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府院之爭 1917年7月,段祺瑞率領皖系軍隊趕走辮子軍張勛,重新回歸總理之位。 當時的段祺瑞大權在握,他選擇了迎立遠在南京的副總統(tǒng)馮國璋就任中華民國代總統(tǒng)。 共和恢復后,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因此,孫中山拉攏西南軍閥發(fā)起護法戰(zhàn)爭,南方各省紛紛獨立。 對于如何解決南北軍事對立的問題,馮和段產生了分歧。段祺瑞自恃兵力雄厚,主張武力統(tǒng)一。段祺瑞一如對付黎元洪般的霸道,直接繞開總統(tǒng)府,以總理的名義命令北洋軍直接進軍湖南。而馮國璋性格小心謹慎,不想讓直系的官兵當炮灰,于是主張和平統(tǒng)一、政治和談。 11月25日馮國璋下令免去段的總理職務,先后任命外交總長汪大燮、北洋高官王士珍署理國務總理。 1918年3月,由徐樹錚組織、段祺瑞控制的安福俱樂部(在北京安福胡同活動)成立,極力拉攏當時在位的政治人物,形成了安福系。3月底申請段祺瑞復職被批準。 7月,參、眾兩院成立,安福系控制了80%的選票。 8月12日新國會成立了,同一天,馮國璋代總統(tǒng)的任期已到,宣布下野,段祺瑞也提出了辭職。 9月4日,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成為新一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tǒng)。 第二次府院之爭,以馮國璋失敗告終。 11月11日 一戰(zhàn)結束 “一戰(zhàn)”是到1918年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戰(zhàn)爭,其死傷人數(shù)也遠遠超過了冷兵器時代。 “一戰(zhàn)”結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革命”。當時那些重要的參戰(zhàn)國家先后爆發(fā)了革命,1917年俄國先革命了,退出了戰(zhàn)爭。“革命”是傳染的,尤其在那個時代,人們開始對自己懷疑,對政府懷疑:為什么要打這樣無意義、這樣殘酷的戰(zhàn)爭。 俄國革命后,緊接著就是1918年11月3日的德國革命,整個前線革命思想迅速蔓延,各國都不想再打下去,最后“一戰(zhàn)”就在這一天正式結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