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目:《學會提問》
分享人:林小吾
一、書籍簡介
《學會提問》(*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由尼爾·布朗(Neil Browne)和斯圖爾特·基利(Stuart Keeley)合著,被稱為批判性思維的入門經典。本書的核心在于教會讀者如何通過提問,識別和評估他人觀點中的邏輯漏洞、證據可信度及潛在偏見,最終形成獨立、理性的判斷能力。《學會提問》被譽為“批判性思維入門經典,真正授人以漁的智慧之書”。
二、閱讀緣起: 最開始被推薦這本書是一次歷史學科閱讀培訓上。當時來自北碚的歷史教研員針對如何利用好歷史課本資源,利用好歷史課本,當時答疑的環(huán)節(jié)針對如何提問,向教研員請教。他推薦了這本書。
真正開始閱讀這本書是近段時間。越來越清醒的意識到,學會提問是一位歷史老師或者是作為一位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問題的層層深入,可以引導學生思維的層層遞進。所以就解釋了,為什么說學會提問是批判性思維的入門。
三、閱讀收獲 (一)基本概念 1. 兩種思維方式 海綿式思維:被動吸收信息,強調記憶與積累。 淘金式思維:主動篩選信息,通過提問與批判分析提取價值。 文章提出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淘金式思維”,即不斷提問以接近真相。
(以下內容部分來自Deepseek,目前在讀本書,沒有讀完)
2. 論題與結論 -論題類型: 描述性論題(如“全球變暖是否由人類活動導致?”) 規(guī)定性論題(如“是否應該禁止塑料使用?”) 識別結論:結論是作者希望說服你接受的最終觀點,常由“因此”“所以”等詞引出。需警惕模糊或隱藏的結論。
3. 論證的結構 - 前提(理由)+ 結論 = 論證 - 需檢查前提是否合理、證據是否充分支持結論。
4. 證據的可靠性 - 常見證據類型:統(tǒng)計數據、案例、專家意見、類比、直覺等。 - 警惕證據的漏洞:樣本偏差、數據來源不明、情感綁架、因果混淆等。
5. 邏輯謬誤 - **人身攻擊**(攻擊提出者而非觀點本身) - **滑坡謬誤**(假設A必然導致極端結果Z) - **虛假兩難**(非黑即白的簡化選項) - **訴諸情感**(用情緒替代邏輯) - **光環(huán)效應**(因某優(yōu)點而全盤接受觀點) 應對方式:識別謬誤,追問“這背后的邏輯是否成立?”
(二)批判性思維的4個關鍵步驟 1. **明確問題**:對方在討論什么?論題和結論是否清晰? 2. **拆解論證**:找到支持結論的理由和證據。 3. **評估證據**:證據來源是否可信?數據是否有誤導? 4. **反思替代觀點**:是否存在其他解釋或可能性?
(三)實踐方法:如何有效提問? 書中提供了具體的提問模板,適用于閱讀、辯論或日常思考: - **針對論題**: “這個問題的核心爭議點是什么?” “作者是否有隱藏的立場或偏見?” - **針對證據**: “數據來源是否可靠?樣本是否足夠?” “這個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 - **針對邏輯**: “前提是否必然推導出結論?” “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因果關系?” - **針對結論**: “如果接受這個結論,會有哪些潛在影響?” “是否有反面證據被忽略了?”
(四)具體應用:行動指南 - 閱讀時:邊讀邊標注論題、結論和證據,自問“作者如何證明這一點?” - 討論時:用“我理解你的觀點是…,但能否解釋為什么?”替代直接反駁。 - 寫作時:提前預判讀者可能的質疑,主動回應邏輯漏洞。
總之,《學會提問》不僅是一本邏輯訓練手冊,更是一本培養(yǎng)理性人格的指南,在教育教學中也能得到應用,往往比答案更重要的,是提出好問題的能力。學會提問,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對他人,也對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