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百年前,昆曲誕生于蘇州昆山市一個叫千燈的小鎮(zhèn)。六百年后,昆曲的鼻祖顧堅的紀(jì)念館與顧炎武的故居比鄰而立,跨越時代更迭,成為這個江南小鎮(zhèn)精神上的“文化雙子星”。昆曲這一古老的藝術(shù)形式,以其獨特的唱腔、細(xì)膩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 在六百年的漫長歲月里,昆曲的舞臺不僅記錄了江南園林一段段歷史故事,更映射出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每一出戲,都是一個濃縮的人生。 01 ![]() 從昆山腔到昆曲:草根吟唱何以淬煉成雅 至明嘉靖年間,魏良輔隱居太倉南碼頭,十年閉門“鏤心南曲”。他將昆山腔的俚俗筋骨,嫁接宋詞元曲的雅韻,又融江南絲竹的“轉(zhuǎn)喉押調(diào)”“字清腔純”,將笛、簫、笙、琵琶等樂器納入伴奏體系,并吸收北曲的剛勁雄渾,終鍛出“啟口輕圓、收音純細(xì)”的“水磨調(diào)”——一字之長,延至數(shù)息;一腔之細(xì),如絲縷剖玉。加之三弦和洞簫,更似流水磨石,將唱腔打磨得“聲則平上去入婉協(xié),字則頭腹尾音畢勻”。 1570年,梁辰魚創(chuàng)作的首部昆腔傳奇《浣紗記》在虎丘山千人石首演,標(biāo)志昆曲正式從清唱邁向舞臺戲劇?。西施與范蠡的吳越悲歌,不再是瓦舍勾欄的消遣,而是文人以曲為劍的寄托。 從此,昆曲真正脫胎換骨,昆山腔褪去草莽氣,化作案頭清供、園林雅集的主角,正如同樣出自千燈鎮(zhèn)的顧炎武所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這方水土既育壯士肝膽,亦養(yǎng)昆曲精魂。 02 ![]() 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雙峰并秀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于同一年去世,可以說是同時代之人,因此學(xué)界常常將兩人相提并論,進行對比研究。 1606年,湯顯祖(1550—1616)寫下《牡丹亭》,杜麗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癡絕,與莎士比亞(1564—1616)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以死殉情”的熾烈,竟在同一個時代隔空對話。前者以“夢”破生死,后者以“死”證永恒,一東一西,卻同樣叩問著人性最深處的執(zhí)念:愛能否超越時間的桎梏? 湯顯祖在江西臨川的玉茗堂中,借杜麗娘之口道:“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span> 而莎士比亞的朱麗葉飲下毒藥前低喃:“這匕首將代替我成為新郎?!睎|方人信輪回,故杜麗娘能因情復(fù)生,在牡丹亭畔與柳夢梅續(xù)寫三生石上的舊約;西方人重現(xiàn)實,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殉情成了對家族宿命的終極反抗。 昆曲的笛聲如江南梅雨,纏綿悱惻,而莎劇的獨白似地中海風(fēng)暴,直擊人心——但兩種藝術(shù)都在追問:當(dāng)肉身湮滅,愛是否能在文化的血脈中永生? 2023年世界讀書日,上海奉賢區(qū)圖書館曾經(jīng)舉辦“雙峰并秀—莎士比亞湯顯祖戲劇戲曲作品品鑒展” 03 ![]() KunQu Of Six centenary ![]() ![]() 04 ![]() 折子戲:斷章取義的精致美學(xué) 清中葉后,全本戲漸衰,折子戲卻如宋瓷碎片,以殘章斷句成就另一種完美。 《游園驚夢》《夜奔》《思凡》,一折不過半時辰,卻將昆曲的文學(xué)性、表演性凝練至極。 《夜奔》中的林沖,戴黑羅帽、挎寶劍,在風(fēng)雪中獨行。鼓點如驟雨,唱詞似裂帛:“望家鄉(xiāng),去路遙!”八分鐘的一折戲,濃縮了英雄末路的悲愴、天地?zé)o依的蒼茫。 《思凡》里的小尼姑色空,拋卻木魚念珠,將僧袍甩作水袖,一句“火燒眉毛,且顧眼下”,竟讓禪意與情欲在方寸戲臺上激烈交鋒。 折子戲的妙處,恰似文人畫中的留白——不寫全篇,只取一瞬,卻讓觀者在殘缺中窺見無限可能。 05 ![]() 六百年音塵不絕:從虎丘曲會到青春版《牡丹亭》 2001年昆曲被聯(lián)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 蔣勛曾說:“美是回來做自己?!?/span> 昆曲的六百年,恰是一場漫長的回歸。 顧堅在昆山田野播下的俚曲種子,經(jīng)魏良輔十年水磨、梁辰魚搬演傳奇、康熙帝宮廷淬煉、穆藕初危局救亡,終成中華文化的青檀——質(zhì)地堅硬,卻散發(fā)幽香。 當(dāng)青春版《牡丹亭》的笛聲再度響起,我們聽見的不只是杜麗娘的春愁,更是顧炎武“天下興亡”的肝膽,是江南文人用六百年光陰寫下的一封情書:美,原是文明的根系,越是動蕩,越要開花。 ![]() 白先勇 青春版 《牡丹亭》 第1集:前世今生 第2集:迤儷之聲起江南 第3章:不朽傳奇(上) 第4集:不朽傳奇(下) 第5集:璀璨“折子戲” 第6集:百戲之母 第7集:一脈相傳 第8集:昆曲歸來 鏡頭在此定格,探索從未停機。
|
|
來自: 政博 > 《47文化紀(jì)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