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淺予先生曾說:“張大千一生畫法變化多端,風格前后大異,幾乎使人懷疑是否出于一個人的手筆。但是,難能可貴的是,張大千不管怎樣變,始終保持了中國的傳統(tǒng)這個'根',即所謂'萬變不離其宗'?!?/p> 在中國近現(xiàn)代畫壇,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不僅跨越了時代的界限,更在技法與風格上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蛻變與融合。葉淺予先生對張大千的這番評價,深刻揭示了張大千藝術探索的精髓所在——在變與不變之間,他巧妙地找到了自己的藝術之“根”,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與傳承。 變:藝術探索的無盡旅程 張大千的藝術之路,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探索之旅。從早年臨摹古人,到中年游歷海外,吸收西方藝術養(yǎng)分,再到晚年回歸傳統(tǒng),自創(chuàng)潑墨潑彩技法,他的每一步都充滿了對藝術邊界的拓展與突破。他的畫風多變,既有細膩入微的工筆之作,如《仕女圖》系列,以線造型,色彩淡雅,展現(xiàn)了古代仕女的溫婉與雅致;又有氣勢磅礴的山水巨制,如《長江萬里圖》,筆墨酣暢淋漓,意境深遠,將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精髓發(fā)揮到了極致。更為人稱道的是,他在晚年獨創(chuàng)的潑墨潑彩技法,將傳統(tǒng)水墨與西方抽象表現(xiàn)主義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語言,為中國畫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種“變”,不僅是技法上的革新,更是張大千對藝術真諦深刻理解的體現(xiàn)。他深知,藝術的生命在于不斷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的源泉則來自于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因此,他敢于打破常規(guī),勇于嘗試,將個人的情感與時代的變遷融入筆端,創(chuàng)造出了一幅幅既具時代感又富含傳統(tǒng)韻味的藝術佳作。 不變:根植于心的中國傳統(tǒng) 然而,在張大千的藝術探索中,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保持著對中國傳統(tǒng)的堅守與傳承。無論他的畫風如何變化,那份根植于他心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始終未曾動搖。這種“根”,不僅體現(xiàn)在他對傳統(tǒng)技法的熟練掌握與靈活運用上,更體現(xiàn)在他作品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與審美追求上。 張大千深知,中國畫之所以能夠歷經千年而不衰,正是因為它承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與審美理想。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總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傳統(tǒng)文化的溫潤與厚重。無論是他筆下的山水、花鳥、人物,還是他對詩詞歌賦、書法篆刻的廣泛涉獵與深入研究,都透露出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情感與高度認同。 萬變不離其宗:張大千的藝術哲學 葉淺予先生的評價“萬變不離其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張大千的藝術哲學。在他看來,藝術的變化是無窮的,但無論如何變化,都不能離開那個最根本、最核心的東西——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與傳承。正是這種堅守與傳承,使得張大千的藝術作品具有了跨越時空的魅力與價值。 在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張大千的藝術探索與堅守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它告訴我們,在追求藝術創(chuàng)新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自己的文化之根;在擁抱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珍視并傳承好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寶。只有這樣,我們的藝術之路才能走得更遠、更穩(wěn)、更精彩。 綜上所述,張大千的藝術生涯是一場變與不變的交響曲。他以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與深邃的文化底蘊,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幅既具時代感又富含傳統(tǒng)韻味的藝術畫卷。而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與傳承,更是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激勵著我們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前行。(吳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