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代經濟制度 (一)唐代的租庸調制 唐代的田賦制度稱為“租”“庸”“調”。 1、租 (1)唐代實行的是一種均田制度,承北魏而來。政府配給人民以耕種的田地,年老仍繳還政府。在其授田期間,令其負擔相當的租額。在唐代,租額僅為四十稅一,較之漢代三十取一,更為優(yōu)減。 (2)唐代均田制與古代井田制不同之處在于:井田分屬于封建貴族,而均田則全屬中央政府,即國家。均田是郡縣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則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 2、庸 即是役,乃人民對國家之義務勞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較之漢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減輕了。 3、調 是一種土產貢輸。各地人民須以其各地土產貢獻給中央,大體上只是征收絲織物和麻織物。 4、租庸調制之用意 (1)孟子書里即有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項目。租即是粟米之征,庸是力役之征,調是布帛之征。 (2)中國是農業(yè)國家,人民經濟主要仰賴土地。政府實行均田制,務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國家完糧;耕種田地的自然是壯丁,農忙余暇時,為國家義務服役;有丁有田,自然有家,農業(yè)社會里的家庭工業(yè),最要的是織絲織麻,國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贏余,也不為病。唐代租庸調項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調。租庸調制的最高用意,為民制產。使有身者同時必有田有家,于是對政府征收此輕微的稅額,將會覺得易于負擔,不感痛苦。唐代租庸調制大體比漢代定額更輕,說得上是一種輕徭薄賦的制度。這是唐制較勝于漢制之所在。 (二)唐代賬籍制度 1、賬籍制度保障租庸調制推行 均田制是從北魏至初唐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時間維持得并不久,而且推行也并不徹底。這是因為北朝乃及初唐,全國各地還分布著大門第豪族,他們擁有大量土地。即使是不徹底的均田制度,推行了一時期,便完全破壞了。依照歷史來講,租庸調制之所以能推行,全靠賬籍之整頓。 2、賬籍制度 (1)唐初人口冊是極完密的。自小孩出生,到他成丁,以至老死,都登載上。 (2)當時的戶口冊就叫籍,全國戶口按照經濟情況分列九等。戶口冊,一式三份。一本存縣,一本送州,一本呈戶部。政府的租調,全都以戶籍為根據。 (3)賬,壯丁冊子,這是庸的根據。當年即預定第二年課役的數目。 (4)唐制每歲一造賬,三歲一造籍。一次稱一比,因其可以用來和上期的簿賬相比對。唐制,州縣經常須保存五比,戶部經常保存三比,如是地方政府對戶口壯丁變動,可以查對到十五年,戶部可以查核到九年。這一工作相當麻煩。戶口有異動,田畝有還授(丁年十八授田,六十為老還官),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普遍經常地調查登記改動校對,絲毫不能有疏忽與模糊。這須具有一種精神力量來維持,否則很不容易歷久不衰。 3、租庸調制度失敗之原因 (1)帳籍制度未能堅持。 唐代很快便走上了太平治安富足強盛的光明時代,那時的人不免感到小小漏洞是無關大體的,于是偷懶馬虎。人事的松懈,導致賬籍登記工作漏洞越來越大,已無需等到戶口太多,田畝太少,田地不夠分配之時,租庸調制已然崩潰。這便是后來租庸調制失敗的最大原因。 (2)地方豪強大門第從中舞弊,阻擾制度之進展。 4、小結 (1)就賬籍制度可見,每一項制度之推行與繼續(xù),必貫注有一種與之相當的道德意志與服務忠誠,否則徒法不能以自行,縱然法良意美,也是徒然。任何一制度,必與其他制度發(fā)生交互影響。故凡一制度之成立,也絕非此制度可以單獨成立的。 (2)賬籍制度其用意,頗近似現(xiàn)代所謂的計劃經濟。這要照顧到、計劃到全國民眾,每個家庭,每個壯丁。近代,大規(guī)模利用科學統(tǒng)計,交通方便,聲息靈活,印刷術容易,賬籍登記尚且感到困難。古代交通不便,政府組織簡單,紙張亦貴,書寫不便,在這種情形下,戶口登記逐漸錯亂,遂使此制無法推行。迫不得已,才又改成兩稅制。唐代的租庸調制,可說結束了古代井田、均田一脈相傳的經濟傳統(tǒng),而兩稅制則開浚了此后自由經濟之先河。 (三)唐代的兩稅制 1、創(chuàng)設時間 唐代的兩稅制,因其一年分夏秋兩次收稅,故稱兩稅。此制開始于唐德宗健中元年,為當時掌理財務大臣楊炎所策劃。自此以來,直到今天,中國田賦,大體上,還是沿襲這制度。 2、兩稅制與租庸調之不同 據唐時人說法,兩稅制與租庸調制最顯著之不同者: (1)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 這就是說,你從江蘇搬到湖北,也如湖北人一般,不分你是主是客,只要今天住在這地方,就加入這地方的戶口冊。如是則人口流徙,較為自由了。 (2)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 這是說,你有多少田,政府便向你收多少租。如是則義務勞役等種種負擔,也獲解放了。這不能不說是此制之好處。 (3)政府不再授田,民間自由兼并。兩稅制打破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一貫的平均地權、還受田畝的做法,即井田、王田、均田、租庸調。直到清代,田畝都容許自由買賣,自由兼并。 3、兩稅制與古制相較,也有毛病 據唐代當時一般意見說: (1)租庸調制三個項目分得很清楚,現(xiàn)歸并一起,雖說手續(xù)簡單,但日久相沿,會把原來化繁就簡的來歷忘了。遇有政府要用錢,要用勞役,不免又要增加新項目。而這些新項目,本來早就并在兩稅中征收了,現(xiàn)在再把此項目加入,豈不等于加倍征收。這是稅收項目不分明之弊。 (2)兩稅制之實行,遂不再有全國田租額一律平等的現(xiàn)象 中國歷史上的田賦制度,從井田制到租庸調制,全國各地田地的租額,都是先規(guī)定了定額,然后政府照額征收,如漢制規(guī)定三十稅一,唐制則相當于四十而稅一,這在全國各地,一律平等,無不皆然。然后政府再把收來的田租,作為政府每年開支的財政來源,這可說是一種量入為出的制度。而兩稅制規(guī)定的田租額,則像是量出為入。因當時楊炎定制時,依照的是定制前一年唐代宗大歷十四年的田租收入,以此為標準,規(guī)定以后各地的征收額。如是,政府在征收手續(xù)上,省事簡單,避免了每年調查統(tǒng)計墾田數和戶口冊等種種麻煩,但相因而起的弊病也很大。因如此一來,就變成了一種硬性規(guī)定,隨地攤派,而不再有全國一致的租額和稅率了,故說,兩稅制廢棄了全國各地田租照同一規(guī)定數額征收的精神傳統(tǒng)。據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政論家陸贄的奏議說: 臣出使經行,歷求利病,竊知渭南縣長源鄉(xiāng),本有四百戶,今才一百余戶。闃鄉(xiāng)縣本有三千戶,今才有一千戶。其他州縣,大約相似。訪尋積弊,始自均攤逃戶。凡十家之內,大半逃亡,亦須五家攤稅。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 —— 這因為兩稅制之創(chuàng)始,本因之前的賬籍制度淆亂了,急切無從整理,才把政府實際所得的田租收入,以某一年為準而硬性規(guī)定下來,叫各地方政府即照此定額按年收租。若某一地因某種情況戶口減少了,墾地荒曠了,然政府還是把硬性規(guī)定,按征收額平均攤派到現(xiàn)有的墾地和家宅去征收。于是窮瘠地方,反而負擔了更重的租額,形成如陸贄所說,由五家來攤分十家的負擔,這豈不憑空增加了他們一倍的租額嗎?于是那地的窮者愈窮,只有繼續(xù)逃亡,直到最后由一家兩家來分攤原來十家的負擔不止,而此一家兩家則終必因破產而絕滅了。 —— 那些逃戶遷到富鄉(xiāng),富鄉(xiāng)的戶口增添,墾地也多辟了。但那鄉(xiāng)的稅額因早已硬性規(guī)定下,于是分攤得更輕了。 —— 由此情形,勢必形成全國各地的田租額輕重不等,大相懸殊,終究走上窮苦的更窮苦,富裕的愈富裕之路。這是唐代兩稅制度嚴重影響到此后中國各地經濟升降到達一種極懸殊的情形之所在。雖說此后的兩稅制,曾不斷有三年一定租額等詔令,但大體來說,自唐代兩稅制創(chuàng)始,全國各地,遂不再有田租額一律平等的現(xiàn)象,則是極顯著的事實呀! (3)兩稅制規(guī)定不收米谷而改收貨幣,因此農民必得拿米糧賣出,換了錢來納稅。如是則商人可以上下其手,而農民損失很大。據當時的陸贄說: 定稅之數,皆計緡錢。納稅之時,多配綾絹。往者納絹一匹,當錢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納絹一匹,當錢一千五百文。往輸其一,今過于二。 又據四十年后的李翱說:建中元年,初定兩稅,至今四十年。當時絹一匹為錢四千,米一斗為錢兩百,稅戶輸十千者,為絹二匹半而足。今絹一匹,價不過八百,米一斗,不過五十。稅戶之輸十千者,為絹十二匹。況又督其錢,使之賤賣耶?假今官雜虛估以受之,尚猶為絹八匹,比建中之初,為加三倍。 這一項田租改征貨幣的手續(xù),也從兩稅制起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最主要的是,政府為財政收支以及征收手續(xù)方便,犧牲了歷史上傳統(tǒng)相沿的一項經濟理想,即土地平均分配的理想。自兩稅制推行,政府便一任民間農田之自由轉移,失卻為民制產的精神。結果自然會引起土地兼并,貧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而獎勵了地主的剝削。 4、小結 (1)兩稅制之變更,是中國田賦制度上最大的變更。 兩稅制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制度、土地制度古今之變的一個至大項目。它結束了歷史上田賦制度之上半段,而以后也就只能沿著這個制度稍事修改,繼續(xù)運用下去。這雖不能說是歷史上之必然趨勢,然而也實在有種種條件在引誘,在逼迫,而始形成此一大變動。 (2)中國歷史上的經濟與文化基礎,一向安放在農村,并不安放在都市。 先秦時代是封建貴族,唐以前是大家門第,中唐后逐漸變到,既沒有封建,又沒有門第,而城市工商資本,在中國歷史傳統(tǒng)上,又始終不使它成為主要的文化命脈。一輩士大夫知識分子,還可退到農村做一小地主。農村文化,因此小數量的經濟集中而獲得營養(yǎng)。若使中唐以后的社會,嚴格執(zhí)行按丁授田的制度,那將逼使知識分子不得不游離農村,則此下的中國文化也會急遽變形。從以上這點,也足說明何以中唐以后,兩稅制度能一直推行到清末。 (四)漢唐經濟財政之比較 把漢唐兩代的經濟財政政策兩兩相比,又見有恰恰相反之勢。 1、漢代經濟政策 武帝創(chuàng)行鹽鐵政策,節(jié)制資本,不讓民間過富,是在經濟之上層加以一種限制。然其下層的貧窮,政府卻并未注意到??偟恼f,漢代田租是很輕的,但農民并未得到好處,窮人還是很多,甚至于逼得出賣為奴。政府的輕徭薄賦,只為中間地主階層占了便宜。 2、唐代經濟政策 其主要用意,在于不讓民間有窮人。租庸調制的最要精神,不僅在于輕徭薄賦,尤其是側重在為民制產。至于上層富的,政府并不管。在開始,商業(yè)盡自由 ,不收稅。而每一窮人,政府都設法授田,使其可以享受水準以上的生活。 3、小結 (1)漢代是在社會上層節(jié)制資本,而下層則沒有力量管;唐代讓上層的富民能自由發(fā)展,同時注意到社會下層,由國家計劃分配。 (2)唐代人似乎更要高明些。他可以許你過富,卻不讓你過窮。這有些近似現(xiàn)代英美的自由經濟。漢代人似乎不大高明,他只注意不讓你過富,而無法防止下層勞苦民眾陷于貧窮。 (3)漢唐兩代經濟政策理想之不同,亦僅限于初唐。待后租庸調制崩潰,改成兩稅制,茶鹽各項也都一一收稅,便和漢代差不多了。至 (4)漢代之鹽鐵政策,起于武帝征伐匈奴,向外用兵;而唐代租庸調制之破壞,以及茶鹽諸稅之興起,也是起于玄宗以后,向外開疆拓土,德宗時代,因向外用兵引起軍人作亂,內戰(zhàn)頻起。總之是由兵禍而引起了經濟制度之變動,則漢唐并無二致。 四、唐代兵役制度 (一)漢唐兵農合一制之比較 唐以前,中國兵役制度,遍及全民眾,可說是一種兵農合一制。依照現(xiàn)代人講法,這是一種社會經濟與國防武裝的緊密聯(lián)系。唐代兵役制度改變了,可說是另一種的兵農合一制。 1、漢代方式,寓兵于農,亦即是全農皆兵,把國防武裝寄托于農民的生產集團 ,生產集團同時即是武裝集團 ; 2、唐代方式,寓農于兵,在武裝集團里寄托生產,不是在生產集團里寄托武裝。所以只能說是全兵皆農,而并非全農皆兵。把武裝集團同時變成生產集團 ,每個軍人都要種田,卻并不是要每個種田人都當兵。這一制度,從北周蘇綽創(chuàng)始,唐代人不過踵其成規(guī)。從歷史上講,唐制似乎又要比漢制好一些。因為中國國家大,戶口多,不需要全農皆兵。全農皆兵,反而變成有名無實,訓練不精。只要全兵皆農,不是軍人坐食餉糧,安逸無事,就夠了。唐代的這種全兵皆農制,在當時稱之為府兵。 (二)唐代府兵制度 1、“府”之由來 當時的地方政府分兩級,下一級是縣,上一級是州,這都是管地方行政的。府兵之府,是指在地方行政區(qū)域的州縣里,另劃一塊軍事區(qū)域,這塊區(qū)域為軍隊屯扎地,就稱“府”,唐代稱之為折沖府。 2、當兵之條件 (1)當時戶口分九等,這是根據各家財富產業(yè)而定的。由此便可想見當時的政治規(guī)模,一千多年前,全國戶口就調查得很清楚,而且還要根據各家經濟情況分成九個等第,那是何等細密的用意! (2)據當時法令,下三等民戶,是沒有當兵資格的,只在上三等和中三等之中,自己愿意當兵的,由政府挑選出來,正式當兵。當兵人家的租庸調都豁免了。這是國家對他們的優(yōu)待。不過軍人無餉給,一切隨身武裝,也是軍人自辦。 3、府兵制度 (1)如果某地是軍事要地,便在那地方設立一個折沖府,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軍區(qū)。一個折沖府內,一般集合有上中等人家一千二百家。政府募招上中等人家的壯丁籍為府兵。 (2)折沖府共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3)折沖府的數目,有時多,有時少。唐代時,大概全國共有六百個到八百個府。若假定這八百個府都是中府的話,那唐代全國便有八十萬軍隊,最少也有四十萬。而這四十萬乃至八十萬的軍隊,并不要國家一文錢,一粒米的給養(yǎng),因為他們自己有田有地。他們一面保衛(wèi)國家,一面還自立生產。 (4)這八百個府的三分之一(將近三百個),分配在中央政府附近,即唐代人所謂關內(山西函谷關以西長安四圍之附近地區(qū))。其余三分之二(四百到六百個府),便分布在全國。山西和邊疆相較其他地區(qū)多一些,其他地區(qū)有一州只有一府的,或一州并無一府的。 (5)府兵年滿二十歲時,開始服役。 (6)每個府兵須到中央首都宿衛(wèi)一年,叫做上番(輪替值勤),與漢代人所謂踐更相似,不過漢人踐更是在地方服役。唐人除在中央上番外,其余時間都在本府,耕田為生,于農隙操練。 (7)番數。府地距離中央五百里的,宿衛(wèi)(上番)一次得五番,一千里的七番,一千五百里者八番,二千里十番,二千里以外十二番。五百里者往返兩次,得十番,適抵二千里者往返一次;一千五百里者往返三次,得二十四番,適抵二千里以外者往返兩次。計番數,目的是輪番到中央宿衛(wèi),平均勞逸。但若遇國家有事,全國各府均可抽調,不與宿衛(wèi)番數相關。 (8)大將軍。中央直轄有十六個衛(wèi),每個衛(wèi),都有一個名稱,各衛(wèi)的都設有大將軍。打仗時,由大將軍統(tǒng)領出征。待戰(zhàn)事結束,兵歸于府,將歸于衛(wèi)。 (9)軍隊回到本鄉(xiāng),在他府里有一個折沖都尉,負責平時的訓練。 (10)唐代養(yǎng)兵,不花一文錢,不費一粒米;而養(yǎng)將,也不讓其預問政事。除卻戰(zhàn)事,大將軍并不統(tǒng)帶軍隊。武官立功,以勛名獎勵。文官分品級,武官分勛階。《木蘭詞》所謂策勛十二轉,勛位也是一級一級升上的,這不是升官,而是升勛。故武官又稱勛官,勛官有爵號無實職。立功以后,最高的在朝做大將軍,多數還是回家種田,國家社會對立功者自有某種優(yōu)待。有時是經濟的,有時是名譽的。武官有勛爵無無職,自有其尊榮,因此并不干預政治。唐代根據這個府兵制度統(tǒng)治全國,同時向外發(fā)展,變成當時全世界第一個強大的國家。 4、府兵制失敗之原因 府兵制度后來失敗了,并不是當時人不要此制度,而實因人事之逐步頹廢所致。 (1)當宿衛(wèi)的府兵,其家庭經濟都很殷實,平素生活也都不錯。唐太宗時,這種士兵到中央宿衛(wèi),皇帝也常與他們在宮廷習射,政府看得起他們,他們也就自覺光榮。后來天下太平,每年幾萬人輪番到中央,沒事可做。皇帝也不再注意他們,大臣親貴蓋花園,造宅第,都向軍隊借人手。士兵變成苦工,受人賤視。遇到上番,便多逃亡規(guī)避。 (2)唐初,府兵出外打仗陣亡,軍隊立刻把名冊呈報中央。中央政府馬上下令地方地方政府派人到死難士兵家里去慰問,送他勛爵,給他賞恤。常常是陣亡軍人的棺木還沒運回,政府一應撫恤褒獎工作都已辦妥。這等事關系極大,尤其在軍隊精神上,有說不盡的鼓勵。現(xiàn)代西方國家也在這樣做。但中國唐代,早就這樣做了。后來,軍隊和政府犯了松懈病,疏慢病。戰(zhàn)事結束,軍隊復員了,死者家屬還不見政府派人來。死的似乎白死了,人心便這樣地漸漸失去了。 (3)有了相當勛位的軍人,僅僅是一種榮譽,因他還是一個兵,與實職官員不同。而政府要員,有時還派他去服力役,給差喚。別人稱呼勛位如中尉、上校之類,也不再是尊敬,而是譏諷了。勛位曾引為榮耀的,如今轉而為辱。武官勛名被看不起,軍人地位也就墮落了。 (4)政府刻意開邊,開邊需要防戍邊疆的軍隊。本來府兵打完仗就復員,現(xiàn)在變成長期戍邊。最初去戍邊的,還可交替輪番,后來第二批新的不送出去,第一批舊的要想復員也復不成,于是兩年三年地繼續(xù)。這些府兵本都是殷實之家的子弟,國家不他們的田租,不要他們當差,所有他們有力量自備衣服、馬匹、兵器。衣服的長短肥瘦稱身,刀槍輕重也能配合他的體力,馬的性格也懂得,他的生命要靠這些,前途立功,也要靠這些,所以一切衣甲、兵器、馬匹都很好,很講究,很精良。有些府兵,仍恐國家薪餉不夠用,隨身還帶點零用錢。到了邊疆,邊疆的營官以替他們保管為名,收繳上去。為達到霸占目的,故意讓這些士兵們作苦工,處處折磨他們,希望他們早死。這許多事,在正史中并無記載,而在許多零碎文件中,才可看出。然而正因為這許多事,唐代的府兵制度就垮了臺。即如杜工部詩:“一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這就是說軍隊沒有復員,沒有休息了。府兵怕到邊疆,在本府先自逃亡。出外不返的,也都家破田荒,沒有后代了。 (5)后方兵員枯竭,政府有錢有勢,臨時買外國人當兵。邊疆上逐漸都變成外國兵。安祿山、史思明,看他們名字是中國式的,而且是中國邊疆大吏,寄付與國防重任的,實際上就都是外國人。平定安史之亂的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其實也是外國人。這是唐代一個特殊現(xiàn)象。因唐代武功太大,四圍都成中國的下屬,唐太宗已被稱為天可汗,這如稱皇帝的皇帝,唐代實在太富太強了,他們忽忘了民族界線,不懂害怕外國人,不懂提防外國人,大量使用外國人當兵作將,結果才弄得不可收拾。于是唐代的府兵一變而成為藩鎮(zhèn),軍閥割據,胡族臨制。那真是驚天動地的大變遷,那何嘗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的變動呢?我們研究政治制度,也該放大眼光,不要單就制度來看制度! 五、唐代制度綜述 1、論中央政府之組織 結束了上半段歷史上的三公九卿制,開創(chuàng)了下半段的尚書六部制。 2、論選賢與能 結束了上半段的鄉(xiāng)舉里選制,開創(chuàng)了下半段的科舉考試制。 3、論租稅制度 結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貢的分項征收制,開創(chuàng)了下半段的單一稅收制。 4、論到軍隊 結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開創(chuàng)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 綜此幾點可以說: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個最大的轉捩中樞。唐以后中國歷史的演變是好是壞,那是另外一回事。羅馬帝國亡了,以后再沒有羅馬了。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國,有宋有明有現(xiàn)代,還是如唐代般,一樣是中國。這是中國歷史最有價值最勘研尋的一個大題目。這也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過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偉大國家之所在。但專就中國論,漢以后有唐,唐以后卻再也沒有像漢唐那樣有聲色,那樣值得我們崇重欣羨的朝代或時期了,那也是值得我們警惕注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