不孝。與其得罪於鄉(xiāng)閭,不若且諫父之過,使不陷於不義,這處方是孝??炙拼颂?,未能大故分別得出,方昧。且如齊宣王見牛之觳觫,便有不忍之心,欲以羊易之。這便見惻隱處,只是見不完全。及到'興甲兵,危士臣’處,便欲快意為之。是見不精確,不能推愛牛之心而愛百姓。只是心中所見所好如此,且恁地做去。又如胡侍郎讀史管見,其為文字與所見處甚好,到他自做處全相反。不知是如何,卻似是兩人做事一般,前日所見是一人,今日所行又是一人。是見不真確,致得如此。” 朱熹對《大學》所提出的命題“明明德”極為重視,他常教導學生為學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進而指出:“為學只在'明明德’一句”。他對《大學》“明明德”的詮釋,內涵豐富而思想深刻,是他研習并運用先秦儒家學說與宋代理學思想,分析和探討人及其生活世界本質的全面總結。經過朱熹對“明明德”的詮釋,這一原本只是普通政治道德的概念,獲得了豐富的哲學內涵和宗教意義。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萬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 這是朱熹晚年定論,也是其“明明德”思想的精粹表述。在這里,朱熹用短短67個字的篇幅,從工夫論、心性論、天理論的角度,闡明了“明德”的來源與本質,“明德”不明的原因及其根源,和“明德”可明的依據與道路。語言簡潔,語義完備,邏輯嚴密,實際上是其畢生學問的總結。這個定義,在朱熹理學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理學思想的繼續(xù)演進也產生過深刻影響。 而朱熹與曾興宗討論這個問題,可見曾興宗也得朱子之道之精髓。 二、朱子曾親臨曾興宗隱居地看望 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被任命為南康軍知軍(軍治在今江西星子縣)。朱熹到任后,立即赴民間考察民情和當?shù)氐慕逃闆r。作為一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尤其重視教育。其時蜚聲海內的廬山白鹿洞書院屋舍頹廢,生員寥寥,朱熹不禁感慨萬分。他立即上表朝廷,呼吁重視教育;同時,決心重建白鹿洞書院。為了掌握全面情況,朱熹考察了周圍一些地方的的書院。其時,南安軍梅嶺腳下的“周程書院”是江西辦得較好的書院之一?!爸艹虝骸毕道韺W創(chuàng)始人周敦頤創(chuàng)辦,周敦頤的弟子、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在那里執(zhí)教過。朱熹知道此事后,便決意成行,一方面要到“周程書院”來了解情況,另一方面,也很想到理學的發(fā)源地來尋訪周子和“二程”的足跡??墒?,時值大旱,朱熹只得暫時把這個念頭擱下,積極組織救荒。次年,因救荒得力,遷為江西茶鹽公事。上任伊始,江西又遭秋旱,朱熹因前度救荒有方,此次自然義不容辭,被責成專管江西救旱,并受命赴贛州察看災情。 宋代至贛州,大都選擇水路,即溯贛江而上,經吉安、萬安,過十八灘,至贛州濂溪路建春門碼頭登岸。但這次是視察災情,朱熹選擇的線路是經撫州、南豐、南城、廣昌,從寧都進入南贛,再至贛州和府和南安軍,順便視察一下?lián)嶂莸臑那椤?/font> 經寧都時,朱熹順道去看了他的弟子曾興宗,在曾興宗所居篔簹谷住了兩個晚上,并在寧都梅川溪堂講學。還賦詩一首,題為《寄題梅川溪堂(筼筜谷)》,詩云: 滄波流不極,上有一畝園。 幽人掩關臥,修竹何娟娟! 虛堂面群峰,秀色摩青天。 靜有山水樂,而無車馬喧。 人言市門子,往往蒼崖巔。 揮手謝人世,日中翔紫煙。 褰裳下中沚,濯足娛清川。 筼筜谷位于寧都縣蓮花山,翠微峰景區(qū)南端,與金精山對峙,海拔近千米。金精山為道教七十二洞天之三十五洞天,群峰獻奇,景致獨特。蓮花山上蒼松蔭翳,幽笪夾道,氣候涼爽,山色迷人。因山形如蓮花,景色旖旎,故名蓮花山。蓮花山還有一峰、一巖、二洞,即白茅峰、出水巖、出風洞、太平洞。石林巖海,呈奇獻巧。山上有名寺——青蓮寺,西晉泰始二年創(chuàng)建,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是江西省重點佛寺,也是贛南第一大叢林。 曾興宗建精舍于此,其匾曰:“歲寒”,傳為朱熹親竹為其題寫。其谷多修竹,故曰筼筜谷。精舍的右邊曰“水竹幽居”,即梅川溪堂,與四方學講道其中。 朱熹這首詩,大有陶淵明之風。他曾經大力宣揚過陶淵明。他在《朱子語類》中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房,但豪放得來不覺耳。”他也研究喜歡陶詩,指出陶詩平淡風格是自然形成的狀態(tài),而不是像梅堯臣那樣刻意“造平淡”追求所致。在朱熹心目中,平淡自然風格本是詩歌最高境界,陶詩這種詩的典范,與他追求點相一致。他有一首《正月五日欲用斜川故事結載酒過柏林新居風雨不果二月五日始克踐約坐間以陶公卒章二十字分韻熹得中字賦呈諸同游者》,此是仿陶的《游斜川》而來。其風格極相似。朱說:“淵明所以為高,已在其超然自得,不費安排處?!?/span> 還有《寄題梅川溪堂》有“靜有山水樂,而無車馬喧”是仿陶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而來的。他針對蘇軾黃庭堅學陶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觀點,很精辟:“淵明詩平淡,出于自然。后人學他平淡,便相去遠矣?!?/span> 曾興宗有《金精山》詩詠金精十二峰云: 投老筼筜幸卜鄰,蝸雖更不累閑身。 煙霞已作仙凡隔,洞戶蟠桃不計春。 曾興宗有《居筼筜》詩,對自己所居之地大加贊美: 渭川千畝竹,可比萬戶侯。 我有筼筜谷,此豈為食謀? 南山與北山,清絕真勝游。 飛泉動蕭爽,怪石添清幽。 娛親自足樂,捧檄良可羞。 日從抱節(jié)君,崎嶇經林邱。 有酒對爾酌,得句為爾謳。 共結歲寒心,肯學炎涼儔? 笑指親密友,不獨王子猷。 筼筜,一種皮薄、節(jié)長而竿高的竹子。漢楊孚《異物志》:“篔簹生水邊,長數(shù)丈,圍一尺五六寸,一節(jié)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廬陵界有之”。 清代寧都邑人、“易堂九子”之一的魏禮有《筼筜道上》詩云:“計程近百百重山,有路何人乞得閑。長逕綠崖三十里,小溪渡水廿余灣?!?/span> 又有《自筼筜返霞綺園》詩云:“經句別此如經月,歸到園中似到家。溪水未過遙指樹,房門不啟且看花。荷亭桂子黃攢粟,即岸芙蓉艷斗霞。拚得老身花底老,已忘白發(fā)間年華?!?/span> 第三天,朱熹在曾興宗的陪同下,拜謁了孫氏宗祠,讀到了蘇軾為寧都孫氏作的《剛說》。朱熹對前賢的事跡也大為推崇,寫下了《〈剛說〉跋》,云:“蘇文忠 公為孫君介夫作《剛說》,其所以發(fā)明孫君之為人者至矣。然剛之所以近仁,為不詘于欲,而能有以全其本心之得,不待見于活人然后可知也。陽都主簿鄭載德,得遺跡于君家。將纂刻置之學宮嶂以視予。因以識其左方,以告觀者。使勉夫剛而益其所以為仁之方云?!?/font> 《剛說》系蘇東坡稱贊江西寧都客家人孫立節(jié)的文章。蘇軾與寧都孫氏父子三人:孫立節(jié)、孫勰、孫勴,相識并相知,過從甚密。蘇軾有數(shù)篇詩文談到孫氏父子,對孫氏父子有過較高評價。孫立節(jié),字介夫,北宋虔化(今江西寧都)人。宋皇祐五年(1053)年中進士。據孫氏族譜載,孫立節(jié)是贛、閩、粵三省孫氏的七世孫,亦即孫中山先生的二十四世祖。 三、曾興宗也是一個文學家、畫家 曾興宗不僅是一個理學家,也是一個文學家?!度卧姟反嫫湓娙?。除了前面提到的《金精山》、《居筼筜》外,還有一首《水竹幽居堂》詩云: 山深景最幽,正為幽人設。 獲此一段奇,天意亦特達。 水清濯吾纓,竹勁抱高節(jié)。 鑿池為延客,筑室相娛悅。 故人來清風,莫逆友明月。 雅與仙境連,迥隔紅塵絕。 此樂只自知,切勿下人說。 這三首詩,基本代表了曾興宗的水平。 曾興宗與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交往。曾興宗曾把自己所居住的筼筜谷畫成一幅畫,據說是畫得相當逼真、精美,寄給陸游,請陸游為其題詩。陸游其時已譽滿文壇,接到曾興宗的請求后,立即為其賦詩一首。詩的題目是《贛士曾興宗字光祖以其居筼谷圖來求詩》,其云: 高人心虛萬物宗,家世常以仕易農。 買山本愛坡上竹,手種已偃巖前松。 瀑泉三伏凜冰雪,谷聲火里酣笙鏞。 了知自是一丘壑,不與金精為附庸。 這首詩,內容既是應景作詩,自己言之有物,“接地氣”,對篔簹進行了一番寫實性的描繪,同時也不泛對篔簹自然環(huán)境的溢美之辭。就其藝術特點來說,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新奇、工整,而不落于雕章琢句之嫌,也是陸氏的一貫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曾興宗的裔孫曾原一,是南宋江重要詩歌流派“江湖詩派”的重要詩人。早年,得家教,醉心朱子之學。后又與堂弟曾郕同師廬陵楊百子“博學工詩”,又同于南宋紹定三年(1230)避亂鐘陵。紹定五年(1232)鄉(xiāng)試中式,得為舉人,并與著名詩人戴復古等詩人結江湖詩社。他們的詩因多為點綴湖山的作品,文學史家因此稱之為“江湖詩人”,系當時詩壇的重要詩歌流派?!敖娙恕钡脑婋m有過分美化農村生活、農民居家日常的情趣,沒有表現(xiàn)他們困難生活的一面,但詩作清新而富有生氣,顯然是受了陸游詩的影響。曾原一歸鄉(xiāng)后,與叔父曾益之一起捐獻自家全部資產,修筑了寧都縣城城墻。一直隱居蒼山,筑萬象亭,專心著述。戴復古曾專程到寧都蒼山拜訪他,并有《訪蒼山曾子實》詩云: 故人子曾子,居處近金精。 福地佳山水,詩家老弟兄。 十年重會面,一笑最關情。 萬象亭前月,今宵為我明。 蒼山離寧都縣城西七里,金精山旁。戴復古稱曾原一為“詩家老兄弟”,可見兩人相知之深。 當時的詩人都很尊敬曾原一,并以他為宗。寧都也由此得“詩國”之稱。曾原一著有《蒼山詩集》、《選詩衍義》等。寧都邑人立祠祀之。 |
|
來自: 明日夏明日 > 《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