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楚國的一個狂人唱著歌從孔子身邊經(jīng)過:“鳳兮鳳兮,你的品行多么衰敗??!過去的已經(jīng)無法再改變,未來來可以再去爭取。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從政者真是危險啊!” 這段話首先反映了當時政治的黑暗。 鳳凰的德行衰微,沒有明君出現(xiàn),這是隱士的遺憾之處。過去的付出白白流走了,現(xiàn)在往后,不能再去做無用功了,省省吧,現(xiàn)在的從政者是無可救藥的了。 這是隱士對政治的看法與態(tài)度。 隱士把這些話專門對誰說的呢?專門對孔子所說。 這就是在提醒孔子,不要再費盡心思想從政,做出成績了,白白費力氣,沒有用的。 這是一個友情提示,是隱士自己的肺腑之言,他就是希望孔子別浪費時間。 孔子也十分領(lǐng)情,他連忙下車來,希望能夠跟這個隱士多交流兩句。 誰知,這個隱士并不想多言,他快步離開,再也不見了蹤影。 其實,孔子不知道政治的狀態(tài)嗎?他也是很清楚的。他也曾因為執(zhí)政者的松懈而辭職,也因為執(zhí)政者的不中用而黯然離開。 他也知道,改變世界沒那么容易,然而,他的信仰是什么?他認為,既然生在這個時代,就要融入時代,明確表達自己觀點,宣揚自己的主張。 這就像尊老愛幼的禮節(jié),是必須要尊重的那樣,自己的使命,也一定要去肩負,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至于,大環(huán)境如何,那是自己說了不算的,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就行了。 孔子連連不得志,卻似乎從來沒有憤世嫉俗過。就像子貢所說,孔子是一個像日月一樣的存在,是極其通透、豁達的智者。 智慧、強大的標志是什么?智慧、強大的標志就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所以,孔子盡管遇到了各種挫折,甚至生命危險,他總能從容應對,心平氣和。在奔波、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孔子還展現(xiàn)出一種對生命的熱愛與頌揚——他會帶著學生去游玩,他會醉心感受音樂,他還會靜下心來給自己充電學寫。 相反,有的人在遇到人生的挫折,如理想未得以實現(xiàn)等,會表現(xiàn)出一種憤世嫉俗來。他們有的大聲批判與譴責,有的顧影自憐,有的歸隱避世……這些人可能缺乏了孔子的通透與清醒,也缺乏了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韌精神。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一些挑戰(zhàn)與問題,在這些問題面前,我們要學習孔子那從容不迫的態(tài)度,心平氣和地應對挑戰(zhàn);同時,我們要堅持內(nèi)心的理想,不執(zhí)著于結(jié)果,把自己的過程盡量做好。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我們能夠樂觀地面對挑戰(zhàn),不急于求成地執(zhí)著于結(jié)果,我們就會更有力量把事情做得更好,遇見更美好的自己,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境界。 ![]() |
|
來自: 新用戶2163IBTk > 《待分類》