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滿族所創(chuàng),滿清統(tǒng)治了中國近300年,那么,你是否疑惑過,為何這么漫長的時間里,滿族語言滿語沒有普及而下呢? 清朝時的滿語難道被棄用了嗎?也不是,清朝時,滿語為“國語”,滿文稱“國書”。事實上,清朝統(tǒng)治階層也曾嘗試推廣,然而效果相當差,隨著滿漢的融合,后來也就順其自然了。 那么,為何滿語推廣不開呢? ![]() 首先,滿語有一大“硬傷”,即滿語長期沒有獨立文字,缺乏底蘊。如今我們看到的滿文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才創(chuàng)制出的文字。滿語源于女真語,但最初,女真人用的是源于契丹文的女真文,而契丹文則源于漢文。 金朝覆滅,女真文漸漸衰敗,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但當時的女真人主要用的是蒙古文,而滿語則是口頭相傳,當時要讀滿語,還得先翻譯為蒙古語。在這樣的情況下,努爾哈赤才叫人依據(jù)蒙古文創(chuàng)制滿文。 這里注意到,女真文是源于契丹文,而滿文則源于蒙古文。也就是說,雖然滿語源于女真語,但滿文和女真文并沒有太大聯(lián)系。這意味著,滿文事實成為了一種嶄新的文字。“新”即意味著缺乏底蘊與根基。 不要說漢人了,就是滿人,很多雖會滿語,但也不會滿文。 事實上,由于滿文創(chuàng)立時間短,因而在清朝時期,事實上滿文還一直處于不斷改良完善的一種情況下,這并不是一種完全成型的完善的文字。例如皇太極時就在滿文的音節(jié)書寫等方面作出了許多更改。當然,作為新創(chuàng)文字,滿文在滿族內(nèi)部的推廣也說不上慢,由于統(tǒng)治者的支持,清朝很多詔書、公文都以滿文書寫。 而在民間,要在漢人中推廣滿文,難度實在太大。滿語屬阿爾泰語系,與漢語相去甚遠。而至于要人們學習外語的難度,想想而今,連號稱“最簡單的外語”英語,很多學生苦讀十余年都學不會,以當時的教育普及程度,要學滿語滿文難度可想而知。 況且,清朝統(tǒng)治階層入關(guān)后漢化程度不斷加深,對漢文化認可度不斷提升,逐步接受了漢文,也沒有強制推廣滿文的念頭。甚至,隨著年代的推進,而今滿族人會滿語的也已經(jīng)很少了,精通于滿語文的人更是l寥寥無幾,乃至于許多史學家都開始擔心大量珍貴的滿文史料有可能成為無人能破譯的文字。 滿文如今已經(jīng)被作為一種“瀕?!蔽淖诌M行保護了。 雖說滿語沒有全國推廣,但漢語也不可避免受到滿語影響。如今漢語普通話、北京話、東北話中都留下了不少滿語詞匯。 如今東北很多地名就來自于滿語:哈爾濱意為“曬網(wǎng)場”或“天鵝”、佳木斯意為“驛站村”、齊齊哈爾意為“齊沁河邊的哨卡”、吉林意為“臨江的地方”、牡丹江意為彎曲的江。此外烏蘇里江、興安嶺、伊春、綏芬河、璦琿等地名也都出自滿語。 在清宮劇中不斷反復(fù)出現(xiàn)過一些滿語人稱:比如稱爸爸為阿瑪、稱媽媽為額娘、稱奶奶為瑪嬤。此外還有阿哥、格格、額駙等清宮劇中的稱謂也都出自滿語。 又比如薩其馬這種小吃的名稱也來自滿語。在東北方言中滿語詞匯就更多了。比如像埋汰、磕磣、咋呼、嘚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